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正面连接记者王雯清

文章

主题

对话记者王雯清:如何从小切口写出结构性问题?

从小切口切入,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呈现出背后结构性的问题,是深度报道写作常用的方法。正面连接记者王雯清去年9月的作品《100个空调工人死在这个夏天》从空调工人的意外死亡事件切入,写出了这个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在这篇文章中,王雯清分享了她寻找选题、采访突破和思考写作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深度训练营”(微信公众号:shengduxunlianying),由王雯清口述,陈湫林整理,全球深度报道网获授权转载。

空调工人:被忽视的蓝领群体

去年8月有一段非常热的时间,很多报道都写有多少人得了病,因为各种原因无人知晓地死去。我们编辑部也在讨论这个事情,想怎么去写一篇报道。选题会上有同事聊到最近听的一期播客,内容是给蓝领工人买保险,她听完后感触很深,就想能不能写写蓝领工人?

编辑部讨论以后发现,现在环境比较敏感,如果是操作蓝领工人这么大的群体,文章可能很难发出来,我们就想把内容聚焦到某一工种上,这样就讨论到空调工人,一个比较小范围的群体。

那期播客请到了一位保险从业者,也是后来我稿子里的采访对象。在播客里,他分享从事保险行业见证到的那些非常荒诞的死亡,包括一些可以改变但是没有被改变的现状。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去找了他的社交平台,发现他分享了非常多关于工作的内容,写了很多空调工人的死去,文字的氛围让人感觉他很愤怒又很无奈。编辑部一起看了他的内容,突然意识到大家没有对这个群体真正了解过,对空调工人的身份一无所知。

编辑部讨论的时候还出现了分歧。编辑认为罗列20个空调工人的死亡和各种死法的操作方式非常不严肃,是在潦草的对待死亡事件。但是以一种职业的,方式去写空调工人,比如说工人的一天,离我们想要呈现的公共议题又非常遥远。我们想写的是,在这么热的夏天,空调工人死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从保险从业者的视角来写非常有先天优势。死亡是保险从业者每天要面临的事实,这样呈现不会有猎奇感,也不会让读者觉得在潦草对待死亡。同时保险从业者不仅接触空调工人,还会接触销售网点、空调品牌售后从业者等等,能从一个比较大的维度看到空调工人所处的困境,也能够掌握非常多的案例和数据。

正面连接记者王雯清

我先在北京联系播客上的那位采访对象,想和他了解一下情况,主要想知道这个人的开放程度有多少。他是在南京,如果过去后感觉他不愿意分享工作事情,这就比较难办。在北京初采后发现他很愿意去聊,他也觉得这些东西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就这样我过去南京和他见面。

在这中间我们还考虑到空调师傅的方面,编辑部认为这是必须要去采访的。只是从保险业者的视角来写,是以精英的视角单方向凝视一个群体,这对我来说不能下笔,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恰当的操作方式。

所以我去南京有两个任务,一是和保险从业者见面,聊更多更深的东西;二是找到空调工人,和他们一起安装空调,一起体验装空调的环节存在多少漏洞。

保险业从业者:没有人在严肃对待空调工人的死亡

写空调工人,其实是在写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一般来讲这种事情电话采访也可以,但我发现面对面坐在一起聊,更能加深彼此的信任,而且很多细节有助于判断采访对象的信息是真还是假。电话采访对方很容易随便夸大一个数字。和那位保险从业者见面,第二次聊的时候,他已经对电话采访的内容做了修正。他带了公司的内刊,内刊是保险公司的内部报道,采访自己的员工,让他们分享真实感受,内刊的主要读者都是公司内部人员、空调师傅以及网点的人,价值观是宣扬安全。这些资料对我后来核查信息,包括去了解更多人怎么看待空调工人死亡这个事情都很有帮助。

和保险从业者聊天很顺利,他和我讲了网点老板怎么越过安监部门、躲过一系列的监察,用保险公司的钱赔偿给空调师傅,这样操作网点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一方面上面没有人在管理,另一方面赔偿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进行,所以这件事情就变成了:所有责任都由别人承担,所有人对空调工人的死都非常敷衍,包括空调师傅本人和他们家属,他们拿了一笔赔偿金就不能要求更多,他们又不知道怎么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整个环节没有任何一方在严肃对待空调工人死亡。

