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A woman and her son look out from an evacuation train from Kyiv to Lviv at Kyiv central train station, Ukraine, February 25, 2022. REUTERS/Umit Bektas TPX IMAGES OF THE DAY

文章

深度报道精选:战火下的乌克兰

乌克兰与俄罗斯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旷日持久的矛盾、对峙和冲突,随着2月24日普京的一声令下而转变成为全面战争。

独立记者 Oleksii Koval 发现,乌克兰人在过去八年一直与“战争不可避免”的意识共存,甚至对终将爆发的战争有点麻木。对于二十多岁的 Nastya 来说,战争是一件异常遥远的事。她抚养仅一岁的女儿,靠散步、与朋友见面、照顾自己和做家务来打发时间。她并不把俄罗斯人看作敌人,深信“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即便身边亲友对恐惧战争,但她无法产生共鸣。

战争爆发后,中国留学生小田决定从基辅往西撤离。由于火车票已售罄,租车也早被租空,他面前只剩下一条路——骑摩托。刚出发时,小田乐观地认为肯定可以到达西部重镇利沃夫,再转到接壤波兰的边境。一路上,他应付低温、宵禁令,还有擦身而过的军用卡车和坦克。“我看到无数同样逃难的人,无助的神情,我开始担心——真的能逃出去吗?逃出去之后又会发生什么?”

对于柯先生来说,利沃夫是座让人喜欢的城市。那里有很多咖啡馆、啤酒厂,还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和剧场剧院,当地市民也特别友好,很悠闲、很包容。然而,柯先生知道现在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炮火之下,柯先生的当地房东把院子地窖改成临时防空洞,每当警报响起,周边居民、难民都会过来躲避,柯先生因此了解到他们的一些遭遇。

2022年2月,全球焦点落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基辅记者手记:他们知道,“与乌克兰同行”只是全世界的陈词滥调

出品:端传媒

2022年2月25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民众在基辅中央火车站等候登上开往西部城市利沃夫的火车,逃避战难。图:Umit-Bektas/Reuters/达志影像

2014年3月,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自此以来的八年间,乌克兰人一直与“战争不可避免”的意识共存。直到最近,即便所有人都在说俄乌之战不可避免,独立记者 Oleksii Koval 身边的乌克兰人却几乎感受不到对战争的恐慌或不适。

对于廿多岁的 Nastya 来说,战争是一件异常遥远的事。她抚养仅一岁的女儿,靠散步、与朋友见面、照顾自己和做家务来打发时间。她的平静,来自她不去想像战争。她并不把俄罗斯人看作敌人,深信“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即便身边亲友对恐惧战争,但她无法产生共鸣。

然而当战火真的降临,Nastya 收拾好行李,要求丈夫立马带着她和孩子前往波兰边境。她有足够的积蓄,足以撑过战争的白热化阶段,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将会持续多长时间。

Ania 是乌克兰人,丈夫 Grisha 生于白罗斯,他们与儿子 Boris 住在距离基辅市中心不远的山上。Boris 有慢性病,每周必须去医院两次。当战争爆发,医院只因应紧急情况开放,他们已经因此错过了一次诊疗。

Ania 认为西方并不是真正关心乌克兰人民,制裁显然不会让普京停下来,而且西方没有人会为乌克兰出战,没有人会来到基辅执行人道主义任务、帮助他们离开正遭炮火围攻的地区:“全世界都在说‘我们与乌克兰同行’,但这并不是真的,只是一些陈词滥调漂亮话。我们被抛弃了,我们现在只能祈求上帝不会抛下我们,并一直等到它结束。”

Leonid Ostalitsev 在基辅颇有名气,八年前他还是一名厨师,在基辅市中心的一家小店里做披萨。因为受不了居安远观,他上了顿巴斯战争的前线,成为一名机枪手,参与了最激烈的一些战役。

退役后,他在基辅开了一家披萨店,但生活已跟战争不再一样。披萨店叫做“老兵披萨”,Leonid 一边事业起飞,一边坚持在射击场训练,希望成为一个更专业的军人,足以抵御俄军、保卫家园。他说:“我有一个儿子,我希望他能在一个自由国度长大。”

战争爆发后,《端传媒》快速上线了“乌克兰危机”专题,内容包括持续更新的信息整理、基辅独立记者手记、战争现场图辑、局势分析和评论、诗选等。

骑摩托逃离乌克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路上的五天

出品:先生制造

基辅市郊,小田遇上进城的乌克兰坦克。图:小田

战争爆发后,中国留学生小田决定从基辅往西撤离。他想起新闻报道说,欧美国家来乌克兰撤侨,都先撤到利沃夫,因此他选定这个乌克兰西部主要城市,希望到那里转乘火车入境波兰。然而就在普京宣战后两小时,基辅火车票已售罄,租车也早被租空。小田面前只剩下一条路——骑摩托。

另一边厢,正在丹麦修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的王伊文,想起多年前参加夏令营的群聊里有一位身处基辅的中国留学生小田。在小田逃离战场的路上,他们断断续续地聊天。

刚出发时,小田乐观地认为肯定可以到达利沃夫,然后入境波兰。一路上,他忍受低温、被宵禁令拖慢脚步,还有擦身而过的军用卡车、坦克:“我看到无数同样逃难的人,无助的神情,没有表情的脸,我开始担心——真的能逃出去吗?逃出去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我能够顺利转学吗?”

