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主題

國外深度報道推薦 (二)

1. 空難背後:尋找MH17墜機事件真相

Screen Shot 2015-01-20 at 3.25.01 PM

2014年7月17日當地時間16點20分,馬來西亞航班MH17在烏克蘭東部被導彈擊落,289名乘客全部罹難,包括多名兒童。慘劇背後,誰是罪魁禍首?發射導彈的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抑或另有其人?德國調查新聞團隊CORRECT!V在烏克蘭和俄羅斯調查數月,搜集證據、尋找目擊證人,得出的結論是:擊落MH17的導彈是由俄羅斯第53防空旅在烏克蘭境內發射的。該防空旅的任務是保護俄方的坦克部隊。

事實上,去年六月中旬就開始有俄羅斯的坦克部隊在烏克蘭東部行動,並由導彈系統保護。導彈系統無法精確識別飛越戰區上空的飛機是敵是友 – 除了軍方自己的飛機,其他的都是可疑飛行物,都可能被攻擊。換句話說,從那時起,這個飛行緯度實際上已成戰區。

Screen Shot 2015-01-20 at 5.29.00 PM

CORRECT!V在烏克蘭東部找到飛機墜落時的目擊者。記者們在維也納、荷蘭、烏克蘭、俄羅斯進行了調查,採訪軍事專家、分裂勢力軍閥、BUK導彈系統工程師及第53旅退役士兵。最後和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荷蘭《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一起發表了這份調查報道。CORRECT!V在網站上以多媒體形式發表,配上多幅地圖和插畫,並用時間軸呈現事發當日戰區上空的雷達信號,力圖生動展現這一航空慘劇背後的真相。

 

2. 學術欺詐:科研論文造假調查

Screen Shot 2015-01-20 at 3.45.47 PM

《臨床病理診斷》(Diagnostic Pathology) 在美國是享有聲譽的醫學類科研期刊。它所發表的文章被廣泛引用,在所有科研期刊中排名前列。然而,雜誌主編Kayser沒有注意到,儘管他十九年來力求嚴謹,樹立起期刊的良好聲譽,他們所發表的文章也開始出現不少違規操作的可疑跡象。行業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調查後發現,越來越多人正在試圖愚弄學術論文發表體系。

《科學美國人》在調查中分析了超過一百篇科研期刊文章所用語句,發現了某種特定的抄襲模式,有學術欺詐嫌疑,其中大量可疑文章來自中國。《科學美國人》進一步調查發現,在中國,“代發論文”在網絡上以商品形式被大肆出售。只要付一定費用,就能在供同行參考的行業期刊中署名發表文章,但價格不菲。

學術論文發表體系正在經歷諸多變化。科研人員的互相競爭較以往更加慘烈,發表期刊文章是他們獲得晉陞或者經費支持的重要途徑。正因如此,儘管電子等形式的學術期刊不斷增加,在權威科研期刊發表論文的需求仍然大大超過了供給,競爭的壓力讓人想方設法走捷徑,比如,“作弊”。學術欺詐正在損害整個論文發表體系的權威性,然而,信任一旦受損,整個體系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3. 致命碎片:美國戰爭殘留物危險性調查

Screen Shot 2015-01-20 at 4.21.10 PM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在戰爭中使用過的地雷、集束炸彈等軍械留在了十幾個國家的土地上。 儘管武力衝突已經結束,戰後留下的殘留物每年仍持續傷害甚至奪取至少幾千人的生命。自1993年來,美國政府已花費超過32億美元清理未爆炸武器、處理老化的彈藥儲備,及幫助受害者。美國西北大學Medill新聞學院研究生組成的國家安全調查報道項目歷時三個月,評估了這些戰爭遺物的危害,調查結論是:儘管善後工作有一定成效,這些戰爭殘餘物仍然是國際危險品。

