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主题

调查报道:一切技巧,不过是有想象力的笨功夫

编者注:调查报道式微的时代,推崇坚守者的勇气的同时,更需呼唤专业。而无论任何时期,无论技术、平台如何变化,专业调查报道的基本要求和一些核心技巧都不会改变。本文中,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叶伟民分享的一次暗访经历正印证了这一点。


大概十年前,一个清风满堂的午后,编辑扔给我一个爆料,说去调查一下。

这是一个关于广西传销的举报,情况已相当严重,大大小小的传销帮派占据多城,受害者家属捞不到人,除了报警,就是找媒体。

这是个典型的硬调查。在传统媒体时期,调查报道是皇冠上的明珠,其雏形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揭丑运动,集大成于六七十年代,闻名如“水门事件”、“美莱村屠杀”等。中国的调查新闻浪潮虽迟来了半个世纪,也交出了孙志刚之死、山西疫苗调查、毒奶粉黑幕等名篇。

接到选题的次日,我就出发了,兴奋和焦虑一路交织。那个还能为调查新闻发笑的年头并没有持续多长,到我离开纸媒的2014年,调查新闻已式微,至4年后的今天,一份学界报告显示,仍留在传统媒体的调查记者,全国仅130人。

人们总容易对逝去的东西存在幻想和怜悯,例如将调查报道浪漫化,充满了天涯孤客式的勇者臆想,斗智斗勇的段子和侦探小说般的传奇。

这和现实差之甚远。调查报道之所以广受尊崇,勇气是一部分,对专业主义的恪守和遵循则更为宝贵。它们更隐蔽,也更闪亮。

调查规划:为选题“画像”

抵达南宁的头几天孤独又漫长,和爆料人W见了一面,一个戴眼镜的敦实小伙子,他误入传销团伙,想退出,但钱和忽悠来的亲友还在里面,既内疚又痛苦。我说想潜入内部暗访,W说要安排一下,随后就失联了。

为保险计,我换了酒店,用的是假身份证。学会自我保护是调查记者的基本功,有人善于装农民工,有人爱扮保险员,还有人能搞到警官证,我则随身带个学生证,15块弄的,“扫街”采访时最有用,称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

换上当地手机卡也是明智之举,最好还有个金属盒,据说手机放进去能屏蔽定位追踪。还有笔形录音笔、针孔摄像头、手机环境声模拟软件和变声器,都广受同行喜爱。有些“老司机”还能听声辨人,知道门外哪些脚步声是路过,哪些是监视……

关于调查记者的段子很多,估计凑起来也够一部007了。然而现实远没有这么酷,调查报道归根结底还是个技术活儿,有着非常复杂的技能和经验体系,涉及获取线索、寻找“深喉”、收集证据、暗访、与管理部门打交道、反侦察、脱险等众多领域

要解析清楚所有技能点非常困难,就像查案一样,福尔摩斯和黑猫警长也是各师各法,并且与个人风格、经验、调查领域都极其相关。纵然如此,仍有一些基础技能是必经之槛,例如调查规划——采访突破——写作。

一份细致周全的调查规划比什么都重要,起码能少走很多弯路,我比较推荐“清单法”,即为自己制定一张基础问题清单,每着手一个选题前,先从公开资料中寻找答案,找不到的地方,就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死磕

我的表格一般包含以下元素:

1、事件类型。

热点、突发、历史……

2、事件半径。

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群……

3、事件原因。

经济、文化习俗、道德、社会治理、法律法规……

4、事件影响。

影响强度、反作用力……

5、发展趋势。

未来、预测……

这些维度基本能为选题“画像”,当然还要筛选出优先项,制定采访方案。一般要从掌握最核心信息的人物入手,按相关性一层层扩大范围,但也不排除核心人物埋得很深,要从外围入手

暗访的底线

几天后,W出现了,说已打点好,假装和上线说有个大学同学来,可发展发展。但要当天进出,不然他嫌疑就大了。

到了约定时间,我只带了少许现金和一个清空了记录的手机前往。窝点在一个城郊村,公交摇晃到镇子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丘陵道。人设和台词已经和W预先对过,他入戏很快,那久别重逢的喜悦演得真好。拥抱时,他压低声音说,村里到处是耳目,还有狼狗。

