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功能设置

文字大小

色彩设置

单色 柔和色 dark

阅读工具

底部遮盖 标尺

标签

深度报道

140 posts

顶尖记者是如何做调查的?| 深度报道锦囊

调查新闻究竟是什么?虽然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专业的记者们对于调查报道的主要特征早已形成了共识。全球深度报道网的《深度报道锦囊》系列视频第一集《如何定义“调查新闻”?》,由执行主管David Kaplan为你讲解调查新闻从业者对此行业的定义。

数据新闻

小型媒体何以赶上数据新闻浪潮?十条建议供参考

不论规模大小,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已意识到数据报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后蕴藏的技术、时间等各种成本。对于预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体机构而言,数据新闻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为肯定,又有哪些路径可循?

全球媒体调查报道创新观察与发展方向

调查报道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面临诸多挑战,政策边界以外,在新技术引爆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市场中所面临的价值回报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成为当下机构缩减调查报道板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有研究显示,调查记者从业人数在近六年来大幅下降。针对现状,全球优秀的传媒机构认为,新媒体时代调查报道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深度报道技巧

全球调查记者的斗争:2017全球深度报道精选

在过去一年,全球的调查新闻行业一直都不太平静,各地调查记者面临着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战。除了要应对由技术和资本所带来全球性行业变化,一些地区的记者还需与战火、暴力及其他各种侵害作斗争。

深度报道技巧

特稿之旅:一个新闻故事的诞生

以文学性强的叙事,讲述关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问题,并最终抵达某层终极意义——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叶伟民看来,这是新闻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国有何特殊的历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确立主题,如何采访,是否有写作技巧可循?本文中,从个人经验出发,叶伟民分享了优秀的新闻特稿是如何写成的。

解密跨境合作“统筹编辑”的角色 | 路透社研究报告(下)

路透社新闻研究所本月发布《全球性的团队合作:调查新闻领域合作形式的兴起》研究报告。本篇将摘选编译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报道团队中的统筹编辑》,探讨跨境合作报道项目中“统筹编辑”(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深度报道技巧

专访王天定:想象调查报道的未来形态 | GIJN独家对话学者系列

在中国海洋大学王天定教授看来,如今的媒体行业,花果飘零,遍地瓦砾,调查性报道陷入低谷,调查记者风流云散,一代人在中国重建新闻专业主义的努力功败垂成。但同时,他也观察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调查记者的各种转型尝试,或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形态与可能。

“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新闻是社会的刚需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号上线。自此,从明星专访到平凡者故事,从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到不为人关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实丰富而深入的人物报道,呈现人性的多样,传递人文关怀。在当下众媒喧嚣的时代,这种对深度报道的坚守价值与困境何在?腾讯全媒派与“每日人物”执行主编冯翔的专访提供了答案。

唯有真相是终点:析财新保姆纵火案调查

1月28日,财新发表特别报道《逼近保姆纵火案真相》,回答了本事件中最关键、然在迄今为止媒体报道中尚未被理清的问题,即:“从女主人报警到母子四人尸体被发现,中间的两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回答,是解开向谁问责、如何问责等后续问题的第一步。

融合社科研究方法的最佳调查报道——2017菲利普·迈耶奖揭晓

美国当地时间1月22日,为嘉奖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报道而设立的菲利普·迈耶奖揭晓,《芝加哥论坛报》揭开药品安全网缺口的报道斩获2017年头奖,ProPublica对破产保护政策中种族差异的揭露,以及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与《明镜周刊》合作的、有关德国房地产市场上歧视外国人的报道分列二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