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技巧
对话 SOPA 卓越音频报道得主:将争议焦点制作成叙事类播客,她们是如何做到的?
播客《星期天晚上》关于“疫苗犹豫者”的节目获得了今年 SOPA 最佳音频报道奖(中文)。这个只有三个人参与的小团队,是如何构思选题、撰写脚本、进行采访、运营节目的?播客新闻信“推播助栏”最近与节目制作人之一 Abby 进行了深度对话。
播客《星期天晚上》关于“疫苗犹豫者”的节目获得了今年 SOPA 最佳音频报道奖(中文)。这个只有三个人参与的小团队,是如何构思选题、撰写脚本、进行采访、运营节目的?播客新闻信“推播助栏”最近与节目制作人之一 Abby 进行了深度对话。
在俄乌冲突中,身处不同国家的用户在 TikTok 中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当俄罗斯的用户看到的是猫狗视频时,乌克兰用户看到的则是战争的硝烟。社交媒体算法会在多大程度左右人们的认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挪威新闻团队对俄乌冲突中的 TikTok 展开了调查。
7月,中国出现了烂尾楼盘业主“抱团停贷”现象,接二连三的“《停贷告知书》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传播;斯里兰卡也在这个月宣布国家已经破产,那里的华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我们精选了七月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对于数据记者来说,快速提取及整理数据尤为重要。但我们找到的原始文件往往并非格式化储存的,它们可能散布在网页各处或是以图像、扫描件形式存在。但借助这篇文章中所推荐的几个工具和方法,不需要任何编程技巧,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不可读的数据进行提取和整理。
孙钊是红星新闻的视频记者,从业五年多,他总是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介入新闻事件开始进行采访突破,也在不断探索如何用视频更好地表达新闻选题。在这篇访谈中,他分享了自己思考选题、采访突破和处理影像素材的方法。
法国知名调查媒体 Mediapart 的联合调查主任 Fabrice Arfi 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调查记者,他只有中学学历,却在过去十五年间主导了多个重磅调查,包括前总统萨科齐的丑闻等。在这篇文章中,他分享了在记者自我成长、培养消息源、采访突破、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
路透新闻研究院不久前发布了长达164页的《2022数字新闻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去年全球整体新闻消费量在大幅下降,对新闻感兴趣的人数也在急剧减少。但同时也出现了值得留意的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新闻短视频、播客的风靡,虚假信息成为受人们关注的议题等。
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落笔之前给你的选题写一段推销语、用来自现场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随时和编辑进行沟通……凭借水资源调查而获得普利策奖的调查记者/编辑 Henry 和 Fredrick 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九点给记者的写作建议。
“唐山打人案”轰动中国网络舆论。要求女性主动规避风险,肩负自我保护的特殊负担,真的能为她们带来安全?还是会将她们的生活和行动置于处处恐惧之中?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六月几篇值得一读的深度报道。
借助卫星图像、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工具,调查环境破坏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在这篇文章中,来自环境调查论坛的记者分享了他们最常用的工具和数据库,包括监测全球天然气燃烧的“燃烧地图”、谷歌地球引擎和区域性的调查数据库。
如何让用户愿意付费并持续付费,仍旧是困扰新闻业的一大难题。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杂志媒体订阅数在疫情期间持续降温,印刷报业更是下滑明显,过去两年内订阅数总体下滑7%。这篇文章编译了近期多份研究成果,挖掘新闻业“付费难”困境背后的潜在受众心理并探索可行的出路。
对记者来说,保护消息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云时代,数据同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泄露风险。在这篇文章中,数字安全培训师 David Huerta 分享了如何透过简单的设置,保护你的通讯录信息不被泄露。
今年普利策奖国际报道奖得主是《纽约时报》关于美军空袭造成叙利亚平民伤亡的报道,在这篇文章中,这组报道的参与者分享了他们是如何想到这个选题,以及如何利用开源工具、数据库和公开信息申索而最终完成了这篇重磅调查的。
作为世界上最有趣的数据新闻团队之一,《南华早报》的数据新闻作品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在这篇访谈中,《南华早报》创意总监、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在设计理念、团队协调和跨部门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硕博生离开大城市、涌入县城成为了新趋势,他们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与此同时,上海封控两个多月后逐渐松动,许多人动身离开这座城市。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这个月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找不到合适的数据进行分析,不知道如何拿捏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华盛顿邮报》报道团队以真实报道案例,分享了他们攻克这些难题的技巧。
报道性骚扰/性侵案件面临很多困难,由于当事人的证言往往缺乏其他证据佐证,被指控人常常会采取法律行动进行回击。同时,采访幸存者时技巧也尤其重要。如何获得她们的信任,同时让出街后的报道无懈可击?三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记者分享了她们的报道经验。
最近颇受欢迎的 Netflix 纪录片《Tinder 诈骗王》是根据挪威媒体 VG 的一篇调查报道改编而成。我们对话了两位参与调查的记者,聊了聊他们看到自己的报道出现在世界最大的流媒体平台上是什么感觉,将调查报道改编为纪录片的经验,以及他们有没有在这个改编中大赚一笔。
记者柳书琪以《中公教育巨额利润消失之谜》为例,分享了如何在财报中发现商业调查选题、如何做采访前案头工作、如何突破采访、在大量采访素材中如何进行取舍、如何安排文章架构等问题。
在调查俄乌战争中,Telegram 是最常用的社交媒体之一,但上面的消息也经常面临被删除的风险,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对消息及时进行存档。在这篇文章中,英国调查媒体 Bellingcat 分享了存档 Telegram 的消息的相关技术。
当上海市被隔离栅栏割裂成一个个的封控、管控区域,医护、团长、居委会成为了话题主角,慢性疾病病人、独居老人等群体一方面被舆论热议,却又被某些人遗忘。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审视四月的上海。
Mediapart 是一间法国调查媒体,它没有广告,也不依赖政府补助,去年收入却高达惊人的2130万欧元,其中98%来自于订户。它十年前也曾处于濒临倒闭边缘,却透过独家的深度报道、创新的经营模式成长成了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GIJN 的法语编辑 Marthe Rubio 在这篇文章中探究了 Mediapart 成功的秘诀。
野生动植物的走私正在破坏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并传播疾病。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几乎每个国家都可以参与调查。GIJN 的近期出版的一份关于调查野生动植物走私的调查指南,这篇文章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内容,包括如何获取有关偷猎者的线索和报道、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协助调查等。
在这篇文章中,谷雨实验室编辑金赫分享了选题方法、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要素。他说,写作想要取得成功,需要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细节,或者独特的理解,去恢复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感觉。“哪怕仅仅是一刻钟,我们知道了,生活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越来越多媒体都开始对在新闻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生兴趣。如果你也在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如何帮助到你的报道,那么阿根廷的《国家报》的实验或许会给到你不少启发。他们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制作了很多有趣的报道,还在编辑部内部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3月21日下午,一架飞机的坠落,打破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莫埌村的宁静,也打破了中国已经保持十二年的零致死空难纪录。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3月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了解这场惊动整个中国的空难,以及它的后续影响。
报道战争中的犯罪行为在以前是一项艰巨且会威胁生命的任务,但借由开源调查技术,这项工作现在变得容易了很多。这篇文章分享了15个利用开源工具调查战争中的犯罪的方法,包括如何发现信息来源、如何进行核实工作、如何对战争中的军事单位进行分析等方面。
“有据核查”是2020年成立的独立事实核查平台,专注于对中文国际新闻进行事实核查。它主要依靠志愿者运作,连接了大学、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三方力量,也通过工作坊、训练营等形式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在这篇文章中,主理人魏星分享了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和它的运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