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Sigma 數據新聞獎
全球深度報道網成為 Sigma 數據新聞獎新主辦單位
2025年度“Sigma 數據新聞獎”現正接受報名,2月28日截止,所有在2024年發表的作品都可以參賽,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很榮幸從今年起成為該獎項的新主辦單位。
2025年度“Sigma 數據新聞獎”現正接受報名,2月28日截止,所有在2024年發表的作品都可以參賽,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很榮幸從今年起成為該獎項的新主辦單位。
萊昂納多·尼科萊蒂是彭博社數據記者,他對社交媒體上的極端主義、生成式 AI 中的種族和性別刻板印象等都有深入報道,他是用什麼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的?
如今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報道?在影響力如此受限的當下,我們究竟如何定義和看待“impact”?在報道殺戮女性的分享中,獨立記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記錄,若沒有留下,真的會丟,若還有一些力氣,就一起守住每一個留下記錄的可能吧。
網絡上充斥關於巴以衝突的誇張、虛假和未經驗證消息,媒體的客觀報道變得更加重要。《三聯生活周刊》整理了身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雙方平民的講述,試圖呈現他們在戰火、恐懼、傷亡之中的處境。《澎湃新聞》則利用數據、信息地圖等,重構本輪衝突爆發的頭12天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0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數據新聞都有哪些常見的報道角度?Paul Bradshaw 分析了100篇數據新聞,找出了四個常見的報道角度,包括揭示規模、變化、排名和差異。
在今年的 NICAR 會議上,GIJN 與幾位數據新聞專家交談,詢問他們在數據新聞中最常見的10個錯誤,包括忽視空白行、混淆百分比和百分點、在圖表中使用錯誤的刻度尺等等。
隨着全球氣候暖化,全人類正在經歷着史無前例的酷熱天氣,而環境報道在此時的需求比以往都更加大。在最近一次研討會中,一個由記者、設計師和組成的小組,分享了他們用數據可視化和建立網絡賦能環境報道的案例。
對於數據記者來說,快速提取及整理數據尤為重要。但我們找到的原始文件往往並非格式化儲存的,它們可能散布在網頁各處或是以圖像、掃描件形式存在。但藉助這篇文章中所推薦的幾個工具和方法,不需要任何編程技巧,你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不可讀的數據進行提取和整理。
作為世界上最有趣的數據新聞團隊之一,《南華早報》的數據新聞作品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在這篇訪談中,《南華早報》創意總監、設計師分享了他們在設計理念、團隊協調和跨部門合作等方面的經驗。
在進行深度報道時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採訪對象不願接受採訪,找不到合適的數據進行分析,不知道如何拿捏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華盛頓郵報》報道團隊以真實報道案例,分享了他們攻克這些難題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