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手调查记者 日本外科医生曝光医疗行业隐蔽收入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他们将在全球发起2000年前根除小儿麻痹症的行动。不仅是世卫组织,美国的疾病管制与防御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参与了此次号召。然而,距离他们定下的“死线”已经过去18年了,小儿麻痹症还存在吗?
还在。
但是为什么呢?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他们将在全球发起2000年前根除小儿麻痹症的行动。不仅是世卫组织,美国的疾病管制与防御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参与了此次号召。然而,距离他们定下的“死线”已经过去18年了,小儿麻痹症还存在吗?
还在。
但是为什么呢?
10月初,金秋好时节,第三届亚洲调查记者大会在韩国首尔召开。尽管“调查报道”仍是大会主旨,但“数据”的获取、使用和展现,已成为另一个重要议题。演讲期间,记者们分享了各种各样的常用工具。下面,我们以三个话题为例,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工具清单。
今年的亚洲调查报道年会特别开设了#MeToo亚洲报道专场,座无虚席。当日本记者伊藤诗织(Shiori Ito)走向麦克风时,台下一片寂静。伊藤诗织是BBC纪录片《日本之耻》的女主角。她去年公开指控,2015年实习结束时遭遇了日本TBS电视台长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御用记者”山口敬之(Noriyuki Yamaguchi)的迷奸。“我发现自己作为被性侵犯的受害者很无力,但如果自己不敢面对事实,不能说出真相,我有什么资格做记者呢?”
在于首尔召开的第三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马来西亚漫画家祖纳(Zulkiflee Anwar Ulhaque)向在场4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位独裁者能忍受被人长期嘲笑,直到某天他们决定制定一条‘反笑声法’。
从俄罗斯控制的社交媒体账号,到位于马其顿、专发亲特朗普内容的网站, BuzzFeed 新闻网驻多伦多的编辑Craig Silverman 在世界各地曝光了大量涉及假新闻的行动。
报道尼泊尔内战的时候,《尼泊尔时报》主编Kunda Dixit很快就丢掉了他在新闻学院学到的一点——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人们指责我越界了。”在第三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的“战争罪案与历史创伤报道”研讨会上,Dixit告诉在场的记者。“我们应该坚持公平,而不是客观。保持公平的目标是争取正义。”
10月5日,“报道亚洲”第三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在韩国首尔正式开幕。平台技术反噬、传统媒体收入紧缩、政治强压等危机不仅持续困扰着西方新闻业界,亚洲媒体也未能幸免。通过帮助亚洲记者结成交流互助网络,大会的目标是为以上问题找到答案。
不少市面上关于山火的新闻,看起来都像荧幕上的灾难场面,非常不真实。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不会对野火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予以足够重视。为此,Storybench盘点了今年美国媒体报道加州山火的八种方式,分析他们如何向读者解释这两点。
对很多记者来说,制作信息图仍是一项稀缺技能。没有充裕的空余时间来学习Adobe After Effects,又没有足够预算来把制图任务外包给专业人士,技术零基础的记者也能做出不失专业的信息图吗?答案是可以!不妨借助以下工具。
今年5月,国际记者中心(ICIJ)发布了全球编辑部技术报告,他们给全球记者和编辑室管理者发放问卷,探讨编辑室的技术实践。报告指出,记者运用的数字技术十分有限,问卷中列举了23种数字技术,大多数新闻编辑室只使用了其中4种,而且都是基础技术。即使在当下的数字媒体大潮中,现实仍是如此骨感。所以,能掌握多几样数字技能,例如利用数字工具进行信息搜索与核查、提高保障网络安全的能力等,记者们就能跑赢平均水准了。
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掌上阅读渐成主流,受众获取信息日益便捷丰富,但与此同时,内容趋于同质,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当此之际,“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相继上线,以打造全国有深度与思想的新闻平台为发愿,在内容、渠道等模式上屡屡创新,频获业界关注,成为国内媒体转型的“澎湃模式”“红星路线”。
“调查报道之所以广受尊崇,勇气是一部分,对专业主义的恪守和遵循则更为宝贵。”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叶伟民以他本人一次暗访经历为例,分享调查伦理、调查规划及采访突破的技巧。
