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Pictured: 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ference in Hamburg 25. - 29.09.2019 Plenary — Welcome to GIJC19! Holcim Auditorium, HafenCity Universität (HCU) Come have a seat and we'll offer a warm hello to GIJC19. Your hosts will greet you, make a few announcements, and suggest how to get the most of our four days together. Copyright: Nick Jaussi https://nickjaussi.com

文章

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回顾:为“后真相”寻求解决之道

9月26日至29日,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在德国举行。图:Nick Jaussi https://nickjaussi.com

9月26日到29日,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在德国汉堡举行,在这四天时间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新闻人齐聚一堂,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与心得,共同探索调查报道和数据新闻的未来。

在这个全球局势多变、虚假新闻泛滥的情况下,媒体之间的合作从未比现在更加重要,而从2001年开始,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就一直扮演着媒体合作的孵化器的角色。除了讲座、工作坊之外,大会还设置了多个记者交流环节(Networking Session),让对某一议题有兴趣的新闻人能够坐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资源。

正如本届焦点讲者、菲律宾媒体 Rappler 创始人雷萨(Maria Ressa)在全球亮光奖的致辞中所说,现在新闻人之间最需要的就是合作,“合作并不容易,因为媒体和媒体之间生来就有竞争关系。但现在你要抛弃旧的观念,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菲律宾,我们的数据显示,新闻正在被边缘化,而处于中心位置的是虚假信息。”

这是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共有将近250个工作坊、研讨会,内容涉及调查工具、调查方法、数据新闻工具及技巧、采访技巧、人工智能辅助报道、纪录片及播客制作等方方面面,我们尝试从中梳理出和中文读者最相关的部分。

合作而非竞争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跨国犯罪,还是环境议题,想要做出一篇扎实的调查报道,往往需要进行跨国合作。例如,在最近公布的“穿山甲报告”(The Pangolin Reports),就是由来自非洲和亚洲14个编辑部的3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进行了数十次独家采访,甚至包括暗访,追踪了从喀麦隆及其他地方的路边市场、到尼泊尔的中间人和贩运者、再到中国的非法贸易路线,最后由多间媒体在9月25日同步发布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跨国媒体间的合作,这一调查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

https://twitter.com/karenised/status/1177230944115339264

本次调查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跨国调查报道项目“全球环境报道合作网络”的共同创始人陈婉莹,也在本次大会分享了她在进行跨国合作调查时的经验和“穿山甲报告”幕后的故事。从她的分享中可以看到,跨国合作的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重要的是组织与协调的工作,这个30多人组成的跨国调查团队,实际上只进行过两天的线下会议,其余大部分的沟通都在线上进行;而在跨国合作中,重要的是在地视角和国际视野,本地媒体可以发挥出在地优势,找到外媒无法接触到的采访资源,但在写作时又需考虑到域外读者的语境。

调查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事实核查和调查虚假信息已成为新闻人必备的技能之一。BuzzFeed 媒体编辑、事实核查专家 Craig Silverman 也在大会上分享了他在调查与报道虚假信息方面的经验

https://twitter.com/jamesrbuk/status/1177869696487579648

Craig Silverman 提出了包括从社交账户最开始发布的信息入手、尝试描摹出账户背后的关系网、跨平台寻找信息、分析社交信息的互动度、注意报道时机等多项实用的建议。在分享完后,大会还设置了虚假信息调查的记者交流环节,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分享了在各自国家所面临的虚假信息的问题,并一同讨论了对抗的方法。

#OSINT

其实你需要的很多信息都散落在互联网上,只要你懂得善用工具进行检索,大部分的调查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线索,而开源调查(OSINT,即利用公开信息进行调查)已经越来越成为调查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届大会上,BBC 的在线调查专家 Paul Myers 分享了在线调查的技巧,同时,他也接受了全球深度报道网的专访,谈论如何看待隐私保护和在线调查之间的张力,并推荐了四款他最常用的在线调查工具。

此外,来自香港《南华早报》的调查记者 Karen Zhang 也分享了她在调查商业公司时所用到的工具。此前,全球深度报道网也刊发过系列文章《企业信息挖掘不完全指南》,深度解析如何挖掘中国大陆企业的信息资料。

采访技巧分享

采访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但如何才能进行有效采访?NPR 调查通讯记者 Cheryl W. Thompson 和 CNBC 资深调查报道制作人 Scott Zamost 在本届大会上分享了他们的采访技巧。

他们提出了多个非常实用的贴士,包括提前建立采访策略、不要把最难的问题放在第一个、在采访前先了解采访内容和对象、该沉默时就沉默、保持诚实等等。

保护信息安全

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服务使得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也在互联网上变得越来越「透明」。对于调查记者来说,保护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所以本届大会设立了多个和信息安全有关的工作坊,分享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资料的各种工具和技巧。

如何面对创伤

在记者的工作中常常需要面对各种苦难——战争、谋杀、虐童、人口贩卖等等,有时也会遭到采访对象的霸凌,这些心理创伤常常会让记者处于抑郁的状态中。本届大会特别设置了如何面对创伤的工作坊,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分析他们报道苦难的经历、寻求疗癒的过程和自我照顾的技巧。

媒体可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全球新闻业正在面临一场寒冬期,无论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老牌大报,还是像 Vox、Vice、BuzzFeed 这样的新兴媒体,在过去一两年中都经历了裁员潮。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媒体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在公共价值和商业模式之间取得平衡?非牟利媒体要如何生存?如何以小成本做出扎实的调查报道?本届大会设置了多个研讨会和工作坊,让与会者共同商讨媒体生存之道。

全球亮光奖

第八届全球亮光奖也在本届大会揭晓,菲律宾媒体 Rappler 的调查报道《马尼拉的谋杀》和多家媒体合作的调查报道项目《#guptaleaks》,获得了大型媒体类别的首奖;秘鲁媒体 IDL-Reporteros 的“洗车”“白领”系列报道,则获得了小型媒体的首奖。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GIJC19 侧记: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课题,我在大会现场听见了“人的故事”

之前在中国做国际新闻,我总有种感觉——在媒体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暂空降到现场的观察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一次,当我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大课题来到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现场时,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反差,打动我的不是报告中的大词或眼花缭乱的数据,而是背后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GIJC19 侧记:记者是一种生活方式

新闻是一种不断追逐事实的过程,而记者是主动并且享受于这个信息追逐过程的人。这当然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训练。但记者本就不是喜欢容易问题的人。在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我们身上有一种跨越了国别和语言的共通性,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追逐最根本的事实。毕竟,这是一群就算坐一趟观光船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深度报道技巧

给自由撰稿人的小贴士

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自由撰稿作为自己的职业。与在机构工作相比,自由撰稿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但它同时也有些弊端——收入并不稳定,或是采访完一圈之后发现收集到的材料完全用不上。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资深的自由职业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