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John Burn-Murdoch - byline photo

资源中心

文章

主题

如何做出一张优秀的图表?《金融时报》首席数据记者分享了这些技巧

其他语言

无论你是否深度关注数据新闻领域,你很可能都听说过约翰·伯恩-默多克(John Burn-Murdoch)这个名字,或者至少也在浏览时刷到过他那标志性的《金融时报》三文鱼粉色图表。

作为该报的首席数据记者和专栏作家,伯恩-默多克的论断很简单:“图表能改变想法”。但他表示,要达到这种说服力,就必须在数据、设计和文字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你只需看看他在金融时报的每周专栏《数据点》(Data Points),就能明白他如何将统计分析融入精心设计的图表中,深入浅出地阐释各种主题,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何尚未取代我们那些“任务繁杂”的工作,又或者一些足球俱乐部为何风光不再,难以重现往日辉煌。

仔细研究他的作品,有一点显而易见——每张图表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在与数据可视化平台 Flourish 合作举办的一场线上研讨会中,伯恩-默多克解释说,成功的数据新闻不在于制作精美的视觉效果或纯粹的数据呈现,而在于理解受众如何解读图表,并据此量身定制,以清晰地传达信息。

研讨会以一个关乎存在意义的问题开场——至少对从业者而言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做图表?”伯恩-默多克解释说,与纯文字报道相比,图表更能触及人们与生俱来的直觉,也更值得信赖。并且有研究表明,图表的传播效果优于其他媒介形式。例如,2018年的一项研究测试了人们在面对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争议性话题(如全球变暖)时的反应,这些形式包括:一个关于全球平均气温的简单陈述句、一段包含大量统计数据的文字,以及一张图表。结果发现,在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的人群中,用图表呈现的数据在改变人们看法方面,比纯文字形式更具说服力。

“以图表形式提供数据,似乎比用文字提供相同信息更具说服力、也更有效,”伯恩-默多克指出。“图表是我们手中一个强大得不可思议的工具,它能穿透人们固有的观念,这是纯文字难以做到的。”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张优秀的数据图表?以下是从这次线上研讨会中总结的四点启示。

少即是多?不尽然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图表应遵循极简主义原则,但“少即是多”并非总是真理。虽然美国学者爱德华·塔夫特(Edward Tufte)等数据可视化专家告诫人们要避免赘述和过度复杂的设计,但伯恩-默多克认为,“人类天生喜欢听故事”。他指出,过于简化的图表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或建立联系。

截图

伯恩-默多克引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测试了公众对四种不同文字数量和布局的图表的反应。这四种图表分别是:仅有数据和坐标轴的图表、仅有一段文字描述的图表、带有标题和少量注释的图表,以及带有完整注释和标题的图表。他表示,结果是极简风格的图表排名最低。事实上,受访者更喜欢带有大量且位置恰当注释的图表,因为这样更吸引人,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据——例如,用箭头将文字注释与折线图的特定部分连接起来。最成功的版本是那个拥有强叙事性标题和多处解释性注释的图表。

“我们希望一眼就能明白图表的大致内容——也就是‘大局’,而不是面对一堆数据,费力地自己去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伯恩-默多克说。“一个普遍的发现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字解释总能起到帮助作用。”

伯恩-默多克解释说,技术上无懈可击是制作一张好图表的基础,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在制作图表时,有意识地聚焦于‘沟通’这一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叙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并且我认为,在许多关注技术层面的资源中,这一点被低估了。”

核心提示: 一个带有叙事性的标题大有裨益,一点文字注释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极简主义的图表或许能给数据专家留下深刻印象,但却可能让更广泛的受众望而却步。

文字会帮助读记住图表

人们看图表时,目光会落在哪里?伯恩-默多克引用的另一项研究使用了眼动追踪技术,来检验人们如何与屏幕上的图形互动。研究发现,人们在阅读图表时,视线往往会遵循一个“Z”字形轨迹——先看标题,然后转向图表的坐标轴,最后才移动到实际的数据本身。

该研究的参与者被要求回忆一张在屏幕上快速闪现的图表。结果如何?更多的参与者能够回忆起图表的标题和注释,这显示了文字如何帮助读者记住信息。

“人们的注意力首先会落在文字上,”伯恩-默多克说。“如果我们不好好利用这一点,就真的错失良机了。”同一项研究还发现,图片、旗帜和相关图像等视觉元素并不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反而常常可以作为“额外的记忆锚点”,帮助他们回忆起图表的核心信息。

核心提示:标题、注释和标签至关重要,也往往是读者印象最深的部分。

色彩对比能吸引读者目光,也可能分散注意力

在伯恩-默多克看来,图表中的颜色与文字选择同等重要。他引用科林·韦尔(Colin Ware)的著作《设计的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 for Design)来解释人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我们的眼睛天生就能察觉到那些无需刻意关注就能瞬间感知到的“前注意”(pre-attentive)或“弹出式”(pop-out)属性,比如颜色、形状、大小和动态,通常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捕捉到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天生就会留意差异,无论是一个稍大的形状,还是一个突兀的颜色。

截图

在上面的图表中,一片灰色线条中的一抹红色会立刻脱颖而出。但如果每条线颜色都不同,那就没有任何重点可言。色彩对比是引导注意力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要有意地选择配色方案——甚至包括可视化的背景色。最好避免使用五颜六色的“彩虹色”,数据记者应该用更柔和的色调来组织次要信息,同时通过采用更醒目或对比强烈的颜色来凸显相关数据。

