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技巧
纳瓦尼的调查团队如何揭秘普京的行宫?
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尼所成立的“反贪腐基金会”(FBK)的调查团队在上个月发布了一份有关黑海之滨一处奢华物业的调查报告,同时也在 YouTube 上传了一部约2小时的调查纪录片,截止目前,该视频已吸引了超过 1.1 亿次观看。在这篇文章中,FBK 调查部门的负责人向 GIJN 介绍了他们的调查方法。
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尼所成立的“反贪腐基金会”(FBK)的调查团队在上个月发布了一份有关黑海之滨一处奢华物业的调查报告,同时也在 YouTube 上传了一部约2小时的调查纪录片,截止目前,该视频已吸引了超过 1.1 亿次观看。在这篇文章中,FBK 调查部门的负责人向 GIJN 介绍了他们的调查方法。
我们可能很熟悉搜索引擎的搜索术语,但还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开源调查专家范埃斯分享道,记者们常精于概念思维,但将一次搜索分解到最基本要素时,「可视化思维」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要求记者像搜索引擎一样思考关键词,而不是一个人类。
2019年初,新人道主义新闻社的记者在前往刚果的埃博拉疫区途中听说了一些援助人员对当地女性实施性侵或“以性换薪”的丑闻。他们之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搜集证据,并与汤森路透基金会就此发起了联合调查。这篇文章中,参与项目的编辑讲述了这篇报道的幕后故事。
历届 TED 大会上,不乏跟调查报道相关且有趣的演讲。我们为你精选了以下七个演讲值得关注的演讲,讲者不仅包括新闻工作者,也有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主题也涵盖从揭露贪污腐败到调查秘密监狱,从应用隐密摄像镜头到追查失踪人口。
社交媒体信息是调查中常见的信息来源之一,但因为信息量巨大,社交媒体本身的搜索引擎功能又十分有限,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往往非常困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详细介绍如何使用第三方工具查找、分析社交媒体信息。
新冠疫情让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也不得不在线上举行,透明电影节(F4T)就是其中一例。这是一个关注全球腐败问题的电影节,我们从此次影展片单中精选了五部值得一看的调查纪录片。内容涉及医疗腐败、官商勾结而导致环境灾难等议题。
新冠病毒大流行制造了人类史上前所未见的公共卫生危机,今年一年,新冠疫情对公众健康、社会福利及全球经济的冲击持续占据头版。为此,GIJN 编写了一份关于如何进行医疗保健调查报道的指南。这篇文章总结了十个来自指南的小贴士。
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了严重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约3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非核爆炸。全球深度报道网采访了三间媒体,他们的通过跨境协作、开源调查等方式,深挖爆炸原因,以及为什么如此大量的危险品能在港口停留这么长时间。
全球深度报道网成员、秘鲁调查媒体 Convoca 一直在调查重金属污染问题。那些血液含铅量超标的受害者到底经历怎样的厄运?他们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又有怎样的遭遇?在最新发表的系列报道中,Convoca 选择以互动漫画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来自中国、法国和印度的三位在调查性暴力案件方面颇具经验记者,分享了她们的调查技巧:与受害者(幸存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同时,又要保持客观性,对信息进行多方求证;不要忽略男性目击者的意见;谨慎选择采访和报道时的措辞;直到最后一刻,受访者的同意都至关重要……以及「性侵与性无关,它只与权力有关」。
今年夏天,瑞典检察官宣布,由于已有“合理的证据”可确定凶手身份,对瑞典总理帕尔梅被杀案长达30年的调查将被终止。而凶案的身份,是早两年前由自由调查记者托马斯·彼得森确认了,在12年时间里,彼得森是如何调查出杀害了帕尔梅的凶手的?
最近,为表彰优秀的调查纪录片而设立的 DIG 奖公布了今年的获奖名单,获奖作品包括了由400多段公民记者拍摄的直播视频剪辑而成的《直播苏丹大屠杀》,调查性侵案件的播客节目《已验证》等。除了获奖作品外,本届入围作品中还有哪些不可错过的佳作?
