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JC19 側記:帶着中國對歐投資的課題,我在大會現場聽見了“人的故事”
之前在中國做國際新聞,我總有種感覺——在媒體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暫空降到現場的觀察形成鮮明反差。而這一次,當我帶着中國對歐投資的大課題來到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現場時,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反差,打動我的不是報告中的大詞或眼花繚亂的數據,而是背後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之前在中國做國際新聞,我總有種感覺——在媒體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暫空降到現場的觀察形成鮮明反差。而這一次,當我帶着中國對歐投資的大課題來到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現場時,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反差,打動我的不是報告中的大詞或眼花繚亂的數據,而是背後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新聞是一種不斷追逐事實的過程,而記者是主動並且享受於這個信息追逐過程的人。這當然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學習、訓練。但記者本就不是喜歡容易問題的人。在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我們身上有一種跨越了國別和語言的共通性,我們都在自己的世界裡追逐最根本的事實。畢竟,這是一群就算坐一趟觀光船也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記者選擇自由撰稿作為自己的職業。與在機構工作相比,自由撰稿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但它同時也有些弊端——收入並不穩定,或是採訪完一圈之後發現收集到的材料完全用不上。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三位資深的自由職業者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在今天,以一人之力恐怕難以跨過那些無形的壁壘,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訓練成更熟練的搭橋者,透過跨境合作來共同發掘和報道有意義的選題。身在會場的哪個角落,你都能看到新聞工作者們三五成群地交流心得,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無疑為跨境合作提供了開花結果的土壤。
在為期四天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故事正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它們背後有人在持續地追蹤和記錄。且不論在大會上能學到多少調查報道經驗或新聞呈現技術,單是交流本身,就足夠有意義。因為這是打破刻板印象的開始,是相互理解與協同合作的起點。
小型媒體通常資源都是很有限的,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在新聞業取得成就,對小型媒體而言並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在第11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地小型媒體從業者齊聚一堂,分享了自己對於如何用小成本做出重磅報道的經驗。
找數據在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很多公開的數據可能要麼缺失、要麼格式混亂。記者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在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我學習到了不少數據眾包的經驗和技巧。
在深度報道中,如何搜集、整合和使用用戶生成內容?在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三位資深記者/學者結合自己在調查蘇丹抗議示威、羅興亞難民危機時的經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一個虛假信息泛濫、嚴肅新聞被邊緣化、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時代,要如何處理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第十一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的分享與交流,給我提供了許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