外媒经验 | 核查、合作与溯源 打赢抗击虚假新闻持久战
编者注:捏造假新闻只在一念之间,而要验证以及持续防御假新闻,并减少其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损害则非一日之功。“事实核查元年”(2016)至今,国际新闻界对假新闻泛滥的局面进行了有力回击:建立国际事实核查网络;新闻机构与社交媒体联手创新,另辟蹊径曝光不靠谱信源;以及尝试建立参与性自治机制等。
巴基斯坦新闻频道《Neo News》早前报导,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实际上出生在巴基斯坦,名为David Ibrahim Khan,之后被领养到美国,并附上一张声称是其幼年时的照片。熟悉这家电视台的人们都知道,它的老板拥有多家私人研究机构,并且亲巴基斯坦执政党。这篇报道当然是假的,但它真的是被捏造出的吗?
不良媒体和一流媒体都有可能发布不实消息。政府掌控着的“官方事实”或私人赞助的宣传常常出错,却仍在世界各地成为头条。那么,当下漫天的“假新闻”又有什么不同呢?答案或许在于新闻传播的方式和信源的可靠性。
自古以来,专制政权常常滋生出虚假事实,但他们还是要审查所有的信息。如今,虚假故事被有目的地制造出来,或为制造恐慌、宣扬政治观点;或有像臭名昭著的马其顿少年那样的人,靠此来赚快钱(译注:美国大选期间,有不少在网上疯传的假新闻出自马其顿的几个少年之手,他们凭借数百万的点击率和分享量赚钱,高峰时期可日入3000美元)。
长久以来,面对官方“事实”,人们对其来源会有本能的不信任。可是现在,大家却常常忽略其所分享的信息源自何处。因此,正如英国Wilton Park研讨会所得出的结论:欢乐祥和的网络环境促进着假新闻的生长,同时让互联网用户无从判断信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新闻业来说,更大的威胁是那些基于完全阴暗利益而伪造的信息。例如,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在法国和德国的选举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无政府主义黑客、动机不纯的电脑游戏玩家、政府雇佣的水军和极右翼的运动尽管动机各异,但却同时展开发起“假新闻”的攻击波。
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数据与社会(Data & Society)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Dana Boyd最近指出,公开抵制假新闻会进一步刺激假新闻的传播,甚至会加深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此外,正如美国波因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在报道中所引述的近期研究,人们质疑,那些近乎投机的媒体是否真能有效操控选民。
对媒体和新闻倡议项目来说,要通过核查事实、对比信源以及遵循一套道德准则来反映事实,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当前民粹主义泛滥的情况下(无论从美国到厄瓜多尔,还是在菲律宾和法国),处于争议中心的新闻媒体不仅公信力严重受损,而且由于编辑们被迫与网络拼速度,其正当性也被牺牲。由于大多数故事通过社交网络传播给观众,导致内容被断章取义(文本、视频、照片、标题、链接),失去了设计、背景、透明度,更失去可信度。
“假新闻”风波的好处在于,它让记者和社交平台意识到,要让受众了解自己社区真正发生了什么,单靠个人或媒体品牌都是不够的。因此,在这个全新而复杂的新闻生态中,学习如何讲述现实故事、树立公信力才至关重要。正如哥伦比亚大学Tow数据新闻研究中心主任Emily Bell所说,“世界上的信息和交流如此频繁,好像一张针线紧密的挂毯,而媒体就是其中的线,尽管纤细,但不可或缺。”经此“假新闻”一役,一波有意思的新闻合作实验项目正在诞生。
事实核查的再思考
事实核查机构数量的显著增长,反映出一种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多工具,以帮助他们辨别信息真假的尝试。如今,越来越多由国际网络联系起来的事实核查员,正开始与技术巨头合作,来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例如,谷歌和脸书都开始与世界各地的一些事实核查计划、媒体及事实核查员合作,后者计划在消息更新中标出虚假故事并加以惩罚。
结成新联盟
在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在一些民意调查中领先;同时,一些被称为“la fachosphère”(“法西斯领域”)的网站不寻常地增长(译注:这些网站推崇反移民、本土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观点,多为独立运作,很少受到党派的资助)。因此,当地记者正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让选举辩论可以公开透明。
美国和英国的媒体组成“新闻第一稿”(First Draft News)联盟,与17家法国媒体机构、谷歌和脸书合作展开了一个项目,建立了一个名为CrossCheck的平台,于今年2月在法国上线。在这个平台上,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生会指出可疑的故事,“参与该平台的新闻机构则会总结和充实每一个指正的内容,并制成可共享的报道卡片,实时推送”。每一家媒体自行决定是否会就虚假内容公开通知其读者,但至少,机构内部的记者不会上钓鱼网站或虚假新闻的当。
分析信源
法国《世界报》的项目Décodex在谷歌数字新闻倡议中拔得头筹。该项目在今年1月中旬推出,目的是建立一个关于政治和选举的网站数据库(至今已经有大约13,000个网页地址)。通过下载一个浏览器扩展应用,当用户浏览特定网站时,他们可以了解更多该网站内容来源的信息——包括该网站大部分内容是否为虚假和捏造的新闻,是否为了兜售广告而诱导点击链接,是否纯属讽刺新闻,抑或是家正经的新闻媒体等。迄今为止,这个数据库已经服务了许多用户,然而有许多人质疑《世界报》作为建制派报纸在评价同行上的权威。因此,《世界报》正在调整其分类,并通过邀请其他媒体参与此项目来改善相关印象。
《世界报》视透明性为网络时代媒体的范式并予以坚守,以检查信源而不是揭露具体事件为核心目标。不过颇为矛盾的是,如今因信息过量而导致的困惑,似乎只能用更多的信息来解决。譬如在德国,非营利组织Correct!v正展开与脸书的合作,帮助用户标记出不靠谱的故事。
以上案例,都只是最近记者、事实核查员和社交平台迈出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帮助大众选择能使他们了解事实、做出更好决定的新闻内容。这些方案仍不成熟,争议不断。同时,业界也在尝试创建参与性自治机制,来检查网络信息(如在维基百科上)或标记优质新闻等。我们期待全球更多同行的加入,来促进和改善“假新闻”验证机制的发展。
信息可信度、事实核查以及如何标记假新闻
(点击下列链接获取关于应对假新闻的方法)
研究发现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院研究助理Nic Newman指出,事实核查服务在今年会随着此类倡议的增加而变多。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一个“假新闻预警系统”(在真实信息旁显示可能的相关造假内容),或可减少受众在网上传播失实消息。
社交媒体
脸书最新开发的一款应用机器学习(Applied Machine Learning)组件,除了具备辨认、讨论及理解的功能,它甚至可以从根源上清除假新闻。
在该研究中,你能了解到研究人员如何构建一个语言模型,用以识别推特上单词和短语的可信度高低。
试一下“新闻第一稿”提供的验证贴士和测试吧,它们可以帮助你进行事实核查。
编译/梁晨昱
编辑/Ivan Zhai,梁思然
相关阅读:
本文首发于“独立新闻项目”,深度网获授权转载。
María Teresa Ronderos现专注于转型中国家媒体研究,曾就职于哥伦比亚一流杂志Sem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