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調查新聞”這門手藝
近來疫苗案甚囂塵上,#MeToo性騷擾舉報層出不窮,公眾評論中出現了巨大質疑聲:調查記者去哪了?
眾說紛紜中,“調查記者”和“調查新聞”的定義也不停搖擺,調查新聞是什麼?資深調查記者、全球深度報道網的總監David Kaplan,曾在“深度報道錦囊”中細緻地剖析過。藉此機會,深度君再度分享純文字版解讀。
近來疫苗案甚囂塵上,#MeToo性騷擾舉報層出不窮,公眾評論中出現了巨大質疑聲:調查記者去哪了?
眾說紛紜中,“調查記者”和“調查新聞”的定義也不停搖擺,調查新聞是什麼?資深調查記者、全球深度報道網的總監David Kaplan,曾在“深度報道錦囊”中細緻地剖析過。藉此機會,深度君再度分享純文字版解讀。
傳真社(Factwire)是一家位於香港的非營利調查新聞通訊社,由資深傳媒人吳曉東通過市民集資的方式創辦,於2016年開始運營。他們專註調查性報道,發表的文章多獲各大主流媒體採用。創立初期,吳立下眾籌三百萬的目標,這本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卻意外在短期內完成了,吳當即激動落淚。前CNN數字亞洲項目主管Marc Lourdes採訪了吳曉東,想搞清楚這種甚少成功的新聞編輯室模式,到底是如何推行的。
調查新聞究竟是什麼?雖然定義各不相同,但是專業的記者們對於調查報道的主要特徵早已形成了共識。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深度報道錦囊》系列視頻第一集《如何定義“調查新聞”?》,由執行主管David Kaplan為你講解調查新聞從業者對此行業的定義。
在中國海洋大學王天定教授看來,如今的媒體行業,花果飄零,遍地瓦礫,調查性報道陷入低谷,調查記者風流雲散,一代人在中國重建新聞專業主義的努力功敗垂成。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調查記者的各種轉型嘗試,或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形態與可能。
在技術、市場、輿論環境等正快速改變着新聞生態的當下,中國國內的調查性報道現狀如何?調查記者分布於何處、待遇和處境有何變化?12月4日,一份題為《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正式發布,通過分析全國性普查所得數據,探討當前國內調查記者的總體特徵、職業觀念和生存狀態。
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於11月16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正式開幕。菲律賓媒體Rappler的多媒體經理Patricia Evangelista在開幕論壇上講述調查記者如何把人性注入數據。
Marcela Turati是一名屢獲殊榮的墨西哥調查記者。她關注墨西哥的毒品戰爭、移民、童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問題,對新聞業進步充滿希望,也會對媒體集團的弊端直言不諱。以下Media Power Monitor對Turati的專訪,帶你走近這位能力與膽識兼備的女記者。
科技進步使調查報道的方法與工具日新月異。調查記者如何順應數字時代的潮流,更好地把握技術紅利,做出有價值的調查報道?開放社會基金會的獨立新聞項目總監María Teresa Ronderos提出當下調查記者必須牢記的三個新“信條”,並分享了多個有關數字與人身安全保護的國際資源平台供記者參考。
做調查報道就像做一道數學題,用實證嚴密推理,用事實描述事實。如何才能有效分析信息、查找線索?暗訪中,如何合理選用“角色”突破阻礙?深度君經授權轉載微信公號“青年記者”(ID:qnjzbj)的分享,為你解析記者如何以“信息”和“角色”做好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