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主題

數據新聞精選:美國國會騷亂時,Parler 用戶們都看到了什麼?

2021年的第一個月,由於人口密集的北半球處於冬季,不少國家迎來新一波確診數高峰,全球新冠累計確診人數也突破一億;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相繼開始第一批次的疫苗接種;而在美國,總統權力交接的過程並不順利,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闖入國會,所引發的騷亂引發全球關注。在反覆不定的疫情下,我們究竟有否從前例中吸取經驗與教訓?而隨着拜登於1月20日進行就職宣誓演講,人們又將如何評價特朗普過去的四年任期?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月值得一看的數據新聞。

美國國會騷亂時,Parler 用戶們都看到了什麼?

出品方:ProPublica

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發生騷亂期間,保守派社交媒體 Parler 的用戶在平台上發布了自己衝進大廈的視頻。一名程序員在該社交媒體服務被其網站主機關閉前,將數千段公開上傳的視頻存檔。新聞網站 ProPublica 選取了其中的500多段,並據此製作了一個互動時間軸,試圖釐清騷亂的始末。®®

勿知我姓名:流調信息公開的邊界

出品方:RUC 新聞坊

新年伊始,疫情在中國局部地區出現了反彈。經過與新冠病毒超過一年的鬥爭,「信息公開是最好的疫苗」這一觀點已廣為人們接受,因此新一輪防疫中及時更新的流調信息成為重要參照,減緩了病毒的擴散。但不可忽視的是,信息收集經幾套系統、多個部門的轉手,讓感染病例的信息時刻面臨著「被裸泳」的風險。RUC 新聞坊的這篇報道,着眼那些個人信息最易泄露的環節,試圖喚醒人們對流調信息採集與公開過程中頻發的隱私泄露事件的警惕。

這一輪疫情,全民複習「無癥狀」

出品方:澎湃美數課

無癥狀感染者成了這一輪疫情的焦點。在中國每日新增的確診病例里,無癥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所佔比例幾乎都在10%以上。但這一群體和確診病例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也給疫情的對應工作帶來了一連串的考驗。澎湃美數課基於數據資料,就無癥狀感染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

「新冠之家」: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出品方:新蘇黎世報

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新蘇黎世報》通過虛擬一個了名為「科羅納(Corona)之家」的100人規模的住宅小區,並在這個空想社區中展示了疫情帶來的衝擊將會呈現出何種具體的模樣。藉由這個模型,人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疫情給我們每個人生活帶來的衝擊。

從2015到2021,特朗普在推特上都罵過哪些人?

出品方:紐約時報

在任期間,特朗普常因在推特上發表的言論而引起爭議。在1月8日推特暫停其賬號使用之前,他經常在推特上發布對對手和批評者的言語攻擊。《紐約時報》爬取數據,製作了一份表單,記錄了特朗普從2015年宣布參選到被永久禁言那天他所有罵過的對象和發表過的言論。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我們需要的「抗疫英雄」

出品方:金融時報

對於大多數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以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徹底改變護理行業而聞名。其實,南丁格爾同時也是位才華橫溢的統計學家,她深諳數據的力量。《金融時報》這篇報道講述了南丁格爾作為第一位入選英國皇家統計學會的女性是如何在19世紀製作了一系列優秀圖表與可視化數據的。

數據記者眼中的2020優秀數據可視化作品榜單

出品方:Maarten Lambrechts

2020年發生了許多改變世界格局的大事件,數據新聞記者自然不會錯過這些新聞,因此也成為了「數據可視化大年」。擔心自己錯過了某些精彩的可視化報道?數據記者 Maarten Lambrechts 手選彙編了2020年最佳數據可視化榜單,涵蓋了來自《紐約時報》、FiveThirtyEight、《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新聞機構的優秀作品。

數據記者書架上應有的18本入門書

出品方:Sandra Durcevic
瑞典統計學家 Hans Rosling 曾將數據與音樂類比,形容現時大多數據處理往往只將「音符」呈現出來,而並未將其演繹成「音樂」。想學習將離散的音符幻化為樂章的數據可視化技術?信息專家 Sandra Durcevic 挑選了18本相關書籍供數據記者參考。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10個錯誤

在今年的 NICAR 會議上,GIJN 與幾位數據新聞專家交談,詢問他們在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10個錯誤,包括忽視空白行、混淆百分比和百分點、在圖表中使用錯誤的刻度尺等等。

數據新聞

新冠三年,記者們圍繞它展開了哪些調查?

自第一例已知的新冠病例被發現的三年時間裡,世界各地的調查記者已經對這個現代史上最困難的公共衛生選題進行了諸多調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回顧了其中最具創新性和影響力的調查報道。

數據新聞

深度報道精選:生為女性是原罪嗎?

“唐山打人案”轟動中國網絡輿論。要求女性主動規避風險,肩負自我保護的特殊負擔,真的能為她們帶來安全?還是會將她們的生活和行動置於處處恐懼之中?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六月幾篇值得一讀的深度報道。

數據新聞

過去一年,有哪些不可錯過的數據新聞?

在過去一年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據記者們用數字、圖表,甚至音符來呈現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新聞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精選了過去一年中最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