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洪庄杨镇一辆厢式冷藏车违规搭载8位农妇,导致她们窒息昏迷,最终死亡。这些农妇都是牛肉厂小工,虽然来自周边的不同村庄,却经历着差不多的命运,老人、孩子和丈夫是她们的牵绊,好不容易一份日均百元的生计,却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难。
连锁咖啡品牌 Manner 的门店,先后发生数起店员跟顾客的冲突,引起网络舆论的关注。有网民注意到,店员跟顾客冲突后迅速收拾心情、拿起抹布清洁操作台,其“打工人”精神状态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Manner 事后快速与涉事店员切割的态度,也惹来网络舆论的抨击。中国4亿蓝领劳动者,到底处于怎样的处境当中?
“你是爸妈不要的孩子。” 别人的一句话,勾起了张梦婷的梦魇。她在小时候被家人送养,长大后才因为书读得不错,而被父亲决定接回家里抚养。跟张梦婷一样,为给家里生男孩腾出名额,一些女婴刚出生就被家人送养;机缘巧合之下,她们中的一些人被重新接回那个陌生的“家”中,但曾被丢弃的亲情却已经无法找回。
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6月份几篇值得细味的深度报道。
10名农妇,搭上致命冷藏车
出品:澎湃人物

昊锐牛肉厂的店面。图:袁璐
50多岁的王梅(化名)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洪庄杨镇给一家名为“昊锐”的牛肉厂打零工,断断续续工作了几年。上班时,她早上6点多从村里出发,7点赶到镇上的中石化第二加油站,跟其他女工一起坐上厂车到10多公里外工作,直到黄昏6点下班,依旧坐厂车回到加油站,如此一天可以赚到100元,加班超过一个小时还能多赚20元。
最初,接送女工们的厂车是一辆七座位的昌河面包车。女工们也想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厂车变成了一部空载的冷藏车。6月15日晚上,依旧酷暑难耐,王梅跟平常一样和另外9位女工搭上了这一辆厂车。那天冷藏车里装了货物,于是有两名女工挤在了副驾驶,其他人则进入开了冷气的后车厢,悲剧由此发生。
据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融媒官微消息,6月15日晚上10点左右,一辆轻型厢式冷藏货车违规乘人,行驶至叶县洪庄杨镇境内的一个加油站时,司机发现车厢内8人窒息昏迷,迅速拨打120进行紧急抢救。截至16日凌晨3时,8人不幸遇难。
遇难的8名农妇和挤在副驾驶而活了下来的2名农妇,都是“昊锐”牛肉厂的小工,分别来自周围的洪庄杨镇、曹李村、白庄村、石王村等。这些年龄在40到50多岁的农妇经历着差不多的命运,生活被锚定在村庄,老人、孩子、丈夫都可能是她们的牵绊。她们在种地之余,好不容易在家附近的工厂觅得一份日均百元、车接车送、只用出力的生计,最后却在即将抵达村口的冷藏车厢中不幸离去。
村民们回忆,遇难女工们的遗体是在6月17日晚上10点多陆续从县里的医院拉回村的。他们提到,王梅有一个20多岁的儿子,他有心智障碍,未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6月18日中午,王梅的儿子搬着一张折叠桌晃晃荡荡从巷子里走出来,一群人坐在他家门口,准备着他母亲的葬礼。
脱下长衫,仍是牛马
出品:正面连接