Medill團隊輾轉各國進行調查,他們深入莫桑比克和柬埔寨的偏遠哨所,冷戰時期的烏克蘭中心區,以及伊拉克的衝突地帶;他們採訪了未爆炸藥的受害者,負責清理的工作人員,聯合國官員,以及其他負責清除這些戰用遺物的政策制定者。在鑽研了無數報告、文件、實地測量圖後,他們撰寫了這份調查報道,發表在項目網站和《環球郵報》(Global Post)上。

Screen Shot 2015-01-20 at 3.57.20 PM

網站利用圖片、視頻、圖表、可視化地圖等多種工具,結合在各地調查後所做的特稿報道,呈現出不同國家受戰爭殘留物影響的人們的生活。

 

4. 失蹤的43人:墨西哥學生集體失蹤案

Screen Shot 2015-01-20 at 4.30.17 PM

2014年9月26日,墨西哥南部的格雷羅州(Guerreros)發生暴力衝突,一所鄉村師範學校的學生在去伊瓜拉(Iguala)市參加抗議活動的途中被警察攔截,6名學生當場被打死,43人下落不明。一個多月後,學生們仍不知所蹤,親人們從憤怒到悲痛到近乎絕望。2014年11月,該事件在全國各個州和首都聯邦區都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最終,墨西哥最高檢察官確認,伊瓜拉市長阿瓦爾卡夫婦是慘案的幕後黑手,目的是阻止學生在公開發言和聚會時搗亂。他們動用警力逮捕學生,並將他們轉交到當地名叫“聯合戰士”(Guerreros Unidos cartel)的黑幫手中,43名失蹤學生已全部遇害。

格雷羅州是墨西哥黑幫肆虐的州之一,更是32個州中最窮的一個。該鄉村師範學校是當地一座有抗爭傳統的學府,就在2013年夏天,這所學校的學生還參與了針對涉嫌包庇黑幫的市長阿瓦爾卡的示威,並因此受到身份不明者的威脅和毆打。事件最後,市長阿瓦爾卡夫婦被捕,州長引咎辭職,曾被稱為“墨西哥救世主“的總統涅托(Enrique Nieto)及其政府,也成為此事件的最大衝擊對象。

美國VICE News對此事件進行了深度報道,他們採訪了逃脫生天的倖存學生、失蹤學生的親人、志願搜索團隊等,以視頻形式將整個調查過程娓娓道來,呈現了這一事件背後憤怒的墨西哥。(YouTube觀看)

 

整理:李憶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深度報道技巧

BBC 記者是如何用開源方法調查以哈戰爭的?

2023年10月7日開戰以來,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導致1200人遇難,數百人被綁架。BBC 記者運用開源方法,分析了哈馬斯自2020年以來的訓練視頻,發現這次襲擊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並且與其他武裝組織進行了協調。

深度報道技巧

如何使用 ChatGPT 助力深度報道?

ChatGPT 無疑讓報道時的研究工作變得容易很多,但它提供的答案和分析結果也常常出現錯誤,或受到偏見的影響。記者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ChatGPT 助力報道?這篇文章中一位資深調查記者分享了他的經驗。

深度報道技巧

鳳凰周刊王煥熔:後方操作災難報道的“快”與“限”

2023年底,甘肅蘭州發生地震,“冷杉RECORD”發布報道《零下12度,困於甘肅震中的20個小時》。這篇災難報道由記者團隊全程在後方操作,通過對受災群眾個體的採訪,詳細呈現了震區情況和受災群眾的狀態。編輯王煥熔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這篇稿件誕生的過程和災難報道的經驗。

深度報道技巧

訂閱期刊太貴?以下是記者免費取用學術文章的八個方法

從事新聞工作時,學術研究是最有價值的工具之一。然而,不少學術期刊都設置了付費牆,記者需要花錢才能取用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而訂閱費用對新聞機構和個人記者來說是過於沉重的負擔。這可難不倒足智多謀的記者們。以下,是免費獲取學術研究資訊的八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