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都有四分之一的人支持对另一党有害的政策,即便这些政策也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当这种极化情绪愈演愈烈时,记者应该如何报道美国大选?通过采访记者以及研究受众参与的编辑,全球深度报道网找出十几种记者可以使用的技术,来增加不同观点受众「接触」事实的机会。
2018年,CNN 揭露了当时全球最大的 Black Lives Matter 脸书专页竟然是一个由一群澳洲人伪造的。当时主导这次调查的记者苏利文,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他们是如何透过网页存档、域名调查工具和传统的调查方法做到的。
一个由十几个国家的四十多名记者组成的调查联盟,用9个月的时间,将穿越拉美大陆的移民故事,用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过去,从未有人将这些故事进行过系统性的调查和报道,拉丁美洲新闻调查中心是如何协调这场跨境调查的?
对采访者来说,许多受访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叙事,要攻进这套系统之中,并建立新的——真实而非完美的对话,是一件很难的事。在这篇文章中,《人物》记者李斐然和编辑朱柳笛以采访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稿子为例,分享了如何在访问中打破受访者的「标准叙事」。
《纽约时报》的「隐私项目」揭示了数据公司从数百万智能手机用户中收集数据的活动,并将手机被追踪的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处理——从五角大楼、白宫到旧金山的街道,到处都有人的手机被追踪。《纽约时报》是如何将这一庞大的产业进行可视化呈现的?
《第一财经》是国内首家报道武汉发生新冠疫情的媒体,在此次疫情报道中,也以深入浅出的解释性报道和扎实的调查深入人心。当遇到新冠疫情这样大事件时,后方编辑和前线记者要如何配合?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事件和策划专题?当好报道刊出后,新媒体运营又可以如何配合?针对这些问题,腾讯传媒研究院采访了《第一财经》的核心采编团队。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文媒体上出现了许多优秀报道,有的揭露了疫情何以爆发的关键事实,有的讲述了生活在疫区的人们的真实状态,有的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解答了公众对疫情的疑惑……这些报道是如何做出来的?参与报道的记者们又有什么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全球深度报道网采访了几位参与此次疫情报道的一线记者,总结出了十点新冠疫情的报道经验。
越来越多人将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从 Facebook、Twitter 转移到了 IG(Instagram)。但 IG 的搜索功能非常难用,如果不知道一点搜索技巧,可能费了半天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内容。为此,开源调查组织 OSINTCurio.us 的搜索专家特别撰写此文,教你成为一个 IG 搜索大师。
资深媒体人、界面·正午的主编郭玉洁经历了过去20多年来媒体行业的变化,当她面对内容媒介的转移、作者和读者关系的变化、写作和经营的冲突,是如何思考、又如何应对的呢?
对任何写作者来说,文章的开头是不容易写的,对于深度报道作者来说尤其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资深新闻人 Paul Bradshaw 总结了七种文章开头的写作方法。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写开头而苦恼,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自由撰稿作为自己的职业。与在机构工作相比,自由撰稿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但它同时也有些弊端——收入并不稳定,或是采访完一圈之后发现收集到的材料完全用不上。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资深的自由职业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为什么在深度调查报道中运用 AI 技术这么困难?近期内,深度报道的哪些环节最适合使用 AI 技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哥伦比亚大学老师 Jonathan Stray 做了一些研究。
和听众建立联系是在播客中讲好故事的关键,但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知名播客制作人 Siobhán McHugh 分享了她的经验:你要感觉的是声音,而不仅仅是语言;在录制之前,需要进行深度的访谈;用你的耳朵来思考,发现未曾注意过的声音;最重要的,还是在节目中做你自己。
如何为数据新闻找选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净在过去两年中指导学生创作了超过五十篇数据新闻作品,主题涉及时政、教育、人口、经济、民生、文化、新闻出版、环保、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听听她的分享吧!
在特稿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论或小技巧?全球深度报道网特别邀请资深新闻人陈婉莹,以她在《纽约每日新闻》工作的经历,分享她的特稿写作经验。
作为调查记者,对公司进行信息挖掘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利用公开工具/数据库挖掘企业信息是最便捷、也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前两篇中,岳琦分别介绍了中国企业的分类和如何利用监管资料挖掘公司信息,本篇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商业工具挖掘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