在一个仓库的二楼,我见到了W的上线X总,一见面就嘘寒问暖。W先和我聊了一段“青春往事”,我则不时流露毕业后一事无成的失意。

X总觉得时机到了,开始给我讲国家如何暗中鼓励资本运作。我的情绪也很配合地从懵懂、专注到兴奋变化。X总大概觉得我入套了,把整个上下线的架构和分钱比例详细讲了一遍,期间我作崇拜状问了一些恭维的问题,X总显然被捧得很爽,主动提出带我走走。

所谓公司,就是一排由简陋村舍改造成的教室。此前W告诉我,时常有逃跑者被拉进里面关禁闭或殴打,我留了个心眼,只站在外面。

见火候差不多了,X总劝我现在就加入,让家里打钱。相持中,我提前约好的朋友打电话来了,又演了一场旅伴车祸入院的戏。我坚持要先回去处理,X总就让W跟着我。

天已黑,村道上站着几个壮汉,旁边蹲着狗,直勾勾地盯着我,走到大路时,我背部都湿了。送我回城后,我问W:“回去你咋交代?”W说:“我自有办法。”随后,他又失联了。接下来的半个月,我通过当地的反传销联盟,接触了更多被解救的受害者,掌握了更多内幕。

这段暗访经历在调查记者里颇为寻常,更传奇的还有装智障奴工卧底黑砖窑的同行。危险当然是最直接的威胁,但最大的定时炸弹却是“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我当编辑时,反复叮嘱调查记者的三句话是:安全第一,新闻第二;时刻与后方保持联络;懂得认怂,跑为上计。

我始终认为:勇气应看大作为,在具体的不利时刻,没有什么值得用生命去交换。

采访受阻?4招突破

电影《聚焦》剧照

一个调查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突破能力,一旦采访受阻,通常还有以下方法可尝试。

1、 找“中间人”。说服中间人做采访对象的工作会很有效。当然,你需要找准中间人的利益诉求。

2、 “农村包围城市”。如果对方态度实在强硬,可以先从周边入手。从他的朋友、同事、对立面等搜集信息,建立信息优势。

3、 不断表示诚意。通过短信或微信,在不过分骚扰的前提下反复表达你的善意、诚意。

4、 与采访对象同步信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敲山震虎”之效,还能激发对方的辩护欲,他会觉得,这个记者掌握了这么多,我不发声,怕会越来越被动。

当然,还有许多突破采访的招数,有些套路甚至还很清奇,例如翻垃圾桶,到殡仪馆数尸体,甚至找到一个老板的送礼账本,都能柳暗花明。总之,一切技巧,不过是有想象力的笨功夫。

最后是写作阶段。调查新闻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只求猛料,不求文本。其实这不应该成为一对矛盾。调查报道确实不是文本先行,但基本的准则还是有的:文字简洁、准确、信息密集、逻辑严谨、结论清晰,表达通俗……

这一点,我最推崇的是2003年普利策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女记者索尼娅独自深入中美洲丛林,调查偷渡者的死亡之旅。在我看来,这便是调查与文学结合的典范。

 

相关阅读:

特稿之旅:一个新闻故事的诞生

我在斯坦福,帮中国调查记者解决搜索难题

专访王天定:想象调查报道的未来形态 | GIJN独家对话学者系列

 


叶伟民,资深媒体人,曾任ZAKER总编辑,《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

本文系微信公号“叶伟民写作”(yeweimin121)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全球深度报道网获授权转载。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深度报道技巧

使用网站时光机的4个必备技巧

网站时光机是深受调查记者们喜爱的一个调查工具,它可以保存不同时间段的网页内容。这篇文章分享了除了常用功能外,网站时光机4个鲜为人知的使用技巧,包括批量存档、验证网页中每个元素、比较不同时间段的网页快照等。

GIJN 十问 深度报道技巧

面对专制与民族主义升温的印度,调查记者可以做什么?

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访谈,将向世界各地在艰难环境中工作的调查记者提出十个问题。在第一篇访谈中,我们访问了印度深度调查媒体《大篷车》的执行编辑何塞,请他分享了在印度做调查报道的挑战、喜欢的工具/数据库和自己曾犯过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