插画:陈禹
中国有4亿蓝领劳动者。最近一次看到他们的处境,是上海的两家 Manner 咖啡门店发生店员与顾客的冲突——一位店员将咖啡粉泼洒在顾客脸上,另一位店员与顾客争吵、甚至殴打了顾客。较早前,瑞幸咖啡师“烂手”的消息也登上了热搜。咖啡师这份工作的浪漫色彩,似乎正逐渐褪去。
事实上,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蓝领行业。智联招聘《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25岁以下群体投递蓝领职业的人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65%。
咖啡师属于蓝领中的服务行业工作,也可以用另一个更受到年轻人关注的概念——“轻体力劳动”——来形容。除了咖啡师,轻体力劳动还包括花店店员、书店店员、宠物美容师、游泳池收银员、电影院场务、园丁、叉车司机、景区导游等。这些工作不需要枯坐在电脑前,也没有重体力消耗,而且大多数没有什么门槛,当天面试,第二天就能入职。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他们希望能“解放自己的大脑、使用自己身体”,逃离内卷的压力,为自己另辟一条不一样的道路。2023年上半年,“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话题风靡一时,轻体力劳动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脱下长衫”的尝试。然而,像瑞幸、Manner 这类快销式咖啡店,是年轻人选择轻体力劳动工作时最先排除的选项,因为在这些店里,“每个人都会被使用到极限”。
聚焦到个人身上,这种对轻体力活的讲述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再创造。一些人可能靠一种“新的理解”重构了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了微弱的慰藉。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最快速地开始做事、摆脱空心病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逃避。
事实上,这批年轻人并不是轻体力劳动行业的大多数;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批人。《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超过4亿蓝领劳动者,在7.47亿就业人口中占比超过53%。他们是我们的目光并不会投向的更大多数。没有这份“新的理解”的武装,生活在他们面前更赤裸地铺展开来。
在 Manner,如何“逼疯”一个打工人?
出品:每日人物

图:每日人物
连锁咖啡品牌 Manner 因为接连发生咖啡师和顾客冲突的事件,掀起了一场网络舆论风暴。
在一起冲突中,店员和催单顾客争执,听到顾客宣称要投诉自己之后情绪失控,拿起咖啡粉直接泼向顾客。事后,Manner 按照常见的公关策略,迅速跟涉事员工切割,公开声明已经开除该名员工。没想到,这样的回应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愤怒——许多人看过视频后发现,这位店员向顾客泼咖啡粉后,迅速收拾情绪,下一秒就拿起抹布清理操作台,这种“打工人”处境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在 Manner 官方微博的评论区,一下子涌入了大量网友,号召 Manner“把员工当人”。有网友在评论区提到,即便是在上海淮海路、成都太古里、重庆解放碑等核心商圈的 Manner 门店内,从来都只有一个店员忙前忙后——处理大量订单、清洁操作台和店门、应对顾客和外卖骑手等。
《每日人物》的这一篇报道,访问了 Manner 的多位全职和兼职员工,同时回顾了 Manner 的品牌历史、经营理念、企业跟员工的关系、行业竞争等,从多个角度分析 Manner 员工的处境,探讨 Manner 的“慢”如何成为了激发近期多场冲突的主要原因。
送养的女孩被接回家后
出品:真实故事计划

图:真实故事计划
“你是爸妈不要的孩子。” 同学喊出的这句话,如利箭一般将张梦婷的童年射了个粉碎。那一年,张梦婷只有8岁,还不姓张,而是跟着姥爷家姓李。
张梦婷由姥姥一手带大,从小称呼姥姥为“奶奶”。不过,奶奶曾告诉张梦婷,说她是从街边检来的;每当惹奶奶生气时,奶奶却又有另外一种说法,撂下一句:滚回你大姑那边去。张梦婷跟这位“大姑”并不亲近,就是一位普通的亲戚。至于为何要让她回大姑那边去,又让张梦婷感到困惑。
直到那天,同学的一嗓子叫醒了张梦婷,把她一些散落的幼时记忆碎片突然串成了一条线。张梦婷不得不在内心直面残酷的直相——很有可能自己不是被检来的,生母一直就在身边,奶奶也不是奶奶、而是姥姥。此后,她反复做同一个噩梦,自己被姥姥“再度”抛弃,只得流落街头。
2005年,这个噩梦成了现实。结束小升初考试的那个下午,姥姥告诉张梦婷:因为她学习成绩好,等上了初中,她的父亲想把她接回家抚养。张梦婷不愿意,除了有被姥姥放弃的委屈,也有因为要“回”到那个陌生的家庭而感到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姥姥冷着脸,只抛下一句:“我也做不了主。”
于是,这是第二次大人们通过合谋,私自决定了张梦婷的人生。她还记得,“回家”的第二天,她红肿着双眼,最后一个出现在餐厅。母亲白了她一眼,对她的迟到表达不满。饭桌上,父亲、母亲、妹妹和弟弟一家四口自顾自地用餐,没有人关心她的处境。许多年后,她仍然痛恨大人们把她接“回家”的这个决定,对她而言“家”从此不复存在。
为给家里生男孩腾出名额,一些女婴刚出生就被家人送养。机缘巧合之下,她们中的一些人被重新接回家中,但曾被丢弃的亲情却已经无法找回。
父母遇害四年后,告赢那些网暴者
出品:极昼工作室

