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医学专业信源:中药伤肝调查报道是如何“炼成的”?
10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三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中国大陆网站丁香园的曾鼎介绍了关于中药损害肝脏的调查报道,吸引了各国调查记者的关注。
曾鼎是一名医疗调查报道记者,他曾在《凤凰周刊》供职七年,现在是医疗信息网站丁香园的主笔,主要撰写关于医疗和健康问题的深度报道。
曾鼎向亚洲记者介绍的报道作品,是他于2014年,历时半年调查,在《凤凰周刊》发表的《大陆中草药肝损害调查》,他说自己很早就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一方面,中药在中国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受众极广;但同时,大众对中药的使用存在巨大争议,相关讨论也从未停止。曾鼎在采访了几个研究肝脏问题的医生、有了初步线索后,决心要做这个选题。报道发出后,阅读量迅速过百万。
曾鼎分享了三个途径,去了解、核查中医药行业的专业问题:
1、在数据库中搜索学术论文:中国知网、PubMed。知网是中国国内主要的学术文献、期刊以及数据的搜索平台,其中可以发现重要的数据信息,曾鼎就在知网的一篇论文中读到,一名医生调查了中国七家医院,发现20%的病人肝损伤的原因,都是由于服用中药。而PubMed收录了超过2,800万篇英文文献,权威可靠。
2、在社交媒体上寻找病例。曾鼎主要借助的平台是微博和丁香园官方网站。调查过程中,他在微博上联系到了采访对象——一名肝病医生,这名医生将自己诊断的一个病例发到微博上与公众分享。后来,曾鼎将这个案例作为典型例子,写进了报道中。谈及为什么要使用社交媒体来寻找信源,曾鼎回答,他觉得社交媒体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以自己的报道为例,记者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读到医生对于病例的看法,适度了解他们最新诊治的病患,得到一手信息和数据。
3、参加医疗界的会议,紧跟新发现和业界权威。曾鼎分享说,医疗会议对于记者们是非常重要的获取最新趋势、技术和争论焦点的场所。尤其是在中国,大型医院都是由政府建设、管理,医生们不太愿意对不熟悉的媒体记者道出实情。但是在专业会议中、意见交锋过程里,医生们更愿意坦诚各抒己见。
在这个三个途径的帮助下,曾鼎有了意外收获:在某个安全用药的论坛上,他从一位知名专家那里得知,有一半肝损伤患者的病因都与服用中药有关,但这个数据从来没有被公开承认或发表。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信息,曾鼎锲而不舍地联系多次拒绝接受采访的医生,最终获得了交流的机会。
中医药问题也是欧美记者长期关注的话题。有记者提问,作为调查记者而非专业医生,曾鼎如何能确定中药与肝损伤有因果关系,如何保证调查报道的准确性?韩国的调查记者也提到,由于韩国有使用韩药,他们在关于中药的报道上与曾鼎有诸多共鸣,他十分好奇中药对于肝损伤的报道在中国引起了什么反响。
曾鼎表示,为保证准确性,他在写报道的时候,只是重点突出了几味药的影响,如何首乌对肝脏的损害,是有案例和事实支撑的,记者需要做的,是做好核查,如实客观地报道。另外,这篇报道发出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医院方面的讨论,有不少医生站出来支持报道,这些关注和讨论都推动了相关政策的修订。
2018年6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据《羊城晚报》,这是我国首个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临床前、临床试验期间、上市后)的肝损伤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导文件。
想了解亚洲深度报道大会的其他论坛讲了什么?请前往主页“深度报道大会”栏目,尽览无遗。
采写/Lizzy Huang
编辑/Ivan Zhai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