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亚洲 | 为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发声 勇气之外记者还需哪些技巧?
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两者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这两者的声音也常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来自泰国和印度的自由记者——Prangtip Daorueng和Stella Paul长年关注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议题,美联社驻缅甸记者Esther Htusan自己便出身于少数族裔,在各自族裔众多,民族矛盾繁生的国度里,她们为何关注这些群体,又如何报道他们的困境与挣扎?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记者将她们的报道经验娓娓道来。
报道前期:研究背景,找到故事
记者要讲述的是“关于人,而非权力(It’s about people, not power)”的故事,Daorueng在演讲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记者常常去采访政客商贾,但其实,要找故事,你应从关注正在受苦的普通人开始。”
因为故事主体是不常见于报端的弱势群体或拥有与记者本身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族裔,记者报道前期必须要做好调查,对被报道群体的历史文化背景要有基本了解,包括从律法规、学术研究、政治和商业因素等多个方面去考虑该群体可能涉及的故事角度。
Daorueng提醒在场记者要理解报道这些群体的“敏感性”,关注不同群体背后的历史记忆、情感变化以及因遭遇信任危机或人身安全威胁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同心态。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作为记者,需要坚信“这些群体的故事十分重要”,印度记者Paul补充道。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有些弱小或边缘群体的人数相对而言似乎微不足道,但社会需要去了解小群体的呼声,而帮助这些群体发声是“记者的责任”。
采访要点:实地探访,以诚换信
对采取何种采访方式这个问题,三位记者一致表示,要到实地调查访谈。
作为自由记者,Paul的足迹遍布中亚、南亚甚至东南亚地区,并曾多次只身前往如克什米尔这样的战乱冲突之地做调查。她从个人经验出发,特别强调直接走进社区的重要性。尽管现在许多政府或智库的公开数据能为一些报道提供重要信息,但她走访各个不受关注的地区或群体,多次发现数据失实的情况,这说明那些群体确实长久被忽略。因此,她认为记者或媒体不应完全相信公开数据,而是要走到那些不被关注的群体中间,核实数据信息或亲自收集数据。
走访当地,如何找到合适信源?Paul说,“不要等到你到达目的地才开始问问题。一般来说,带你过去的司机就是个好信源。”
真诚待人,能帮助记者取得受访者信任,与社区建立更坚固的联系。Paul说,由于她习惯独立出行采访,在报道涉及敏感事件的边缘群体时更容易受到来自当地官方的阻力,进而导致涉事群体更怯于发声。唯有努力融入社区,获取该群体的信任,才能挖到故事。而Paul做的就是真正走到该群体的生活中去,与他们朝夕相处,同坐同食——尤其是接受当地人的食物这一点,Paul称之为“食物外交”,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与人建立“联系”的方法。“要视对象为跟你一样平等的人。”Paul说。
除了采访所要报道群体里的普通人,Paul常找的信源还包括当地私人机构或是稍低层级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公信力更强的国际组织。
“采访尽量多的对象有助于记者为故事找到最合适的主角,让故事更有力。”Htusan以《血汗海鲜》报道为例补充道,她与同事在印度尼西亚海岛上调查渔工被奴役的情况时,一天会采访将近100名渔工。
同时要注意与受访者交流你已得的信息,这样或有助于受访者向你提供更多线索。
如何写作:核实信息,以小见大
核实,核实,核实——三位记者再三强调,一定要保证报道的内容准确无误。除了在访谈中注意与受访者确认细节,还要利用好已有的文件资料,如公司行政记录或年报、股市记录、官方调查报告、警察记录、学术研究论文等作进一步核实。一方面,这样能免除记者被追究法律责任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受访者的保护,避免对其造成肉体或精神上的二次伤害。记者尤其要关注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讨论敏感话题时,在文中是否采用受访者真名或照片需多加考虑并与受访者确认。
在主题的把握上,Daorueng建议,要通过个体的故事揭示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要把故事存在的特定社会背景、文化框架解释清楚,让公众更好地理解。
报道被忽略的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意味着要经常深入社会的阴暗角落,还可能要直面各种人身威胁或精神创伤,三位记者都坦言这并非易事。
谈及记者如何面对报道带来的巨大压力与创伤,曾因报道而遭遇绑架的Paul说,一个叫World Pulse的网站和两只小猫的陪伴就是她的解压良方。World Pulse是个专为全球女性而建立的网络互助社区,现有17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各异的女性成员在上面分享与交流个人故事,搭建互助网络。
“有时我真觉得自己不能再做记者了。”今年刚获得普利策奖的Htusan说,“但对比我报道的那些人,我的人生是多么幸运。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还是要继续报道下去。”
编辑/Ivan Zhai
想知道更多会议干货?请关注全球深度报道网(cn.gijn.org),微博@全球深度报道网及其话题#报道亚洲16#、微信“全球深度报道网”(ID:gijn_cn),Twitter @gijnCh带来的系列分享。我们的最新报道有:
《报道亚洲 | 如何科学质疑“健康专家”?前世卫发言人为你分享技巧》
《报道亚洲 |政府公开数据哪里找?普利策奖得主“调查宝典”全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