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一位非洲當地的fixer在講述自己的經歷

文章

主題

駐外記者與本地Fixer的“愛恨情仇” | GIJC17

“Fixers”指的是在幕後協助駐外記者的本地人。他們熟悉本地情況,所以經常被駐外記者聘為翻譯,但他們的工作遠不只是翻譯,還包括訂酒店、預約司機、尋找採訪對象和約訪等等。大部分fixers都做着我們看不見的工作,在最後發表的新聞中也沒有署名。記者總是居功甚偉,但往往fixer才可能是影響了國際新聞報道的人。

11月17日,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Fixer與記者”研討會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全球報道中心的執行主管Peter Klein與其他兩位資深記者談起了這個編輯部甚少討論的議題,並與大家分享了此前該中心關於“調解記者和fixer的關係:批判性地解讀國際報道的實踐發展”的研究。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全球報道中心的執行主管Peter Klein(右一)與資深記者和fixers探討相關問題

這篇研究匿名採訪了450名駐外記者和fixer,評價他們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受訪者對自己和對方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責任和對國際報道的貢獻的理解有巨大分歧。

相當一部分fixer受訪者表示,他們從自己角色的“隱身”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一名有着25年協助報道美國新聞經驗的fixer說:“很不幸的是,他們仍然把我們當做有着奇怪口音的”棕色“人種,儘管我為不少了不起的故事貢獻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和努力。得到署名太難了,更不用說經驗較少的新手,他們直接就放棄了署名。”

Fixer也有重現天日的時候——被當局當做罪犯逮捕,或者因為所報道的新聞身陷囹圄、被綁架、甚至被殺害。該如何理解fixers與其所服務的駐外記者的處境?深度網從三個角度梳理了這份研究。

 

收入

Fixer的工作存在巨大風險,報酬不一。研究報告表明,fixer每日的報酬從50美金到400美金不等, 他們自己對報酬沒有話語權,但記者往往認為報酬對於fixer的貢獻來說是合理的。

由於在大多數情況下,fixer並不是合同制,追討薪酬也成了一大難題。Nejc Trušnovec,一位斯洛文尼亞的fixer說,他要花一半時間追着客戶付報酬,有時甚至長達幾個月。“我要不停地給他們發信息,他們才會給我付款。很多記者都忘記付我們的薪水。”

這些分歧會造成記者和fixer之間關係緊張,尤其是在一些貧窮國家,fixer經常奔着報酬去幫外國新聞媒體取材。

 

署名

另外一個常年困擾他們的問題是署名。許多受訪的駐外記者承認,他們幾乎從不給fixer署名,或者在文章中說明他們的貢獻,而大部分fixer說他們想要署名。

一位非洲當地的fixer在大會現場講述自己的經歷

要解決署名的難題,首先要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的社會應如何定義“fixer”;以及他們對一篇報道的協助界限在哪兒。

當駐外記者被問及他們是否需要fixer為他們的報道角度提供意見,38%的人回答不需要,許多人更都把fixer的角色簡單歸為後勤人員。一位約旦的fixer表示,儘管他的報道經驗非常豐富,也拿過不少獎,但當他給記者提供報道意見時,記者往往不會採取。“他們對我們意見不信任,“他說。

Fixer的政治立場在這個研究里是爭議的重點。只有6.6%的fixer說他們“經常或總是”向記者坦誠他們的政治或民族立場,同樣棘手的是,只有一半記者在調查中表示,他們經常詢問fixer的政治立場,因為他們認為立場可能會影響報道的客觀性,所以通常對這個點十分警惕。

令人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開始追求更大的報道透明度,包括新聞到底是誰採訪、報道的。有的媒體則開始採用聯合署名,或者在其他地方將fixer稱為“當地記者和翻譯”。《紐約時報》的記者說:“看到這種改變,我感到很欣慰。當報道衝突變得越來越危險,我希望這些fixer的貢獻和犧牲能為世人所知。”

 

有取代“Fixer”的報道模式嗎?

人們在試驗新的報道模式,所謂的“駐外記者”地位岌岌可危。最近個別在全球掀起巨大影響力的調查新聞,就是起源於ICIJ的一個不藉助fixer幫助的項目。ICIJ把全世界的記者們聚集起來,共享數據和故事報道。

《南德意志報》的記者Bastian Obermayer說,他喜歡平等合作的報道方式,不存在誰高誰低,而是地位平等。非盈利媒體正在經歷着報道方式的創新和變革,這向傳統的“fixer-駐外記者”協作模式發出了挑戰。

Round Earth Media給美國記者和本地記者分量相當的署名,所有人的重要性都會被認真對待,本地記者也不會被當作“fixer”。全球報道中心給索馬里的記者派發可穿戴的相機,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在現場記錄,此舉推動了“授權新聞”的發展,“授權新聞”即編輯幫助本地記者們用他們的角度去講故事,省略了駐外記者這一環節。

Syria Direct是駐紮在約旦的非盈利機構,他們培訓了超過100名敘利亞人在本國做報道,把外國記者難以取得的採訪和影像資料傳播到了全世界。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電影《聚焦》原型記者分享採訪“線人”秘籍

專訪墨西哥女記者:如果不去調查,那你就不是在做新聞

在日漸割裂的歐洲 調查記者如何跨國協作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閉幕:理想延續 交流永固 | GIJC17

四天時間、1,200多名記者、130個國家、280多名講者、100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分享——規模空前的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11月19日於南非金山大學順利閉幕。讓我們通過參會記者的鏡頭與社交網絡狀態,來回顧大會的盛況。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獎項

2017全球亮光獎揭曉 伊拉克與尼日利亞記者摘冠 | GIJC17

11月18日,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公布了第七屆全球亮光獎得獎名單,頭獎由伊拉克和尼日利亞的調查記者摘得,前者突擊調查了伊拉克境內失蹤的教育資金,後者曝光了尼日利亞的不公正殺戮。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網絡“人肉”搜索關鍵:找出“特殊痕迹” | GIJC17

BBC網絡搜索專家Paul  Myers再度現身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其“網絡‘人肉’搜索”研討會同往年一樣座無虛席。他強調,找到人、找對人的關鍵,在於尋找“特殊標記”(Unique Identif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