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文章

主题

郑若骅僭建媒体报道有根有据 翻查政府多部门档案还原真相

新任律政司司长郑若骅僭建已是不争事实,现在只看如何收场。满城热评中,有猜测背后是「政治力量」发功,但是详细检视媒体的报道的内容、方法、和消息来源, 可证这趟新闻事件是香港记者近年来在深度报道上最出色的表现。

一:资讯开放

不论郑会否下台,不管读者的政治立场,香港和香港民众是这场风波的最大赢家,展示了香港在地产资讯、买卖和公司注册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资讯透明、公开,为地产投资者提供方便,让媒体和民众得以监督政府。香港应为这种透明度而自豪。

分析有关郑若骅僭建的报道,可以总结为下面几个特点:

1)媒体揭露郑的大宅僭建,都是根据政府部门公开的档案和文件记录,记者用合法手续从多个政府部门取得或购买原始材料,反复核实,小心求证,还原和逼近真相,进而结合现场和当事人的采访,建立了使用政府文件进行调查新闻的范例。而记者的文章,都有引述消息来源和文件。

2)以事实的披露而言,《明报》以全面和独家新闻领先,《苹果》次之,网媒众新闻表现不弱,三个媒体良性竞争, 你追我赶, 揭起近年来最精彩的一场新闻大赛。其他媒体中,英文大报《南华早报》和调查报道表现强劲的《HK01》,在独家披露关键事实方面,是缺位的。

3)航拍大派用场,《明报》在郑宣布获得任命翌日刊登的独家照片显示郑宅地下设有楼梯口通往下方,  就是航拍而得。政府档案的图则上并无该楼梯口的纪录,显示属违规僭建。

二: 档案

解构《明报》、《苹果》有关郑宅的报道,可以看到记者做了大量「查册」功夫,所涉及部门和官方的公开文件包括:

  • 公司注册处文件,可以查到注册公司的股东,郑若骅名下的海诗别墅4号屋上手业主为富港投资有限公司,股东之一为建筑师梁世雄。买方「柏星发展有限公司」,由郑若骅独资拥有。
  • 土地注册处提供楼契 、按揭文件, 物业成交和转手记录 。
  • 屋宇署百楼图网提供楼宇图则及小型工程记录。
  • 地政总署测绘处向公众出售卫星高空图片。
  • 香港婚姻登记处纪录。

三: 时序

1月6日《明报》头版。

1月6日,《明报》头版《郑若骅独立屋疑有僭建地库 地面层楼梯口疑通下层 建筑师:图则无纪录已属僭建》,报道所用文件包括:

  • 屋宇署图则,自屋宇署取得,显示独立屋只有地下、1楼、2楼及天台,面积共约1600呎。
  • 土地注册处物业转手契约:由郑若骅2008年购入4号屋时签署,文件17页,33条英文条款,文章报道「唯独第34条以中文撰写,内容指该物业将以现有状况之下由买方购入,买方曾被邀请检查物业……买方同意及接受该物业之现状,不得借此拒绝交易。
  • 公司注册处文件显示,郑若骅独资拥有购入海诗别墅4号屋的「柏星发展有限公司」,上手业主为富港投资有限公司,股东之一为建筑师梁世雄。
  • 航拍图片摄得郑宅地下设有楼梯口通往下方, 而图则并无该楼梯口的纪录,已属违规僭建。

《明报》记者还两次去访郑若骅的独立屋旁边放租的2号屋 「睇楼」(粤语,即看房),证实该独立屋有约400呎僭建地库。6幢独立屋,建筑设计类同。

发表文章前一天(5日),《明报》已掌握足够材料,可以向郑问反应。记者在郑若骅位于中环置地广场律师楼地下电梯大堂追问,郑走避记者,进出3部升降机。女助手用手阻挡记者,并召保安驱赶。( 见视频00:42 至 2:20)

《明报》记者追问郑若骅视频截屏。

《苹果》6日也取得屋宇署的图则, 报道「发现大宅与图则多处不符」,包括天台玻璃室、地下外墙改动、花园挖建水池等,屯门独立屋住所疑有僭建,但没有提到地库下行楼梯 。是日《苹果》只将这项新闻放在右下角,不及版面六分之一。

四:回响

1 月6日,两报的报道,如在政坛投下重磅炸弹,也触动了港人的神经,引发大量常识性的问题,譬如郑若骅是否知道家有僭建?什么时候知道?为什么不在知道将获任命后采取补救措施?特首办在考虑人选时的资格审查为什么没发现僭建?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和前特首梁振英的僭建风云记忆犹新,这突如其来的新闻引发了所有媒体跟进,要求郑若骅和特首回应。

