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0万点击量的数据可视化新闻是怎样炼成的
2014年7月底,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因严重违法违纪被中央开除党籍,多名部下和亲属被带走调查。消息一出,中国新闻机构纷纷发表相关调查报道。其中财新传媒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出品的《周永康的人与财》以互动页面的形式清晰展现事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网,点击量超过400万。该作品获得了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网络新闻奖”优秀奖,以及世界新闻设计协会(SND)多媒体设计奖特稿(单一报道)优秀奖等;同时该作品也被认为是中国数据新闻的代表性作品。
该作品的创作者,《财新》前首席技术官,数据工场创始人兼CEO黄志敏被称为“中国数据新闻第一人”。近日,黄志敏做客美国东北大学,与该校新闻系学生分享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并介绍中国的数据开放进程。
作为“中国数据新闻第一人”,在设计《周永康的人与财》作品时您是如何想到运用数据可视化来呈现新闻的?
黄志敏:这些年我最关注的事情是怎样利用技术来帮助传统媒体转型,来应对传统媒体不断下滑的情况。所以在这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我想采用数据新闻这种方式来介入新闻内容的生产。另外,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数据新闻作品,积累了一些经验。当我拿到这篇几万字报道的时候,我觉得它非常适合做数据新闻。就这篇新闻来说,文字报道有短处,也就是说,文章太长的话会没人看。但是做数据新闻不怕内容多,就怕内容少,数据越多越丰富就越容易做。所以当时我觉得这样一个新闻报道做成数据可视化的形式是非常适合的。
在完成这个作品时需要处理分析大量的数据,那么处理数据的时候您使用了什么工具?
黄志敏:我们用了Excel整理以及处理数据,把数据做成交互性的线条,还用了HTML和JavaScripts等编程技术将它可视化。虽然编程的难度是比较高的,但是我的团队伙伴编程能力非常强。我们从13年年底开始做,一共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然而直到2014年7月29日周永康被判刑后,才正式发布。
那您认为《周永康的人与财》如此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黄志敏:这个作品那么成功是有很多的因素的。首先来讲是它的选题,选题决定了作品有多少关注度。但是关注度高的选题,做的人也会多,那么怎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当时有很多媒体包括新浪、网易等,都在准备这方面(周永康贪腐)的数据新闻。但《周永康的人与财》这个作品完成后最吸引眼球,这跟它的内容量和表现形式有特别大的关系。我们用了线性关系和动态交互表现了周永康的人脉和利益关系,非常直观。其次就是我们的团队协作,同事们写代码的能力很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而且,记者为这个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他们确保了数据的质量。另外我们有充足时间去准备这件作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这个作品很成功。
怎样的新闻题材适合用数据可视化来表现?
黄志敏:首先数据可视化肯定更适合做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因为这些题材的信息量较大时效性较弱;相反突发性新闻时效性很强,记者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收集数据,所以深度调查更适合可视化。比如我们关于北京学区房的作品,也做了三个月,只要是时效性不强,数据丰富的新闻,我们都可以考虑用数据新闻来表现。突发性新闻也可以做,只是设计会简单一些。
当得到数据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呢?
黄志敏: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归根结底大概是20多种基础图形的组合、叠加、变形而形成的。首先我们要掌握这些基础图形的用法与特点;其次,要通过多看和多实践去积累经验,帮助我们能够快速反应出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什么样的图形去呈现。其实,数据和图形的对应关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拿到了波士顿地区的年度税收数据,如果想要表现近年来的税收变化,几乎可以肯定折线图或柱状图是最合适的表现方式了。
您认为一个理想的数据新闻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黄志敏:首先,数据新闻是一个复合型的学科。我们需要技术人才对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处理以及程序开发等支持;也需要设计师优化产品外观;更需要新闻人才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通常在别的领域,这三个圈子的交流是非常少的。然而,由于数据新闻的复合性,我们需要这三类人才掌握彼此的基础技能,以促进相互合作,提升工作效率。比如说,做设计的人最好要知道新闻是怎么讲的;那么做新闻的人也要知道技术是怎么实现可视化的。大家相互都掌握对方的知识,团队才能够更有效地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开放数据发展的?
黄志敏:中国的数据开放跟美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但随着政府鼓励推动数据的开放,现在有不少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等,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开放数据。如果我们需要某个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做报道,查找财报的方法有两种:对于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在证交所找到;而非上市公司,我们可以通过去工商局查找年检报告来获取财报信息。
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查找我们需要的数据?
黄志敏:以我的标准,我肯定会去官方网站查。首选的是政府部门以及主管单位的官方网站,因为这些官方渠道发出来的数据具有权威性,所以这些数据是准确可信的;还有各种官媒以及党媒,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然后才是第三方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但是我们在使用前需要对这些数据多方查证以保证准确性。
对于想要进入数据新闻或数据可视化行业的人,您认为应该如何准备?
黄志敏:我认为跨界人才在这个领域是非常稀缺的,比如说写代码是最基础的技术要求,只要懂逻辑,写前端代码并不困难。所以我建议如果要进入这个行业的话,基础的编程语言如Python和R,至少得会写会用。除了会报道、会设计、会编程等自身硬件条件之外,个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团队是否能做出优秀的数据可视化作品。
您对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是否会在近年内成为新闻行业的大势?
黄志敏:数据新闻其实是新闻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原来有文字,后来有图片、声音和视频,那么现在又多了一个手段,就叫数据新闻。所以它跟传统媒体是平行的,并不是取代的关系。数据新闻有它的定位和价值:有些内容适合做数据新闻,有些题材就适合用文字直接写出来。
我觉得学好数据新闻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首先,中国的数据新闻需求非常大,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正在建立数据新闻团队,也有更多的高校在开展数据新闻课程,因此行业缺口很大。其次,通过掌握不同领域的技能,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阔也有很大帮助。因此,学好数据新闻的年轻人将是未来媒体行业非常渴望的人才。虽然传统媒体行业看似不景气,但它的新闻价值观可以用新的形式,如数据新闻,保留下去。
采访、编写:苏若冰、任雨萌
本文首发于Storybench,全球深度报道网经授权转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