学徒:找一份能看见阳光的工作

找空调师傅对我来说有些困难,当时给网上能找到的北京空调师傅打电话,他们都会说,现在是旺季非常忙,没时间接受采访,也觉得没必要,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有什么采访价值。

到了南京,我在抖音上搜“南京空调安装”,搜到了很多视频,随机找了一些发私信,很幸运,有一位师傅回了我,他说愿意带我一天,体验安装工作。后来得知,这位师傅愿意接受采访,是他认为我是北京来的媒体工作者,能帮助他更好的拍摄抖音视频。

这位空调师傅是一个小作坊的老板,他还带了两三个学徒。我跟了他一天,从早上八点见面,一直装到晚上六点去他们家吃饭,吃完饭大约十点。一天下来,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真实了解师傅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样工作,包括他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这些鲜活的东西很打动我。这一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让我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群体,不止从公共议题、公共性上面去考虑,更是想呈现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死亡被忽视的现状。

我们是开面包车去不同的地方装空调,小学徒开车,师傅坐后排,我坐副驾驶。下午两点多吃完饭,我们开去另一个地方装空调,这个时间面包车挡风玻璃被阳光直射,明晃晃的,非常刺眼,人在那个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犯困。这个我记得很深,因为我就睡着了,醒了后看到小徒弟还很精神的在开车。

后来有机会和他聊天,他说之前在家里做美发,开了一两年理发店,不想继续的原因是从早到晚在理发店见不到太阳。他说自己住在二楼,早上起来就在一楼工作,生活一直都在房间里,他要找一个能看见阳光、能在户外的工作。为此他去试了很多,包括刷油漆、去冲下水道,在这么多工作中,装空调最轻最适合他,能让他去不同人的家里面,接触不同的客户。和空调工人相处会觉得他们是如此鲜活,这样一群人像我家里的叔叔,总觉得自己和他们有情感上的连接,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动力。

写作中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要去理解困境是如何构成的,包括怎么让空调工人作为人物,而不是作为辅助的工具人出现在稿子中。但总体来说,这篇稿子还是比较顺利地写出来、发出来了。空调工人背后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公共议题,写这种稿子或者出现这类选题的时候我有非常强烈的动力,不会在中途怀疑为什么要写,它们能坚定我写作的信念。

跨越从采访到写作之间的理解

我到正面连接写的第一篇稿子是《副总裁与渐冻症:一个只相信奋斗的人》,这篇稿我操作了小半年时间。因为在写一个人,所以稿子没有那么强的公共性。我写他是很好奇中年男人怎么看待奋斗这件事,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当时我毕业没多久,想知道如果一个人选择奋斗他应该怎么活。我以这样的动力去写这篇稿,跟采访对象蔡磊林林总总待了一个月,是一种观察式的采访。这篇稿是个人驱动的,所以写作对我来说很困难,到中间就容易没气,像一个货车开动到中间发现没油了。我发现自己不能真正理解比我年长20多岁的男性,也不能理解一个在互联网公司任职的男性他到底想什么,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什么。

特稿写作经常会讲到几点,写好一篇故事要怎么去理解这个主人公,要不要对主人公下判断,下多大程度的判断。我发现在写这篇稿时,我没法那么快的理解这个人,另外我没有那个信念去给他下判断,这就导致稿子操作时间非常久。后来通过一些二手学习或者和一些在大厂里工作的男性聊天,慢慢我觉得可能理解这个人了,能够比较贴近这个人去想他关心的事情,这篇稿子才写完。这中间我花了小半年的时间跨越从采访到写作之间理解的问题。

蔡磊表达能力很平,他会觉得什么事都无所谓,是个非常理性的采访对象,采访中很难抓住精彩的句子,也很难知道他的心理活动。对这一类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天天跟着他、观察他。比如说他见到比他位置更高的人,是什么反应,遇到比他位置更低的人,又是怎么态度,这一类反应对我来说都很有意思,天天跟着他能拿到很多类似素材,又能和他更熟悉,有时候聊开了,他就愿意讲一些心里话。

