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的当选对媒体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传统媒体界,唐纳德·特朗普赢得大选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正处于快速变化中的媒体布局,都遭到公众与日俱增的质疑。特朗普在其竞选过程中对媒体的攻击,使许多媒体担忧未来自由媒体存在的可能。从特朗普参选到当选以来,媒体机构纷纷撰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其上台对媒体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美国传统媒体界,唐纳德·特朗普赢得大选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正处于快速变化中的媒体布局,都遭到公众与日俱增的质疑。特朗普在其竞选过程中对媒体的攻击,使许多媒体担忧未来自由媒体存在的可能。从特朗普参选到当选以来,媒体机构纷纷撰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其上台对媒体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想要了解某个人或者某家公司的背景?计划追查一个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要揭露腐败,关键在于“跟着钱走”——去挖出谁掌控了什么资本,谁签下了哪些合同,以及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这份亚洲政企公开信息网站清单,不容错过。
气候变化已然危及到人类的生存,而世界最高峰脚下的社会却忽略了、甚至试图无视种种信号。如何报道环境与气候变化关系到公众如何理解与应对现存的危机。三位长期关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南亚记者分别从实地调查案例,报道方向与注意事项,以及与数据新闻结合三个方面,分享环境报道要领。
科技进步使调查报道的方法与工具日新月异。调查记者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把握技术红利,做出有价值的调查报道?开放社会基金会的独立新闻项目总监María Teresa Ronderos提出当下调查记者必须牢记的三个新“信条”,并分享了多个有关数字与人身安全保护的国际资源平台供记者参考。
“迄今为止,我的每一次在外调查都会遭到骚扰——尽管形式有所不同。(可能)很多人觉得,因为我是女性我就会被他们吓倒。”今年的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印度自由记者Stella Paul道出了女性调查记者的心声——相比异性同行,她们在工作中会遇到更多危险和挑战。 Paul今年刚获得由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颁发的“新闻勇气奖”,对于女记者在调查中可能遇到的性骚扰和人身安全威胁,她有何应对经验?
明天,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要尘埃落定,决出最终赢家。 两名候选人自竞选开始便广受争议,到选举后期,电邮门、猥亵女性门、ISIS幕后黑手门等各种丑闻的曝出,一次次引发美国全民的激烈辩论。大选落幕在即,深度君为你筛选这期间国外各大媒体的数据新闻,看媒体如何创新地报道纷纷扰扰的美国大选。
2017年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将首次走进非洲大陆,于11月16日至19日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拉开帷幕。欢迎全球调查新闻工作者前来交流业界问题,共推调查报道发展。
“对我来说,你们都是“聚焦”记者——因为你们做过或将来会做的那些优秀报道,因为你们展现出的能量、热情、勇气、顽强以及对揭露不公的承诺,因为你们对真相的孜孜以求,让我坚信,世上所有的不公不义终会被彻底铲除。”
上个月,来自10个非洲南部国家170多名记者、数据专家、公民领袖齐聚博茨瓦纳,参加首届“报道前线——南非(洲)深度报道大会”,共同探讨南非深度报道的机遇与挑战,分享调查经验。根据大会上讲者的分享,深度君整理出15条普遍适用的小贴士,助你更好规避与应对深度报道的风险。
热爱数据的你,R的功能用过多少?用R编写网络爬虫,你又尝试过吗?比利时数据达人Maarten Lambrechts最近就利用R语言的rvest包编写了一个爬虫程序,调查分析比利时弗拉芒大区议会议员的议政情况。他是怎么做的?深度君经授权编译Lambrechts的文章为你剖析,文末还有代码分享。
卧底调查,一直是新闻学者与媒体争论的新闻伦理热点。记者何时才应采取卧底手段,又如何做好卧底暗访?蒙古电视台突破禁忌、暗访同行,印度Cobrapost总结卧底小贴士,两家媒体的分享或能为你指点迷津。
传统的新闻团队通常包括编辑、记者、设计师、摄影师等角色。但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调查报道,各大媒体开始纷纷转型,为自己的新闻团队补充数据专家。如何管理和激励一支有数据意识的调查团队,把报道做得更好呢?三位资深数据大牛在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分享了她们的经验。
少数族裔与边缘群体,两者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这两者的声音也常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来自泰国和印度的自由记者——Prangtip Daorueng和Stella Paul长年关注少数族裔与边缘群体议题,美联社驻缅甸记者Esther Htusan自己便出身于少数族裔,在各自族裔众多,民族矛盾繁生的国度里,她们为何关注这些群体,又如何报道他们的困境与挣扎?
要问这两年新闻界最火的是什么?对虚拟现实(VR)新闻的争相探索当仁不让。目前国内外有哪些VR新闻应用值得关注?VR新闻前景如何?在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谷歌新闻实验室(印度分部)和中国内地财新视频分享了各自最前沿的技术探索和实践,并联手为现场的调查记者带来一番VR体验。
对《波士顿邮报》前“聚焦”调查小组编辑Walter V. Robinson来说,“新闻最基本的技巧——从19世纪到20世纪、21世纪从未改变过——就是与人交谈。”Robinson带领“聚焦”小组揭露天主教神父性侵黑幕,经奥斯卡获奖影片《聚焦》扬名全球后,仍受“新闻的召唤”在高校任教、向各地记者传授心得。在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Robinson与深度君分享了聚焦报道背后的故事,调查报道的技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新闻对我来说,核心永远是故事。”在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深度君邀请到了英国《卫报》的数据项目编辑 Helena Bengtsson,伊利诺伊大学奈特企业与调查报道项目教授 Brant Houston,以及前路透社香港分社数据新闻编辑 Irene Liu。三位资深数据记者坐而论道,畅谈数据新闻的过去和未来。
善用政府公开数据,是调查记者的必备技能。这次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今年的普利策奖得主、美联社记者Martha Mendoza跟与会记者分享了她从多年调查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份美国各类政府公开信息平台清单,并现场演示如何通过这些平台搜信息、挖故事、做调查。
“如果记者早点开始质问疫苗的选择,或许能引导公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健康报道为何重要?从对一场逾期了17年尚未完成的“全球根除小儿麻痹症运动”的研究,前世卫发言人Thomas Abraham给出了答案。
从冗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理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是调查记者的目标,而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整个调查团队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有人在队伍中统领全局、运筹帷幄。
来自全球的350多名新闻人近日齐聚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出席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韩国、印度和菲律宾的调查记者分享了他们在电视及视频调查报道方面的经验。
让调查记者相聚一堂,分享知识,这就是全球深度报道网创立的来由。9月23日,由它发起的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幕,来自45个国家的350余名顶尖调查记者、数据记者、媒体法和安全专家参与会议,交流先进工具与技术,结识新朋,为跨境报道联系协作。
作为传感器与无人机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先行者,印度数据新闻机构IndiaSpend的创始人Govindraj Ethiraj与菲律宾新闻制片人Raffy Tima在第二届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与大家分享经验。
好的数据可视化能为一篇数据新闻画龙点睛。9月份的亚洲深度报道大会上,资深数据可视化设计师、记者Jane Pong和Adek Media Roza将主讲“数据可视化”议题,分享可视化设计理念、实用工具软件及具体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