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主题

从中大张鹏事件看性骚扰报道技巧

7月8日晚,独立记者黄雪琴在网易“人间theLivings”平台发布调查性报道《她曾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揭露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张鹏多年来持续骚扰女学生和女同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反响。

报道发表后,接连两日,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敦促中大开展调查,回应事件。《中国新闻周刊》跟进采访参与实名举报的受害的一位女生,提供了有关举报背景和张鹏为人的更多细节信息;《新京报》发表评论《博导被举报性骚扰,中山大学别沉默》,要求中大正视举报,解释在4月曾给予张鹏警告处分的具体原因。7月10日晚,中大官网通报对张鹏的处分说明,停止其任教资格。

张鹏事件得到如此快速的部分解决,媒体报道的压力、公众的关注及微信朋友圈里对相关报道的积极转发支援,都发挥了作用,而独家发布该报道的黄雪琴更记首功。

这不是第一次黄雪琴的性骚扰调查刷屏朋友圈。今年1月,黄雪琴在其个人公众号ATSH(已被封)上连发四篇报道,讲述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声援其中一个受害者、曾在知乎上实名举报陈小武的北航毕业生罗茜茜。3月7日,黄雪琴和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合作发布《中国女记者职场性骚扰状况调查报告》,呼吁公众关注媒体行业中的性骚扰现象。

根据黄雪琴在媒体平台Matters上的分享,中大性骚扰事件的调查起因与北航事件相似,都是受害者向各自学校举报无果后,得知黄曾发表与性骚扰相关的报道,主动联系黄,讲述自身遭遇。

黄的报道如何还原性骚扰情节,激发公众共情,其中运用了哪些报道技巧,我们对此试做剖析。

张鹏性骚扰事件时间线

4月8日 张鹏被大一女生实名举报,据“人间”的文章,“情节严重,接近性侵害”。同月,中大对张鹏予以党内警告处分,但没有公布这个决定。

5月4日 五名女生向中大纪委实名举报。

7月8日 记者黄雪琴在网易专注非虚构作品的平台“人间the Livings”发表报道《她曾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刷屏微信朋友圈,当晚遭到相关部门删帖。随后,原文由网友在微博等平台上转载传播,舆论发酵。

7月9日

7月10日

  • 傍晚,中大官网通报对张鹏的处理情况, 表明学校给予张鹏警告处分,停止其教学安排、教师资格及研究生导师资格,终止与其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任合同,并报请主管部门,取消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称号。

报道性骚扰、性侵事件的技巧

从黄雪琴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她围绕“性骚扰或性侵事实“的指控,还原事实和展开采访的,其中有几个值得记者们借鉴的报道方式与技巧:

一、采访受害者及当时关系人物,交叉验证事实

充分的采访让受害方和相关知情人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交叉验证受害者吐露的是否实情,佐证与受害者相关的人物对此知情。

在“人间”的文章中,黄记者采访了三位受害者:“五四”举报张鹏的五名女生之一陈静、2015年张的学生笑薇、笑薇的舍友小柯,得到她们的口头陈述。

黄记者了解到,陈静的姐姐和她的男友陈翰元对性骚扰事件知情,并直接采访了陈翰元,后者佐证了陈静的陈述。

为了解2011年女老师被骚扰一事,记者取得女老师此前给纪委提交的举报信材料,掌握了张鹏性骚扰她的书面陈述。同时,记者联系了材料中提到的,2011年目击女老师被骚扰的女同学。全球深度报道网联络黄记者,得知这名女同学向她佐证了女老师求助的经过。

为报道2018年4月张鹏严重性骚扰一名女学生的情况,记者找到两个中山大学2017届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证实有视频可证明张鹏的性骚扰行为,张因此被处分。

二、多用直接引语,深度还原事件

在语言上,这篇报道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生动地还原几名受害女生遭遇张鹏性骚扰的经历,引述当事人反思事发时的心理状态和当时反应的背景,增强报道的故事感、现场感,以及整体的真实性。