《互联网公司推送简史,制造 1000 亿种关心或垃圾》《100个空调工人死在这个夏天》这两篇,理解他们是有一个现成的结构,不需要对这个世界里的某个人下非常重的判断。比如说做推送的人是不是不道德,或者说这个从业者他应该以什么态度工作,你不需要做判断,只要写这个事情就好。写完后又有非常强烈的动力,知道是写公共性的议题,大家都关心,大家都认为你应该写。这些原因放在一起,对我来说是好写的选题。

而京东副总裁蔡磊很难写,他是一个非常静态的人。写一个人物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物有非常多的动作,他在动作中不断转变,有自己的人物弧光,这样的故事就很好写。但现在我自己接触到的主人公,其实具备这种元素或者说他们愿意敞开到这种程度的非常少。就会导致写人物故事,既难成为商业电影那样的类型故事,又难成为带着强烈公共性、很多人天然会关心的故事,它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问答环节

Q:观察式采访在实施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吗,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提问题的时机,以及可以着重观察人物的什么?

A:曾经有段时间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会采访的人,后来发现采访好像还可以,就是观察很重要。有位编辑教了个笨办法。我当时去写山东临沂,编辑让我写采访日记,类似于每天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者是做了什么给记下来,这个对于后来写稿的时候去回忆感受很有帮助。

至于怎么去理解一个人,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多看。我觉得作家、小说家,他们对人物的理解非常厉害!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喜欢的作家,愿意去看他、研究他是怎么去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反应,能收获很多。

我最开始时会学很多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写一个人、怎么去观察一个人,观察有的时候是本能,但小说看多了之后,有一些潜意识能知道,在那个当下主人公做这样的动作,有什么含义。

导演编剧去讲角色,对于记者去理解一个人也很有帮助。导演还有编剧,他们去写人物小传,去讲他们是怎么样认为这个角色成立的,他们要怎么样去让这个角色演绎,这对于一个记者去观察人物也是很重要的。

Q:有老师建议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描述采访对象的故事,讲故事要怎么去写?

A:编辑们教我两个方法,一是要足够理解这个故事,当你足够理解而不只是把素材堆砌上去的时候,就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二是多看小说或讲故事类的作品,中国的很多特稿写的很好,一些记者还是把讲故事当作一门手艺在做的,他们的写作方式可以去研究研究。

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拆特稿结构和语言,发现一些作者有自己的写作方式,他们的语言很独特。看的时候会思考这个故事如果是你来写要怎么写,这样就知道第一段开头是哪个人物开始写的,后面怎么去转化视角的。

我推荐一本书叫《故事》,作者是个美国作家,他主要讲商业电影里面怎么去讲故事。还有中国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毕飞宇的《小说课》这些讲写作的书都很重要,可以看一看。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深度报道技巧

BBC 记者是如何用开源方法调查以哈战争的?

2023年10月7日开战以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导致1200人遇难,数百人被绑架。BBC 记者运用开源方法,分析了哈马斯自2020年以来的训练视频,发现这次袭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并且与其他武装组织进行了协调。

深度报道技巧

如何使用 ChatGPT 助力深度报道?

ChatGPT 无疑让报道时的研究工作变得容易很多,但它提供的答案和分析结果也常常出现错误,或受到偏见的影响。记者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ChatGPT 助力报道?这篇文章中一位资深调查记者分享了他的经验。

深度报道技巧

凤凰周刊王焕熔:后方操作灾难报道的“快”与“限”

2023年底,甘肃兰州发生地震,“冷杉RECORD”发布报道《零下12度,困于甘肃震中的20个小时》。这篇灾难报道由记者团队全程在后方操作,通过对受灾群众个体的采访,详细呈现了震区情况和受灾群众的状态。编辑王焕熔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这篇稿件诞生的过程和灾难报道的经验。

深度报道技巧

订阅期刊太贵?以下是记者免费取用学术文章的八个方法

从事新闻工作时,学术研究是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然而,不少学术期刊都设置了付费墙,记者需要花钱才能取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而订阅费用对新闻机构和个人记者来说是过于沉重的负担。这可难不倒足智多谋的记者们。以下,是免费获取学术研究资讯的八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