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報道技巧 深度報道方法
調查報道:一切技巧,不過是有想象力的笨功夫
“調查報道之所以廣受尊崇,勇氣是一部分,對專業主義的恪守和遵循則更為寶貴。”前《南方周末》特稿編輯葉偉民以他本人一次暗訪經歷為例,分享調查倫理、調查規劃及採訪突破的技巧。
“調查報道之所以廣受尊崇,勇氣是一部分,對專業主義的恪守和遵循則更為寶貴。”前《南方周末》特稿編輯葉偉民以他本人一次暗訪經歷為例,分享調查倫理、調查規劃及採訪突破的技巧。
近來疫苗案甚囂塵上,#MeToo性騷擾舉報層出不窮,公眾評論中出現了巨大質疑聲:調查記者去哪了?
眾說紛紜中,“調查記者”和“調查新聞”的定義也不停搖擺,調查新聞是什麼?資深調查記者、全球深度報道網的總監David Kaplan,曾在“深度報道錦囊”中細緻地剖析過。藉此機會,深度君再度分享純文字版解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數據記者若無法找到想要的數據,從數據中挖掘故事也就無從談起。特別在亞洲,相對而言,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數據仍然不夠透明;同時,也因數據集的結構、格式不一致、不規範等問題,導致數據可用程度較低。亞洲的記者們應如何查找本地區的數據呢?
如今的調查記者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要了解電子數據以完成他們的工作。要去發現、提取、分析和講述故事,記者越來越需要學會處理電子表格、運用數據庫和製作可視化。Nils Mulvad是丹麥的調查記者,他從事數據新聞工作超過20年。他將講解新聞中數據的使用。
調查新聞究竟是什麼?雖然定義各不相同,但是專業的記者們對於調查報道的主要特徵早已形成了共識。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深度報道錦囊》系列視頻第一集《如何定義“調查新聞”?》,由執行主管David Kaplan為你講解調查新聞從業者對此行業的定義。
調查報道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政策邊界以外,在新技術引爆多樣化媒介形態的市場中所面臨的價值回報與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成為當下機構縮減調查報道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有研究顯示,調查記者從業人數在近六年來大幅下降。針對現狀,全球優秀的傳媒機構認為,新媒體時代調查報道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
以文學性強的敘事,講述關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問題,並最終抵達某層終極意義——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記者葉偉民看來,這是新聞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國有何特殊的歷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確立主題,如何採訪,是否有寫作技巧可循?本文中,從個人經驗出發,葉偉民分享了優秀的新聞特稿是如何寫成的。
在技術、市場、輿論環境等正快速改變着新聞生態的當下,中國國內的調查性報道現狀如何?調查記者分布於何處、待遇和處境有何變化?12月4日,一份題為《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正式發布,通過分析全國性普查所得數據,探討當前國內調查記者的總體特徵、職業觀念和生存狀態。
“採訪不是關於你準備好的一系列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作為今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採訪的藝術”專題研討會講者之一,美國網絡媒體Buzzfeed調查報道主管、普利策獎得主Mark Schoofs分享了他從業多年總結下來的採訪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