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地震過後,消防隊正在救援(圖源:@中國地震台網速報)

文章

主題

鳳凰周刊王煥熔:後方操作災難報道的“快”與“限”

2023年12月18日深夜,一場地震打破了甘肅蘭州積石山縣的平靜。

災難發生約20小時後,12月19日20點19分,鳳凰周刊“冷杉RECORD”發布報道《零下12度,困於甘肅震中的20個小時》。這篇災難報道由記者團隊全程在後方操作,通過對受災群眾個體的採訪,詳細呈現了震區情況和受災群眾的狀態,及時回應了群眾對災情的關注。

“深度訓練營”對話了此篇報道的主要參與記者王煥熔。作為從事社會新聞報道的記者,王煥熔曾參與台灣花蓮地震、鄭州“7·20”暴雨災害、涿州水災、化工廠爆炸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前方和後方報道。

王煥熔

以下內容整理自王煥熔的口述:

為災難報道,時刻準備着

“在記者的工作實踐中,天災總是突如其來,我們通常沒有太多準備時間。實際上,準備應該發生在我們記者的日常工作當中,你要通過每一次的災難報道去總結相關經驗,積累相關知識,為下一次報道做準備,以達到更準確的判斷。”

我刷到積石山縣地震的消息,是在19號零點,就把消息轉發到我們編輯部的群里。由於嚴重程度和傷亡情況都不確定,我們沒有立刻定下來要做。當天凌晨一兩點,大家經過消息追蹤得知,當時的傷亡人數超過中級地震的死亡人數,編輯部正式確定:這個稿子,我們要做。

第二天一早,編輯部決定在後方完成這篇稿件,沒有派記者去前線。對於我來說,去前方的意願還是很強烈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做報道,現場觀察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在後方調查會比較被動。第二則是出於記者的職業本能,這兩年我能跑重大事故現場的機會很少,因此如果有機會去現場採訪,我一定會抓住機會。當時的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接觸過這類重大熱點事件,儘管沒能去現場,但想做這個選題的心情依然很迫切。

為保證較快的出稿速度,這篇稿件採用了集體合作的方式。首先,我們的實習生同事搜集了與地震相關的資料,包括從最初傳出的地震消息,到此次地震的性質和專家的分析角度等。然後編輯把各類災情信息、救援信息、最新進展彙集到群里。

為了趕採訪進度,準備階段並沒有持續太久。我主要是看了調查記者王克勤老師之前關於積石山報道,以及《積石山,是一座怎樣的縣城》等等,大概了解這個縣城的經濟情況和歷史背景等。

在後方挖掘更多信息

我早上九點剛睡醒,知道領導確定要在後方做這個選題後,就加入採訪隊伍,開始打電話採訪。

因為需要尋找大量當地採訪對象還原地震來臨的情況,我先把抖音的位置定在積石山縣,通過抖音同城刷到了很多當地人發出的視頻,能夠看到哪個地方的災情是更嚴重的。當時就是通過抖音找到了積石山中學的視頻,我點進去找到一個電話,打過去是積石山中學的一個食堂承包商。地震發生的當晚她住在學校,知道當天學生是怎麼疏散的,整個過程是什麼樣的,她還告訴我食堂有很多損壞的地方。

第二個採訪對象的電話是在美團上獲得的。因為我上一個電話打的是積石山中學,獲得了這個地方相對來說受災比較嚴重的信息,就接着定位到積石山中學附近的商戶,打電話時正好碰到一位家在震中但人在西藏出差的採訪對象。他家在大河家鎮四堡子村,我當時通過他得知了大河家鎮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也把這個消息傳達給了群里的其他同事,可以集中找這個地方的人。

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地震過後,消防隊正在救援(圖:@中國地震台網速報)

我們也打了幾個在縣城的電話,發現縣城的傷亡情況不是很嚴重,只在逃生後如何安置自己、度過這個寒冷的夜晚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村子裡面的死亡人數是很多的,所以當時我們鎖定了大河家鎮和鎮子下面幾個傷亡比較嚴重的村子。我們在天眼查上搜索了這幾個村名,搜出來的全都是這幾個村子裡面的商戶或者是養殖戶。你跟一個採訪對象建立聯繫之後,可以通過他們得到新的採訪對象。我們通過天眼查採訪到了陳家村的養殖戶,通過他們採訪到了其他人。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要儘可能去還原當時的場景,需要把每一個問題切得比較細。比如,他當時是先接到了他妻子的電話,那就要問:你在幾點接到妻子的電話,你當時在做什麼,電話裡面她說了什麼。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技巧,要用五感進行採訪——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觸感是什麼。有的時候也依賴採訪對象,我不得不承認,找到好的採訪對象,他的描述比較好的話,那很幸運。