在远离战场的丹麦,教授要求同学分享自己对这场战争的感受。“这(战争)不能代表整个国家,莫斯科、圣彼得堡也有很多抗议……”首先发言的是一位俄罗斯同学,说不到五秒,她已经眼圈泛红:“这同样是许多俄罗斯人的耻辱和痛苦。”

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王伊文一直认为自己只是旁观者,直到有一位朋友问她:“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我的乌克兰房东和他收留的难民

出品:三联生活周刊

图:柯先生

“在防空洞里,他(房东)家人跟我说——希望你以后会记得我们。”

这是柯先生第一次跟很多人一起避难。柯先生在利沃夫学画画,正在读博士三年级。他的房东是本地人,在教培机构教导孩子们英语、舞蹈之类。战争爆发后,房东将家里院子的地窖和教培机构的地下室都腾出来,改成公共防空洞和临时避难所。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周边居民、从东部战况激烈城市撤离到此的难民都会过来躲避,柯先生也因此了解到他们的一些遭遇。

一个乌克兰六口家庭曾在这里避难两天,其中有人提出想到罗马尼亚,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出国,结果闹得有些僵。柯先生认为,这可能是大多数乌克兰人当前的处境——在纷乱的局势里,要做每个决定都非常困难。

对于柯先生来说,利沃夫是座让人喜欢的城市。那里有很多咖啡馆、啤酒厂,还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和剧场剧院。利沃夫市民特别友好,很悠闲、很包容,欧洲其他国家的旅客都喜欢到这里旅游。然而,柯先生知道现在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2月28日晚上,柯先生一度打算离开乌克兰。当他告知房东,房东脸上闪过了一丝不舍。后来在防空洞里,房东家人跟柯先生说,希望他以后会记得他们。柯先生最终决定暂时留下来,希望帮助房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帮助一些从乌东来到利沃夫避难的中国留学生,协助他们离开战地。

俄乌冲突,汽车受伤?

出品:棱镜

图: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中国成品油价连续三次上调,不少省份的92号汽油维持在每升7.85元的高价。随着俄乌爆发战争,高盛集团于2月28日对外发布信息,将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从每桶95美元上调至115美元。在中国,92号汽油或许将进入8元时代。

此外,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乌克兰和俄罗斯在产业链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乌克兰是芯片原材料氖的重要生产地,俄罗斯则日渐成为车企重要的海外市场。随着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多国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措施。

其中,最令车企担忧的是欧美国家可能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上的“核武器”——禁止俄罗斯几家主要银行使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SWIFT)。棱镜引述了解长城汽车的人士表示:“如果这项制裁最终实施,那将会使跨国车企跨境支付、资金流转的成本大大增加,甚至难以进行。”

这场战争,将会对中国车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小花梅”背后的怒江傈僳族女人:被讨走?被拐卖?还是自主婚姻迁移?

出品:先生制造

图:云南日报

今年春节,中国网络都在谈论丰县铁链女事件,这位云南省福贡县女性“小花梅”在丰县的境遇,引起了不少人的愤慨,也引发了对拐卖女性问题的关注。

2010年,青年学者陈业强第一次到怒江州福贡县做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有大批傈僳族女性外嫁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有自由恋爱的,有男方上门讨亲的,但也有大量被“介绍人”带走,懵懵懂懂去了外地的。根据福贡县公安局记录,该县从1988年到2009年间,共有4005名妇女外流,其中被拐卖外流的有1750人。

面临生存危机时,女孩的婚姻有时候也变成了交换筹码;当地一些家庭把女孩嫁到东部沿海地区,换取金钱偿还债务和改善经济状况。然而,来怒江州讨媳妇的男性往往采取欺骗手段,实现自己跟怒江傈僳族妇女婚配的目的。一些傈僳族妇女对外面的世界存在着美好的幻想,以为嫁到东部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嫁过去之后才发现现实与想像有很大差距。她们的丈夫一般是在本地找不到妻子的所谓“剩男”,要么是家庭条件差,要么是身体有残疾,要么是犯过错误、口碑不好。

根据官方通报,“小花梅1994年嫁至云南省保山市,1996年离婚后回到亚谷村,当时已表现出言语行为异常。据小花梅亲属反映,同村的桑某某将小花梅带至江苏治病”。后来的通报称,小花梅就在江苏跟桑某某“失散”。

根据陈业强的田野调查,从福贡县嫁到保山市、从福贡县嫁到东部沿海省份,这两条是当地极为常见的妇女外嫁路线。回到十年前福贡县的背景,可以重新理解这则社会新闻,更深刻地理解当地一代女性的命运。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深度报道精选

深度报道精选:工厂真的卷不动了

卷不动的中国工厂、44岁生下第三个孩子的农村智残女性、直播间里的“神药”生意经……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11月几篇值得一读的深度报道和数据新闻。

深度报道方法

如何将调查报道和美食与生活方式相结合?

美食是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但这些内容和调查报道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在这篇文章中,几位记者探讨了如何将调查报道和美食与生活方式内容相结合,让数亿对美食感兴趣的人也开始关注食品系统中的问题。

GIJC25

GIJC25 全球亮光奖现正接受报名

2025年全球闪亮奖现在正在接受申请,这个新闻奖项由全球深度报道网主办,旨在表彰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所做的调查报道,对在恐吓、威胁等困难条件下进行报道的记者、新闻团队或媒体机构作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