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標籤

大會手記

11 posts

GIJC 側記 GIJC23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GIJC23 側記:告別疫情,見面聊天,與世界再次連結

和不同地區的記者交流中,我還是不斷感慨世界的廣闊,我從他們那收穫了許多建議。那是一種互相取暖,也是為自己打氣。想起那些記者對我說過的“You look so young”,我也有了更多衝勁和底氣。是的,我還年輕,我還可以做很久。也許,也會迎來一個更好的時代吧。

#GIJC19 側記:帶着中國對歐投資的課題,我在大會現場聽見了“人的故事”

之前在中國做國際新聞,我總有種感覺——在媒體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暫空降到現場的觀察形成鮮明反差。而這一次,當我帶着中國對歐投資的大課題來到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現場時,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反差,打動我的不是報告中的大詞或眼花繚亂的數據,而是背後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GIJC19 側記:記者是一種生活方式

新聞是一種不斷追逐事實的過程,而記者是主動並且享受於這個信息追逐過程的人。這當然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學習、訓練。但記者本就不是喜歡容易問題的人。在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我們身上有一種跨越了國別和語言的共通性,我們都在自己的世界裡追逐最根本的事實。畢竟,這是一群就算坐一趟觀光船也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

#GIJC19 側記:在交流中撕下標籤,用協作讓報道更有力

在為期四天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故事正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它們背後有人在持續地追蹤和記錄。且不論在大會上能學到多少調查報道經驗或新聞呈現技術,單是交流本身,就足夠有意義。因為這是打破刻板印象的開始,是相互理解與協同合作的起點。

#GIJC19 側記:我遇到了三十年前的偷渡報道者

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現場,我見到了三十年前在我的家鄉尋訪偷渡故事的陳婉瑩老師,和她有了許多交流,並相約一起重訪福建長樂。這種跨越時空的風雲激蕩,讓我更確定了自己對家鄉的敘事和書寫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