在後方進行採訪,時空的阻隔確實存在。採訪中通過社交媒體發私信來找採訪對象的方式,回復率一般比較低,回復的內容也比較少,地震剛發生時大家都處於一個很慌亂的狀態,可能根本不會看手機私信。打給醫院基本上也是不會回的,一方面醫生比較忙,另一方面他們一般不會透露很多信息。

我們在抖音、美團、天眼查、百度地圖等平台上搜尋採訪對象時,先鎖定重點位置,再去查附近的電話,整理出來。打電話的時候主要選擇一些小商戶或者個人,這類人群的回應還是比較多的。

尋找稿件背後的脈絡

這篇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布的,這一點可以在小標題的設計上體現出來。第一個小標題圍繞“地震來臨那一刻”將不同素材側寫拼接到一起。第二個小標題是“零下12度的取暖和逃生”。地震發生後,取暖和逃生是人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所有人都要從室內撤到室外,逃生過程中有的人受傷,有的人比較幸運;天氣又非常寒冷,在農村有的人生火取暖,有的家庭在車裡取暖。還有一個細節,大家都在加油站排隊,因為車一直打着火,很容易沒油。這其實是一個相對來說有情節點的地方。接着繼續按時間發展順序,救援隊來了。最後一個小標題是我總結性的一句話,以體現災情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影響——房子是他們最後的避難所。

通過這幾年中的災難報道,我們能明顯發現,在災難的發生地,人們的生活是節節敗退的,他們正在不斷地被衝擊。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是最能體現時代性特質的地方。對於農村地區的人來說,房子是他們最大的財產,是最後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以一個採訪對象的故事為例,疫情讓他和父親一輩子打拚的積蓄就這樣消失了,“房子是他們最後的避難所”,但是地震發生之後,這個避難所也倒塌了。

後方採訪截圖

反映問題的報道或者是常規的硬報道,其實不太會涉及記者的觀點,但在特稿的操作中就可能會涉及到如何處理記者自我觀點的表達。而這種觀點的表達,其實是基於記者本人對事情的理解。比如我對“他們生活節節敗退”的理解,其實不只是從這一個採訪裡面感受到的,而是從這幾年所有的採訪中共同感受到的,這次的採訪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所以,每個觀點的形成都建立在認知之上,而認知是通過你的採訪來建立的。這些觀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通過採訪或者長期的觀察形成的。它必須得是準確的,不能以表達自我情緒、更有衝擊性為目的。這種準確且恰到好處的觀點表達其實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如果能寫得好的話,是能夠引領讀者的,能夠讓讀者知道我想表達的是什麼。一般觀點表達都會放在最後一段,算是一個結束語。當需要上升價值,或需要使內容具備獨特性,最後一個小標題就起到這樣的作用。

在後方時間有限,採到的人也有限,這個稿子的採訪過程中獲得的素材其實沒有那麼多,所以相對比較好進行選擇和處理。按照寫作的邏輯與框架,一點點篩選,取捨重複性的素材。比如我與同事採訪到同類的素材,涉及到的影響也都比較相似。對於重複的素材,要對比哪些細節更多,保留下細節的內容,除去概述性的內容。原本為了展現死亡的情況,稿子里其實有寫採訪對象說的死亡人數等內容。但是對於死亡數字,媒體要謹慎,所以都以村民直接引語的形式來展現。

我之前一直接受特稿的職業訓練,特稿追求的是寫故事。但我個人認為,在災難報道里,即使讀者們可能更願意看故事,對媒體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要去反映問題。就災難報道領域目前的情況,反映問題的報道還是很稀缺的,這樣的報道操作起來會比較困難,做這樣的稿子的記者和媒體可能會越來越少。當然對於反映人的處境等內容,故事是最能打動人的,不同媒體也有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我如果能選擇,更想去做的肯定還是與問題相關的報道。

這幾年,媒體面臨的情況會更複雜。對於是否讓記者去現場,媒體會有成本和流量的考慮,也有稿件操作難度的考量。但對於記者而言,對於什麼樣的報道是重要的、應該做的、值得做的,要有獨立的判斷。

我目前也沒有太多做災難報道的經驗,只經歷過暴雨、煤礦事故、工廠爆炸等等事件。剛開始去前方的時候確實會比較迷茫,因為很多有經驗的記者,可能可以立刻聯繫到救援隊,去得也會比較早。記者們在以前操作災難報道的時候,會積累下一些人脈與線索。比如和救援隊建立聯繫,就可以直接跟着救援隊採訪整個救災過程,也能找到鮮活的故事。對於一些民間救援隊來說,他們也需要媒體的公開發布渠道來進行曝光和宣傳,所以他們也會主動去維護與媒體的關係。

