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JC 侧记 GIJC23 全球深度报道大会
#GIJC23 侧记:告别疫情,见面聊天,与世界再次连结
和不同地区的记者交流中,我还是不断感慨世界的广阔,我从他们那收获了许多建议。那是一种互相取暖,也是为自己打气。想起那些记者对我说过的“You look so young”,我也有了更多冲劲和底气。是的,我还年轻,我还可以做很久。也许,也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吧。
和不同地区的记者交流中,我还是不断感慨世界的广阔,我从他们那收获了许多建议。那是一种互相取暖,也是为自己打气。想起那些记者对我说过的“You look so young”,我也有了更多冲劲和底气。是的,我还年轻,我还可以做很久。也许,也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吧。
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我看见一种严肃的、基于专业调查的性侵/性骚扰报道的力量是可以很大的,而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同行、尤其是女性同行,正在为此努力。
之前在中国做国际新闻,我总有种感觉——在媒体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暂空降到现场的观察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一次,当我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大课题来到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现场时,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反差,打动我的不是报告中的大词或眼花缭乱的数据,而是背后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新闻是一种不断追逐事实的过程,而记者是主动并且享受于这个信息追逐过程的人。这当然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训练。但记者本就不是喜欢容易问题的人。在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我们身上有一种跨越了国别和语言的共通性,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追逐最根本的事实。毕竟,这是一群就算坐一趟观光船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在今天,以一人之力恐怕难以跨过那些无形的壁垒,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训练成更熟练的搭桥者,透过跨境合作来共同发掘和报道有意义的选题。身在会场的哪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们三五成群地交流心得,全球深度报道大会无疑为跨境合作提供了开花结果的土壤。
在为期四天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正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背后有人在持续地追踪和记录。且不论在大会上能学到多少调查报道经验或新闻呈现技术,单是交流本身,就足够有意义。因为这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开始,是相互理解与协同合作的起点。
找数据在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公开的数据可能要么缺失、要么格式混乱。记者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我学习到了不少数据众包的经验和技巧。
在一个虚假信息泛滥、严肃新闻被边缘化、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要如何处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的分享与交流,给我提供了许多启发。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现场,我见到了三十年前在我的家乡寻访偷渡故事的陈婉莹老师,和她有了许多交流,并相约一起重访福建长乐。这种跨越时空的风云激荡,让我更确定了自己对家乡的叙事和书写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