更宏观地看,伯恩-默多克强调,设计图表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跟随一条叙事线索。“当我们制作图表时,我们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数学任务或设计任务,我们是在试图向他人传达一些东西。”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会利用“Z”字形阅读轨迹来思考当人们看到图表时,注意力会如何移动。

截图

视线会从标题开始,向下移动到坐标轴,再横向扫过数据本身。“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敲定一个好标题,”他指出。“同时我也会思考,在设计上我还能做些什么,来自然地引导读者的视线穿过整张图表。”

这提醒我们,成功的视觉叙事无关乎装饰,而在于精心设计。谈到色彩,他的核心提示是什么?“最大限度减少干扰,最大限度强化对比。”

图表不是只给懂数据的人看的

并非所有人都觉得图表直观易懂,因此,作为图表设计师或数据可视化者,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思考至关重要。正如伯恩-默多克所说:“总有像我这样的‘怪人’,会花上多到不健康的时间去制作图表、研究图表……但外面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并非如此。”

这正是文字、注释和精心设计发挥作用的地方。通过增加清晰度,而不仅仅是删减元素,图表能与更广泛的受众建立联系。伯恩-默多克明确指出,这关乎于讲故事的战略性设计。他将制作图表的技术与用户的实际体验区分开来。

分析师或许会为小数点和毫厘不差的精度而纠结,但大多数读者想要的是一个故事。“人们通常不会拿着放大镜,费力地分辨你图表上的那条线到底在4.81还是4.82的位置。”

相反,人们阅读图表是为了寻找意义。他们想知道:这张图告诉了我什么?它为什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伯恩-默多克敦促设计师们,一旦数据结构准确无误,就应该“真正专注于讲故事这项任务……这才是对人们如何消费图表更贴切的比喻。”

核心提示: “出色的图表制作当然离不开数学和艺术,”伯恩-默多克说,“但为了确保我们尽可能地扮演好传播者的角色,我们需要将其视为一种‘讲故事’的行为。”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些原则,伯恩-默多克回顾了他在2020年3月初,也就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设计的一张图表。当时,由于意大利和东亚地区病例迅速增加的新闻,公众对病毒发展轨迹的不确定感日益加剧。

一位同事发邮件问伯恩-默多克,其他国家与意大利(当时欧洲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相比情况如何。他制作的第一个版本的图表,从技术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使用R语言和数据可视化工具 ggplot2,在X轴上标出各国自第100例确诊病例以来的天数,在Y轴上标出累计病例数。

“这张图表技术上确实回答了那个问题……但我不认为它能真正引起数百万人的共鸣,”他说。

经过后续多次修改,同样的数据被转化成了一种能够讲述故事的设计。

截图

“现在的标题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着右边那张标题更具动态和解释性的图表说。“它告诉我们,大多数国家……实际上都处于相同的发展轨迹上,而另一些国家则成功地减缓了传播速度。”

接下来是图例的问题。在早期版本中,读者必须在颜色编码的图例和图上的线条之间来回切换。

“你这是在要求读者不停地在图例和线条之间来回查看,”他说。因此,他将标签直接移到了线条上,让读者可以立即看出每条线代表哪个国家。

然后是色彩的策略性运用。他将东亚国家用蓝色分组,意大利用黑色显示,并用其他鲜明的颜色突出了英国和美国。次要的国家则淡化为灰色。

“我们正在让数据可视化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他解释说,“这样读者需要费神思考的地方就越来越少了。”

最后,他添加了注释,用一条线显示了病毒每两天翻一番的发展轨迹,并附上解释性说明,指出关键国家的政策决定或疫情拐点。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修改都没有改变底层的任何数据或结构。

“这张图表的基本几何结构……没有丝毫改变,”伯恩-默多克说。“但通过专注于文字、颜色、标签和注释,我们显著提升了这张图表作为一种沟通工具的效果。”

最后的提示:“不要只为懂图表的人做图表,要为所有人讲故事。”


Hanna DuggalHanna Duggal 是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旗下数据、视觉叙事和实验团队 AJ Labs 的一名数据记者,也是全球深度报道网(GIJN)的撰稿人。她曾利用数据报道警务、监控和抗议等议题,并为 GIJN 报道了中东地区的数据新闻、TikTok 的算法调查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调查美国的部落土地等。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中最常见的10个错误

在今年的 NICAR 会议上,GIJN 与几位数据新闻专家交谈,询问他们在数据新闻中最常见的10个错误,包括忽视空白行、混淆百分比和百分点、在图表中使用错误的刻度尺等等。

数据新闻

过去一年,有哪些不可错过的数据新闻?

在过去一年中,来自全球各地的数据记者们用数字、图表,甚至音符来呈现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新闻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精选了过去一年中最值得一读的数据新闻报道。

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精选:蝙蝠为什么会成为病毒的理想宿主?

3月,以亚裔为目标的暴力事件在美国点燃了新一轮的抗议潮;长赐号因搁浅卡在苏伊士运河,导致了全球航运的堵塞;欧洲新一波疫情反弹,关于病毒源头、传播以及疫苗接种的讨论仍在继续。对于这些重要的新闻议题,数据记者们采取了怎样的视角、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呈现?如果你也想以数据作为切入点制作相关报道,有哪些好用的开源工具或资料库能够助你一臂之力?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这些本月值得一看的数据新闻与实用资源。

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精选:用乐高积木拼凑出的2020年

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展开,全世界都希望快一些走出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复盘过去这一年,病毒是如何在一个国家中蔓延开来,又如何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美国薪资水平恢复到疫情前,就代表经济已经复苏了吗?探讨这些问题时,数据新闻记者又有哪些切入的角度?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2月值得关注的数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