康菲父母生前常在树下和邻居们聊天、打牌。图:李晓芳
噩梦始于2020年8月8日,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当天发生了一起重大恶性连续杀人案件——两度因盗窃罪入狱、当日出狱才三个月的曾春亮闯入康家,用一把尖刀和榔头,残忍杀害康菲(化名)的父母、重锤康菲7岁的外甥脑袋致其重伤,逃亡期间又杀死一名57岁的驻村干部。
早在案发之前,康家曾经两次发现曾春亮非法潜入家中,更加受到曾春亮的威吓:“如果敢报警,我就捅死你们!”康家两次都有报警,但未有获得警方重视。派出所民警告诉他们,由于没有丢失财物,只能定性为非法入室,可处拘留15日。康家后来再往派出所询问案件进展,却一直没有新的消息,直到惨案发生。
父母遇害后,康菲公开要求调查警方办案过程中是否存在渎职。一个月后,江西省公安厅组织成立的调查组给出了口头回复——乐安县警方工作中存在瑕疵和纰漏,但没有渎职情况。
没过多久,康菲发现多个账号在她的微博下面对其家人进行诽谤和网暴——有人自称认识康家,说曾春亮曾替康家大哥顶罪入狱,因此伺机报复;有人称康家已经收了政府的50多万元一次性慰问金,但没有拿去任何证据;有人以过去隐私攻击康家,指康家有人“吸毒,追责,索赔,再吸毒”。有不少网民对这些网络传言作出反应,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套用到曾春亮残杀康菲父母一事之上,甚至有人诅咒尚在医院进行手术的康菲外甥,称希望他终身残废。
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曾春亮的供词证实了他与康家此前并不认识,是听说乐安县警方四处找他,知道康家报了警,于是起了报复的念头。至于杀死驻村干部,曾春亮供称是因为干部没有满足他开采石场、住房等要求。
然而,针对康家的网暴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康菲决定诉诸法律,和律师经过艰难取证,确认了三个账号的注册者身份,并分别对他们提起民事诉讼。其中一名被告竟然是当地民警,案发时担任抚州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
父母遇害后差不多四年、今年5月,康菲收到了法院寄来的判决书⋯⋯
没有“边界感”的中式社交,被年轻人疯狂吐槽
出品:谷雨数据-腾讯新闻

图:谷雨数据
近期在中国互联网络上,一段“老人吐槽年轻人在卧铺下铺挂帘子”的短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火车卧铺挂帘到底该不该# 的讨论更加登上了微博热搜。
“注重边界感”似乎越来越是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潜规则——有人自称“社恐”,出门必须戴上耳机、口罩,甚至在跟别人共处一个空间时挂起帘子,建立起物理意义上的社交边界,随时与陌生人保持距离。
除了这一些有形边界,还有无形的心理边界、语言边界。为了逃避那些喜欢问东问西、没有边界感的亲戚,有人甚至选择“断亲”。
年轻人到底还有哪些社交边界?他们为什么如此在意“边界感”?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谷雨数据》通过从豆瓣小组爬取上万则帖文的标题,并且进行分词统计,梳理出那些被吐槽最多的“越界者”,以及越界行为经常发生的场景,进而列出年轻人最在意的八大“社交雷区”。此外,《谷雨数据》整理了网络投票的结果,了解网友对“火车卧铺挂帘”、“断亲”这些跟边界感相关的社会热话、概念和现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