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技巧
灾难报道就是迎着雪崩寻找那朵雪莲 | 汶川地震十年
既然命运的轮盘难以抵挡,就总要有人去做那个“坏消息先生”,记者就是其中的一群。灾难报道是记者的成长课,作为社会应对机制中传播环节最专业的一环,记者的报道能平衡信息差,协助社会肌体协作和资源调度,并为历史留下注脚。
既然命运的轮盘难以抵挡,就总要有人去做那个“坏消息先生”,记者就是其中的一群。灾难报道是记者的成长课,作为社会应对机制中传播环节最专业的一环,记者的报道能平衡信息差,协助社会肌体协作和资源调度,并为历史留下注脚。
本系列是全球深度报道网中文网的《深度报道锦囊》视频,一周一更,共十集,每集一个主题,邀请普利策奖得主、哥大新闻学教授、数据报道先驱机构的资深记者等,分享个人在数据新闻、事实核查、网络搜索、移动报道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本周的主题是:巧用网络搜索和数据库。
如何能帮助中国调查记者更有效、更方便地搜索公开资料?冯欣为此苦恼了很久。现在,她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这个问题带去了斯坦福大学。她找到答案了吗?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她有什么意外收获?本文是全球深度报道网独家学者对话系列的第二期——对话冯欣,探访调查记者的搜索难题。正如冯欣所说,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希望讨论的,不仅是中国传媒的问题,也是全球新闻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上周,前北京大学教师沈阳20年前的“涉性侵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关注,包括《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财新、自媒体公号“火星试验室”、《现代快报》、澎湃在内等多家媒体机构和平台做了数日追踪报道,寻得大量当事人发声,促成相关文件公开,持续推动公众对高校乃至职场中性侵问题的广泛讨论。
全球深度报道网将于本周起推出中文版简报,在此邀你订阅!全球各地的优质深度报道、数据新闻、报道技法分享、公开数据平台等等资源——深度君每周都会进行搜罗精选,整理打包送达你的邮箱。
Nils Hanson是瑞典电视节目Mission Investigate的主编。该电视调查节目每周更新,每期一小时。在本视频中,Hanson讲解了如何通过事实核查以及尽早与调查对象接触,来保证报道准确无误,听听他提出的五个建议。
4月2日,美国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公布了年度IRE大奖的获奖名单。IRE于1979年设立,嘉奖最出色的调查性报道。6月16日,2018年IRE大会将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开幕,颁奖典礼也将同时举办。
“报道亚洲”——第三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将于今年10月5日至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深度报道网及其合作机构将为来自发展中与转型国家的记者提供75份参会奖学金。赶快来申请吧!
调查新闻究竟是什么?虽然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专业的记者们对于调查报道的主要特征早已形成了共识。全球深度报道网的《深度报道锦囊》系列视频第一集《如何定义“调查新闻”?》,由执行主管David Kaplan为你讲解调查新闻从业者对此行业的定义。
过去的几个星期里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某些国家在关键的选举时期可以干预社会争论,利用社交媒体机器人和精心设计的伪造文件搅乱舆论的潭水。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加剧社会的分裂,蚕食人们对民主的信念。
2016年秋季,《亚利桑那共和报》的主编Nicole Carrol去往现场,报道特朗普在亚利桑那州的总统竞选造势活动,一个不同寻常的口号吸引了她以及所有媒体的注意:“Build the Wall!”
不论规模大小,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已意识到数据报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后蕴藏的技术、时间等各种成本。对于预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体机构而言,数据新闻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为肯定,又有哪些路径可循?
