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据新闻的诞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其最终达至受众的效果,却难以观察,也不如社交媒体和短视频那样容易变现。本期数据新闻精选谈谈评估数据新闻的几点准则,以及透过路透社的可视化报道,了解上周老挝大坝坍塌事故的影响。
看过电影《聚焦》的观众们一定对《波士顿环球报》调查记者揭开的天主教神父性骚扰孩童案印象深刻。记者们通过“古早风格”的数据采集——人工搜集各个教区的性骚扰人名单的方式,揪出了这个惊人的大新闻。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记忆淡去,其中深受《聚焦》案件牵连的一个教堂重新被评选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天主教教堂。这则大新闻改变了什么?
衡量数据新闻的影响力一直都存在不少难点。“影响力”该怎么界定?是改变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是成功被改编成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
知名博主、英国数据新闻记者Paul Bradshaw在他即将出版的数据新闻手册(第二版)中,提出了评估数据新闻影响力的几个准则。
一、数据积累
既然是数据新闻,那就应当有相当程度的交互设计。用户与报道之间产生的互动统计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纽约时报》做的关于美国口音与地理分布图的数据新闻吸引了数百万读者进行互动。
其次,阅读量。很多记者不爱拿阅读量说事,但是做出来的数据新闻是否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从阅读量中可见一斑。
二、制度改变
新闻推动政策变革是最直观的影响。英国最有名的例子,当属新闻推动了独立国会标准局(IPSA)的政界人士薪资水平和开销的信息公开制度。
制度也不光指公共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期,NBC的调查记者Bill Dedman获得普利策的作品”Color of Money”改变了银行的借贷制度,百万人从中获益。
三、为无声者发声
有很多事件容易被人们忽略,因为在缺乏统计的情况下,人们很难知道它的实际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了。为这些无声者发声,给数字赋予人性,就是数据记者该做的事。
一家墨西哥的报纸El Universal做过一个数据项目,统计了墨西哥过去十年里失踪的妇女,共计4500名,并用她们的肖像照拼凑成了一幅巨大的图像。这个数据曾被统计过,但是从没有人将数字与活生生的人联系在一起。数据新闻的影响力就是打破这个疆界。
四、文化影响力
过去十年来,合作报道的形式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记者们愿意共享资源,挖掘故事,例如通过全球深度报道网做成的跨境商业合作报道,将区域合作提升到了全球合作的高度。
这类数据新闻不单是影响了一个作品,而是塑造了一种合作文化,给新闻编辑室带来了新的运营模式。
老挝水电站溃坝,罪魁祸首是大雨?
7月23日晚,位于老挝南部布拉万高原的桑片—桑南内水电站发生溃坝,目前已造成附近村庄至少27人死亡、131人失踪、6600多人无家可归。路透社的数据可视化作品还原了这场灾难的细节。
这个耗资10.2亿美元的桑片—桑南内水电站项目由韩国、老挝、泰国的四家企业合资开发,产生的电力的90%将卖给邻国泰国。水电站于2013年开工,原本预计于2019年前正式投入运营。
去年完成大坝的建设后,水库已开始储水。从路透社报道的卫星图像对比图可见,溃坝发生后,水库面积几乎缩小了一倍,而下游的大片村庄地区被淹没。
据缅甸媒体报道,溃坝泄出体量约为50亿万立方米的洪水,相当于一个793.7米高的立方体体积——路透社报道找的参照物、高93米的自由女神像只是其零头。
溃坝原因究竟是什么?老挝政府和建造企业仍在调查。
建造商之一、韩国公司SK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将此次溃坝归咎于大雨。老挝及其周边国家正处于雨季,每年的这个时候,热带季风所带来的连月大雨都极易引发山洪。同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也显示,在老挝南部,近几年雨季的降雨量都超出了正常水平。
不过,再看以下的老挝水电项目地图,或许溃坝的责任也不能完全推卸给自然。路透社报道指出,尽管作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老挝却在不断快速开发大型水电项目,力争“亚洲电池”的地位。这个过程造成的人力和生态成本难以估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