有一次我們到現場比較晚了,能挖掘到的東西就比較少,就要盡全力把能聯繫到的資源和能夠抓緊的一切東西全都採訪到。在記者無法找到好故事,無法找到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問題,甚至也採訪不到一些能反映問題的事實時,採訪是唯一能幫助記者的東西。能去的每一個地方,能找到的每一個線索,你都要去嘗試一下。即使有的採訪是無效的,但一點點信息也能增進你對整個事件的理解。不要吝嗇於每一個採訪,不要想着能討巧偷懶,也不能奢求立即找到一個有故事點的採訪對象,而是要在大量的採訪當中,去獲得好的內容。

問與答

Q:在突發性災難報道的整個周期里,編輯起到哪些作用?

A:編輯是把關的角色。作為記者,如果沒有限制,我可能會想把每一篇稿件都操作得無限深入。但記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媒體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要在哪些報道上花費多少精力、使用多大人力,需要主編去把關。不同編輯部是不太一樣的。

具體編稿子時,編輯提綱挈領的能力也會比記者要強一些,因為編輯完全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去處理素材,而記者可能已經深陷在素材裡面了。編輯更擅長尋找每個段落中的亮點、可圍繞的中心、可細化的內容與設置小標題等等。

從這篇稿子來說,首先編輯判斷我們每個人素材的情況,然後決定誰來主筆。稿子上交之後,編輯對稿件從頭到尾重新處理結構,以及編輯還要進行後續的審核。本來我們的第一個小標題叫“末日來了”,來自採訪對象說的一句話。當時編輯認為這個直接引語過於情緒化,後來就替換掉了。

Q:打電話採訪時,怎樣才能獲取對方的信任,打消對方的抵觸?

A:在一般日常報道里,我的經驗是要先加上對方的微信,發給對方相關的信息或是採訪邀約,包括報道目的、報道內容等。但在重大的突發事件面前,採訪對象沒有精力去看約採信息,記者應該簡潔明了地告訴對方相關情況。一般就是打電話說明“我知道你們當地地震了,想了解一下你們當地的情況”或“我是哪裡的媒體,想了解一下災區的情況”,然後說“看看你們有什麼問題,或有哪些需要幫助的地方”等。

在還原故事與細節上。後方電話採訪是不太方便的,因為你跟採訪對象並不共處同一個時空,你感受不到對方的狀態是怎樣的,很難問出合適的問題,也很難取得對方的信任,對方可能處境很艱難,記者提問也會有一定的壓力。最好還是去現場採訪。只能電話採訪的話,記者就要做好被一直拒絕的準備,也不能對採訪對象有太多要求。

合適的契機下也可以跟採訪對象建立持久的聯繫,鄭州暴雨的時候我採訪了一個流浪貓狗救助站的站長,他的救助小院被暴雨衝垮了,後續需要資金重建小院,也需要大量貓糧狗糧捐助,我後來給他的小院寄去很多狗糧。

Q:在采寫過程中,關於事實核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A:首先是最好有圖片或視頻來印證對方的說法,比如地震結束後,受災的人們可能都會回家裡看一看,拍一些圖片和視頻。這些圖片和視頻也會帶來大量的信息,也利於記者去描寫場景。

其次是和數字相關的消息,要進行反覆印證。比如,採訪對象說他是聽說的,你要去詢問他的消息來源是什麼。如果有一個更穩定的消息來源,比如是從村幹部、村支書那裡聽來的,記者要去進一步追問這個消息源是誰,對方的聯繫方式是什麼,再進一步去詢問下一個採訪對象。如果是從某個群聊里聽來的,你要讓對方給出群聊截圖。要一步一步追問和驗證相關信息的消息來源,找到那個消息源,並找到能證明那個消息源的內容。在稿子完成之後,還要再次與對方確認一些時間點、地點等細節。


本文首發於“深度訓練營”(微信ID:shenduxunlianying),作者張天熠、張雨鑫、姚欣言,編輯吳浩旖,全球深度報道網獲授權轉載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深度報道技巧

商業調查報道要如何操作?

記者柳書琪以《中公教育巨額利潤消失之謎》為例,分享了如何在財報中發現商業調查選題、如何做採訪前案頭工作、如何突破採訪、在大量採訪素材中如何進行取捨、如何安排文章架構等問題。

深度報道技巧

加州山火可視化 美國媒體的八種角度與方法

不少市面上關於山火的新聞,看起來都像熒幕上的災難場面,非常不真實。即便如此,人們還是不會對野火產生的原因和後果予以足夠重視。為此,Storybench盤點了今年美國媒體報道加州山火的八種方式,分析他們如何向讀者解釋這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