Giuseppe Sollazzo是一名数据专家,致力于开设公开数据训练营,分享关于数字媒体和数据新闻的趣事。由于读者们有强烈愿望获得数据新闻阅读清单,他便列出了一份自己经常阅读的新闻简报名录,作者不乏在《华盛顿邮报》、Buzzfeed等出色媒体数据新闻项目工作过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如果你是数据新闻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
调查报道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面临诸多挑战,政策边界以外,在新技术引爆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市场中所面临的价值回报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成为当下机构缩减调查报道板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有研究显示,调查记者从业人数在近六年来大幅下降。针对现状,全球优秀的传媒机构认为,新媒体时代调查报道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在过去一年,全球的调查新闻行业一直都不太平静,各地调查记者面临着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战。除了要应对由技术和资本所带来全球性行业变化,一些地区的记者还需与战火、暴力及其他各种侵害作斗争。
2018年,全球顶尖体育赛事精彩不断!平昌冬奥会刚在韩国闭幕,俄罗斯世界杯还会远吗?深度君今天为记者们整理一份体育类数据大礼包,由此可制作出别具一格的数据作品。另外,文内还为读者列出一份开源数据测评工具清单,这些工具能帮助记者们衡量曾经使用的开源数据库,择优而用。
近日,被誉为新闻设计界的奥斯卡大奖——美国SND数字媒体设计大赛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7年全球数媒设计大赛的获奖名单。全球共有60多家媒体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项由《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包揽。中国参赛媒体中,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浙江新闻、澎湃新闻和《南华早报》的多个作品获得优秀奖。
如果忍耐也有竞赛的话,费德勒毫无疑问能称冠。他不像纳达尔那样年仅十九就夺得法网冠军,强势赢得球迷的关注;也不像安德烈·阿加西,要历经十年而磨一“冠”。费德勒带有典型瑞士人的优点:忍耐、谦逊和努力。这篇文章“20 Years, 20 Titles”将用数据分析费天王职业生涯里,所有ATP世界巡回赛的成绩,告诉你为什么他是这个时代的网坛之王。
以文学性强的叙事,讲述关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问题,并最终抵达某层终极意义——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叶伟民看来,这是新闻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国有何特殊的历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确立主题,如何采访,是否有写作技巧可循?本文中,从个人经验出发,叶伟民分享了优秀的新闻特稿是如何写成的。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本月发布《全球性的团队合作:调查新闻领域合作形式的兴起》研究报告。本篇将摘选编译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报道团队中的统筹编辑》,探讨跨境合作报道项目中“统筹编辑”(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2016年12月,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启动名为《全球性的团队合作:调查新闻领域合作形式的兴起》的研究,研究所主管Rasmus Kleis Nielsen和BBC前主管Richard Sambrook牵头,邀请了6位资深媒体人共同撰写这份报告。2018年初,报告终于面世。
在中国海洋大学王天定教授看来,如今的媒体行业,花果飘零,遍地瓦砾,调查性报道陷入低谷,调查记者风流云散,一代人在中国重建新闻专业主义的努力功败垂成。但同时,他也观察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调查记者的各种转型尝试,或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形态与可能。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上线。自此,从明星专访到平凡者故事,从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到不为人关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实丰富而深入的人物报道,呈现人性的多样,传递人文关怀。在当下众媒喧嚣的时代,这种对深度报道的坚守价值与困境何在?腾讯全媒派与“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的专访提供了答案。
在数字时代,纸媒的秩序和规矩都被打破了。记者或多或少都得了解数字新闻生态,包括传播的媒介、读者、如何推广他们的新闻——这在以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与工作沾不上边的。而这也是设计师能够发挥技能,把方法技巧和思维方式代入的地方。像一个设计师一样思考,能够帮助媒体人探索这些复杂性。
1月28日,财新发表特别报道《逼近保姆纵火案真相》,回答了本事件中最关键、然在迄今为止媒体报道中尚未被理清的问题,即:“从女主人报警到母子四人尸体被发现,中间的两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回答,是解开向谁问责、如何问责等后续问题的第一步。
美国当地时间1月22日,为嘉奖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报道而设立的菲利普·迈耶奖揭晓,《芝加哥论坛报》揭开药品安全网缺口的报道斩获2017年头奖,ProPublica对破产保护政策中种族差异的揭露,以及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与《明镜周刊》合作的、有关德国房地产市场上歧视外国人的报道分列二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