记者直接引用的有包括受害人在内的所有受访者的回应,受害女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最为关键的——由受害女生描述的、张鹏具体的骚扰性语言。比如,张鹏通常先用暧昧、奉承的话语作试探,“你长得真漂亮啊”,“你的手很细啊”,从夸奖女生外貌逐步变化为实施挑逗——“我看你这么努力,总让我想到我小时候,也这么努力。你就像一个小妹妹……让我抱一下……”这些语言,清楚表明了侵害情节的性质和严重性。

这同时也印证了上文第一点——采访是否深入细致、能否得到关系人的佐证、核实细节,关系到能否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

三、受害者心理描写

报道中称,陈静认为张鹏本来塑造的形象与后面的所作所为存在巨大差异,导致陈静从一开始便有尴尬、不知所措的反应,没能及时应对。记者黄雪琴在微信公号“媒通研究院”的专访中表示:“其实我们对性骚扰的定义都没有普遍了解

在笑薇和小柯身上,这种反应并无二致。然而,待她们事后回想,心理出现了“不舒服”、“不适”、“干呕”,甚至导致最终放弃自己喜欢的科研题目。

这些情节有助于点出报道性骚扰的重要性,记者在Matters的问答环节中表示,这是性骚扰带来的影响:“这伤害的还是女性平等受教育权”

四、借机普及性/性骚扰教育

通过大量细节描写与紧密的结构铺排,报道循序渐进地归纳出张鹏性骚扰行为的模式化特点,让读者加深对性骚扰手法的认识,这在发挥了性/性骚扰教育的功能。

报道归纳道,张鹏所选择的骚扰对象有着“性格温和、家庭背景普通、独立无援”的相似特点,其实施性骚扰的手法包括“策划和利用情境”以“逐步拉近距离”,“操控受害者心理”,以“师长的关爱”为幌子使女生无法辨识他的过界动作的真实目的。

其他报道和讨论

虽然张鹏得到了处分,但媒体仍在跟进报道,批评中山大学处分通报中避重就轻的态度,并且焦点从张鹏事件本身上升到对建立高校反性骚扰机制的讨论与呼吁

7月11日,“致力于关注科技、人文、思想”的微信公号“知识分子”发表评论,指出中大的通报仍在回避“性骚扰”一词,这样的禁忌意味或难以推动校内反性骚扰机制的建立。由中大校友创立的公号“MetooinSYSU”更是直接提出对通报的三点追问,要求校方一一回应,敦促学校落实通报中的决定。财新则提醒读者持续关注尚未解决的同类事件。

 

梳理/Vickie & Lizzy

编辑/Ying Chan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深度报道技巧

如何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来自三位女性记者的建议

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面临很多困难,由于当事人的证言往往缺乏其他证据佐证,被指控人常常会采取法律行动进行回击。同时,采访幸存者时技巧也尤其重要。如何获得她们的信任,同时让出街后的报道无懈可击?三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记者分享了她们的报道经验。

深度报道技巧

性骚扰/性侵报道中,如何平衡隐私保护和案件解决?

2019年初,新人道主义新闻社和汤森路透基金会就国际救援团体在刚果期间实施性侵或“以性换薪”的丑闻进行了联合调查。此后,有调查委员会向他们索取受害女性的资料,但遭到了拒绝。报道性暴力案件后,如何在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促成案件解决之间进行权衡?新人道主义新闻社调查编辑分享了他们的技巧。

深度报道技巧

他们如何揭开世卫援救人员的性侵丑闻?

2019年初,新人道主义新闻社的记者在前往刚果的埃博拉疫区途中听说了一些援助人员对当地女性实施性侵或“以性换薪”的丑闻。他们之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搜集证据,并与汤森路透基金会就此发起了联合调查。这篇文章中,参与项目的编辑讲述了这篇报道的幕后故事。

深度报道技巧

在中国、法国和印度,她们是如何报道性侵/性骚扰案件的?

来自中国、法国和印度的三位在调查性暴力案件方面颇具经验记者,分享了她们的调查技巧:与受害者(幸存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同时,又要保持客观性,对信息进行多方求证;不要忽略男性目击者的意见;谨慎选择采访和报道时的措辞;直到最后一刻,受访者的同意都至关重要……以及「性侵与性无关,它只与权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