今年10月,第三届“报道亚洲”亚洲深度报道大会将在韩国首尔开幕,马来西亚著名政治漫画家祖纳(Zunar)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将莅临大会作主题演讲。如何以漫画形式行使监督的权利?政治漫画创作与调查报道的理念如何贯通相连?10月6日的大会晚宴上,祖纳将作分享。
2018年7月,泰国少年足球队在清莱被困洞穴的新闻牵动国际社会的心。12个男孩与他们的教练在山洞中被困17天,救援难度极高,各国都派出了精英潜水队前往参与救援。本周的数据新闻精选将给读者分析BBC、《纽约时报》等媒体所做的可视化作品的优劣,同时,也看看Al Jazeera如何把全世界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活动呈现在一个可视化作品里。
特报部团队由江苏新闻广播建立,专门深入报道地方的问题,在上篇文章中,深度报道网已邀请刘海涛介绍了报道团队组建的历程、架构、工作流程和操作选题的思路。本文将透过两个案例, 进而分享团队的经验。这两个案例显示了该台通过深度报道,推动社会问题曝光。
2011年,江苏新闻广播成立了特别报道部(以下称特报部),负责突发新闻报道、深度调查报道。8年来,特报部完成了超过1000篇各类报道,其中一批深度调查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推动了多个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
在假新闻与伪科学盛行的时代里报道全球气候变化绝不简单。对于科学家来讲,气候变化这个话题仍有分歧。作为信息传递中介的记者,我们怎么把复杂问题的本质说清楚?如何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基础上讲述能够吸引读者的故事?这些问题,对帮助普通人了解气候变化这个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报道需要记者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件的海洋中搜寻蛛丝马迹,查证消息来源或分析数据。作为调查记者,我有太多故事想去跟进、去报道,如何提高效率呢?我靠的是以下一些工具。
数据新闻越来越来吃香,世界上有哪些新闻院校设立相关项目或课程呢?教学水平如何?女性的裤子口袋真的比男性的小吗?哪些品牌的牛仔裤口袋较大?本期数据新闻精选分享两则动态:一份有关全球数据新闻教育现状的研究;一篇严肃探讨裤子口袋大小问题的可视化案例。
针对供应链的调查,一直以来都是调查性新闻的富矿。全球深度报道网资源库收集并发布了相关数据库、数字工具和经典调查案例,以期为报道供应链的记者指点迷津。
深度君专开此文,介绍入围美国网络新闻奖“纽哈斯调查新闻创新奖”的三篇metoo报道,解析美国的调查记者报道性骚扰、性侵的手法,揭秘他们的幕后故事。
近日,谷歌可能重返中国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热议,谷歌pk某度更成关注的焦点。在自媒体曝出后者正在默默修改搜索结果的同时,谷歌再度优化自身的搜索功能,向成为数据记者的“必备工具”迈进一大步。
本期数据新闻精选带你了解谷歌的数据新闻搜索新技能,ProPublica制作的美国高校民权侵犯案件数据库,以及介绍数据可视化领域的入门好书。
米兔运动在中国还刚起步,理性的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将它健康地推向更广的区域,让受害者有勇气说不,让潜在的施害者不敢施害,形成全民尊重女性、呵护女性的共识,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而公共讨论需要基于对基本事实的掌握。核真录做的,就是帮助读者尽可能地厘清事实。
一个数据新闻的诞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其最终达至受众的效果,却难以观察,也不如社交媒体和短视频那样容易变现。本期数据新闻精选谈谈评估数据新闻的几点准则,以及透过路透社的可视化报道,了解上周老挝大坝坍塌事故的影响。
上周末,有关疫苗的话题几乎占据了所有社交媒体的注意力。网易数读做了第一篇通过数据新闻呈现中国疫苗问题的文章。通过梳理近五年来引发公众疫苗恐慌的事件,以及近五年来涉及人用疫苗的刑事和民事判决书,新闻发现:疫苗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周期性问题,背后与不合法的疫苗采购密切相关。
近来疫苗案甚嚣尘上,#MeToo性骚扰举报层出不穷,公众评论中出现了巨大质疑声:调查记者去哪了?
众说纷纭中,“调查记者”和“调查新闻”的定义也不停摇摆,调查新闻是什么?资深调查记者、全球深度报道网的总监David Kaplan,曾在“深度报道锦囊”中细致地剖析过。借此机会,深度君再度分享纯文字版解读。
Miranda Patrucic是有组织犯罪与腐败报道项目(OCCRP)的编辑,她曾以《组织一场暗杀》获2017年全球亮光奖,这篇文章曝光了一条由巴尔干半岛地区向叙利亚运输武器的管道。
在加入OCCRP之前,Miranda供职于调查报道中心(CIN),以及BBC波斯尼亚分社。她带领团队做过好几个跨境调查,并成功揭开了许多复杂的洗钱黑幕,包括几十亿美元的贿赂案、中亚和东欧的寡头执政者之间的黑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