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设计界的奥斯卡!美国SND数媒大赛四家中国媒体获奖
近日,被誉为新闻设计界的奥斯卡大奖——美国SND数字媒体设计大赛(The Best of Digital Design)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7年全球数媒设计大赛的获奖名单。此次大赛全球共有60多家媒体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项由《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包揽。
《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塔斯社、《金融时报》、彭博(Bloomberg)、美国《国家地理》、ESPN、加拿大《环球邮报》、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ProPublica、巴西《环球报》等世界知名媒体都是获奖者。非常可喜的是,中国有四家媒体公司也获得了数媒大赛的优秀奖,他们分别是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浙江新闻、澎湃新闻和《南华早报》。
金奖作品有哪些?
此次大赛设有15个竞赛类别,分别设有3项突发新闻类,两项专题类,4项图形设计类,3项作品集类,一项灾难性报道类,以及新设了两个竞赛类别:产品设计类和试验设计类。在15个竞赛类别中,分别设有金奖、银奖和优秀奖。但是只有两个类别中出现金奖,其余13个类别金奖缺失。
最佳媒体作品集奖
英国路透社:《大逃窜,罗兴亚危机》图形综合报道
路透社运用大量的视觉元素,图形设计和图片讲述了数千名缅甸穆斯林罗兴亚人越境到孟加拉国寻求庇护,另有数千人正在逃往该邻国的途中的故事。围绕该故事,路透社做了一系列的报道。
《纽约时报》运用一系列交互图形,动图,图片报道了南极冰川开始融化的过程。同时,他们用VR视频展现了这些过程。
图形专题策划报道类
《华盛顿邮报》:《这是你一生中发生的每一次日全食,今年是你最好的机会吗?》
《华盛顿邮报》运用交互图形很好的分析了在未来出现的日全食和自己的相关性。
中国媒体部分获奖作品
单一专题设计类 优秀奖
《南华早报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5个项目 》
图形专题策划报道类 优秀奖
澎湃新闻 :《台风68年的足迹》
专家点评
吴莺,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视觉总监,原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助理教授。
曾于2013和2014年连续两届被SND邀请作为其国际大赛的评委, 也是唯一被邀请参与SND数媒大赛的中国评委。曾评审过《纽约时报》的《雪崩》。其设计作品也多次获得SND大赛的奖项。
全媒派:首先要恭喜您的作品《AI简史》获奖。您如何评价这次整个大赛的情况,以及中国作品的表现?
吴莺:谢谢。这次SND数媒大赛吸引了全球各主流媒体的参赛,包括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也包括新兴媒体,如谷歌新闻实验室(Google News Lab)。参与媒体的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也包括俄罗斯、巴西、哥斯达黎加、意大利、芬兰、日本、还有中国等等。可以说吸引了全球各大媒体的眼光。这也让SND大赛代表了世界数字媒体发展的水平。
我认为SND数媒大赛的举办,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全球数字媒体的发展。从大赛参赛者方面来讲,美国仍然是数字媒体发展先进性的代表。他们无论在技术上的创新,人员上的投入都是比重非常大的。这次《纽约时报》是获奖大户,几乎囊括四分之一的奖项。
这次中国的参赛作品表现非常不错。《南华早报》是香港的英文媒体,其实他们的作品质量非常高,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质量上都非常接近美国主流媒体的水平。而澎湃在数据新闻的视觉呈现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同时也有很强的故事叙述能力。浙江新闻主要在用手绘表现中国文化上做的不错,其实这是一个很讨巧的方式。我以前做评委的时候,发现外国人对于手绘文化的作品都非常喜欢。至于我自己的作品,是一个3D H5作品,重在移动端的交互体验上。其实制作的时候,时间非常紧张,不过能够获奖,也很幸运。
全媒派:这次大赛有哪些新的亮点,从中能看出未来数字媒体的制作有哪些新的趋势吗?
吴莺:今年新增了两个参赛类别,分别是产品设计类和实验性设计类,这在以往都是没有过的类别。产品设计类的参赛作品包括App、网站、特殊项目、甚至是内部工具以及设计系统等,评选这些作品在用户体验上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性设计类是给那些勇于尝试非常规媒体表达方式,主要如AR/VR的运用,游戏方式叙事,甚至用说唱的方式来表达新闻故事。
比如这次获得实验性设计优秀奖的来自巴西Metrópoles的记者用rap说唱的方式,选择了2017年度最佳新闻报道合集唱了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人民日报客户端去年推出的两会版《成都》,不是说新闻,而是唱新闻。还有英国的《金融时报》制作了《优步游戏》,完全以游戏的方式将记者对一些优步司机的真实生活的采访与对话融入到游戏里去。
当然《华尔街日报》将金融数据与AR技术结合起来的作品也很棒。其实他们在数据新闻与AR/VR技术相结合的尝试非常早。比如4年前,他们就用VR呈现出纳斯达克指数的发展史,非常震撼,很有创造力。而《纽约时报》的NYTVR一直都在尝试VR视频类的创作。随后CNN也推出CNNVR,以及被亚马逊的贝索斯私人购买下的《华盛顿邮报》也一直在推进他们的VR新闻产品。
所以纵观这次大赛所有实验性类别获奖作品,以及我自己对行业发展的认识,我认为以后的数字媒体产品的制作会增加更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今后的用户体验会大大增强。这也符合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大家对数字媒体消费的需求也在升级。而这都是需要技术的推动和团队的协作。因此各大媒体公司需要在技术,团队的投入会更多。而好的创意,优良的制作是刚需。
全媒派:那这样的数字媒体产品的推出,会对制作方式有新的要求吗?
吴莺:其实我认为数字媒体产品的制作有点像电影产品的制作。在传统的内容为王的观念下,编辑属于核心地位,设计和技术都是属于服务人员。但是在一个内容产品制作过程中,内容虽然是核心,但它也只是产品中一种元素而已。而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包括内容、创意和技术的综合。因此,内容产品制作经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对内容、创意和技术都有所了解,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
这个有点类似于电影中导演的角色,编剧提供优质的故事,导演用各种艺术呈现和技术去讲故事。最后把电影这个产品推向市场。在中国这种角色一般都被文字编辑所充当,但他们对设计与技术的不熟悉和不敏感,造成他们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不专业。因此他们更适合作为编剧这个角色,提供最好的内容。而导演这个角色最好还是让产品制作负责人来充当。同时,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产品意识。不论是文字编辑,还是设计与技术人员都需要对彼此的专业有所了解,具有产品思维,真正做到相互融合。在美国,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都是多面手,掌握了很多从信息采集到制作的各个环节的技能和知识。可以说他们的团队在打造内容产品的时候有天然的融合优势。
全媒派:您对中国媒体以后参赛有些什么建议吗?
吴莺:我认为中国的移动端信息消费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们有更多在移动端产品制作上的经验。其实这次中国的获奖作品主要还是集中在移动端的优势上。但是如果抛开终端的优势,我们在创意和技术上的创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也希望中国媒体多多参加这种国际赛事,通过参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水平,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关阅读:
干货|鹰眼直击, VR, 文字转视频, 查排队…国际数字媒体创新大赛亚洲首站比赛作品亮点直击
本文首刊于腾讯全媒派微信公号(ID: quanmeipai),全球深度报道网获授权转载。点击此处查看完整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