当天,郑中午在中环律政中心见传媒5分钟,表示「屋内我并无作出任何结构性改动」,承认「警觉性可做得更好」,就「引起不便致歉」。她只答了3条问题未回应大宅有多少僭建物。让媒体意外的,是她首次透露邻居潘乐陶就是她的丈夫。

1月7日,星期日,大批记者在她住处外守候,郑若骅重申没有补充。

1月8日,星期一,   郑若骅宣誓就任。晚上出席法律年度开启典礼时,未回应大宅怀疑僭建的问题。

1月9日,星期二, 屋宇署入屋调查,后见记者证实郑若骅夫妇大宅有九处僭建,包括天台屋和地库。

1月10日星期三,郑为僭建事现身第二次记者会 , 表示买时「已经是现在的状况」,但因「我太忙」、经常离港,以及身兼多项公职,导致 「警觉不足」,「无为意」(粤语,即没留意)。

1月11日,特首林郑月娥出席立法会行政长官答问大会, 回应议员质询郑若骅僭建案时只一再呼吁对郑「包容」,表示「明白有人认为郑若骅说『太忙』、『因公忘私』是匪夷所思、难以想像」,「但如果这是事实,就唯有是事实」。

再有突破

《明报》向地政总署购得的高空图片。

1月11日星期四《苹果》报道再有突破,指出郑称买楼时已有僭建,但呈银行申请按揭的资料没提地库,该报翻查郑若骅2008年购入单位时签订的按揭文件及楼契,发现当中列明独立屋只有地下、一楼、二楼和天台,并无任何地库,而两份文件均由郑若骅本人签署。《明报》本来已拿到按揭文件,但没用这个关键角度报道和分析。

12日星期五,《明报》发表从地政总署测绘处购得的两张卫星高空图,首张2007年11月的照片在上市业主梁世雄于同月购入4号屋时摄,显示未有被屋宇署指为僭建的天台屋和外墙扩建物,第二张卫星照片摄于2008年12月,郑若骅楼契签署后两个月,显示已有扩建物, 僭建工程应是在两个日期之间建成。

13日星期六,《苹果》也刊登了向地政总署测绘处购买的卫星照片,但是增加了一张郑买下4号屋前,2008年7月、即梁世雄买入大宅后半年、转手于郑之前的照片,显示当时可见天台加建的玻璃屋;地下的原装外墙亦已拆走,换成僭建的玻璃阳台,意味郑若骅购入独立屋前,有关僭建物已存在,也证实郑所说她买时「已经是现在的状况」。

《苹果》增加了一张08年7月、郑买入房产前的高空图。

《苹果》在7日刊登过Google Earth图片比较天台状况,但是影像比较模糊。

六:丈夫生意

众新闻在郑首度公开透露她的丈夫身份后翌日,1月7日独家报道《郑若骅丈夫公司5年接逾8亿政府工程 拓一带一路市场 》。 潘乐陶名下的公司集团旗下有16间附属公司,在过去5年获港府批出至少24份合约,总额8.17亿港元,报道的消息来源基本来自网上,包括安乐工程集团网页、政府物流署、贸发局的一带一路网页、和佛山统一战线网站。媒体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僭建上 ,没有跟进潘的生意可能为郑若骅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僭建可以清拆了事,但潘的生意庞大,与政府存有复杂的关系网,如何能避免利益冲突,不易解决。

 

其他媒体的有意思的细节:

您可以根据知识共享协议条款免费转载这篇文章

转载


阅读更多

深度报道技巧

跨境调查远洋渔业,《Ocean Inc.》是如何做到的?

“环境报道联盟”的跨境调查《海洋有限公司》获得了2022年SOPA卓越环境报道奖,这组报道由14间新闻机构和来自13个国家的记者合作进行。他们是如何协调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记者?又有什么调查经验值得借鉴?全球深度报道网采访了参与项目的记者和编辑。

深度报道技巧

面对复杂,何以“正面连接”?

去年9月,一家以“面对复杂”为信条的新媒体——“正面连接”上线了,除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增量,他们还在试图拓宽理解增量的边界。在“正面连接”上线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活下来,并展现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重要部分。

深度报道技巧

《纽约时报》团队如何调查战争中的平民伤亡?

今年普利策奖国际报道奖得主是《纽约时报》关于美军空袭造成叙利亚平民伤亡的报道,在这篇文章中,这组报道的参与者分享了他们是如何想到这个选题,以及如何利用开源工具、数据库和公开信息申索而最终完成了这篇重磅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