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在线调查专家 Paul Myers 平时都用哪些工具?
对于数据隐私的高涨呼声对深度调查报道有怎样的影响?如果只能向一个网络知识很有限的记者推荐四个搜索工具,Paul Myers 会选择哪四个?为了更好地实现线上搜查,记者们应该养成怎样的习惯?
对于数据隐私的高涨呼声对深度调查报道有怎样的影响?如果只能向一个网络知识很有限的记者推荐四个搜索工具,Paul Myers 会选择哪四个?为了更好地实现线上搜查,记者们应该养成怎样的习惯?
第八届全球亮光奖揭晓,菲律宾媒体 Rappler 的调查报道《马尼拉的谋杀》和多家媒体合作的调查报道项目《#guptaleaks》,获得了大型媒体类别的首奖;秘鲁媒体 IDL-Reporteros 的“洗车”和“白领”系列报道,则获得了小型媒体的首奖。
大多数的记者每天都会使用谷歌进行检索,但是搜索引擎能够覆盖的范围只有 4%,而无法被搜索引擎搜到的部分基本都可以划归为「深网」(Deep Web)的范畴。如何检索「深网」的内容?德国记者与新闻培训专家 Albrecht Ude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医疗健康记者分享了他们在该领域的报道经验,他们强调记者在进行医疗健康报道时要小心求证、关于更大的途径,也分享了帮助调查记者深入研究健康和医学的贴士。
过去几年,新闻业在全球范围内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大量媒体裁员、假新闻泛滥让人们不再相信真相、流量主导的发展模式让内容普遍低质素等等。在未来四天的时间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新闻人将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交流从业经验与心得,共同探讨如何面对新闻业的艰难时刻。
和听众建立联系是在播客中讲好故事的关键,但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知名播客制作人 Siobhán McHugh 分享了她的经验:你要感觉的是声音,而不仅仅是语言;在录制之前,需要进行深度的访谈;用你的耳朵来思考,发现未曾注意过的声音;最重要的,还是在节目中做你自己。
如何为数据新闻找选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净在过去两年中指导学生创作了超过五十篇数据新闻作品,主题涉及时政、教育、人口、经济、民生、文化、新闻出版、环保、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听听她的分享吧!
在特稿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论或小技巧?全球深度报道网特别邀请资深新闻人陈婉莹,以她在《纽约每日新闻》工作的经历,分享她的特稿写作经验。
秘鲁调查记者法比奥拉·托雷斯长期专注于健康报道,并创办了一个调查拉丁美洲健康问题的跨国协作项目,在该项目的首个报道中,托雷斯就与来自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的记者合作,揭示了食品和制药公司是如何影响拉美各国政府政策。看看她最爱使用的调查工具都有哪些?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如何判断媒体上的信息,尤其是外媒的信息是否可信?借助 Nobias,你可以快速了解到一间媒体、甚至某篇文章的倾向性、可信度,以及文章的阅读时长;此外,它还可以生成一份「阅读报告」,让你了解你平常经常读的信息是来自哪种倾向的媒体。
作为新闻记者,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类型的故事,在众多故事中,有没有值得总结的叙述模式呢?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 Christopher Booker 为我们总结了新闻报道经常采用的七种叙述模式。
最近两三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中文社交媒体的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达78.2%,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低幼、银发群体和偏远地区网民成为了互联网用户。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专注于媒体创新的荷兰机构 Hackstory 最近梳理了 2019 年至今全球范围内最值得关注的互动新闻作品。它们有的是图文配合和信息图表的作品,有的是互动游戏,有的更运用了大量影音元素,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带给了读者特别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共情。
每次采访之后,整理录音都是让记者最头疼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可能要花费三、四个小时来整理。这时,转录工具就变得必不可少了。目前市面上免费或收费的中文转录工具众多,但转录质素就参差不齐,我应该如何选择?
相比粉丝的数量,粉丝和运营的质量要重要得多。许多案例证明,只要有1000个真粉丝,配以适当的运营,媒体项目的用户增长就会产生网络效应,同时给你带来可观的收益。
纽约时报自2017年起制作了一系列视频调查报道,《杀死卡舒吉》是其中的佳作,这个8分多钟的短片使用的素材全部都来自公开信息,但经过编辑加工之后,它完成呈现了卡舒吉遇害的全过程。纽约时报是如何用公开信息完成调查短片的呢?
2019年全球亮光奖入围名单公布,来自11个国家的12个作品入围,包括揭露菲律宾反毒战争中黑幕的《马尼拉的谋杀》,调查俄罗斯商业寡头、普京好友叶夫根尼·普里戈津《「普京大厨」的玩具》,曝光委内瑞拉安全部队进行法外处决的《委内瑞拉的恐怖面具》等。
新闻信产品 theSkimm 的成功,激励了不少创作者。但作为一个毫无代码知识的写作者,如何才能制作一份自己的新闻信,并且从中获利?也许 Revue 正是你要找的产品。它强大的信息采集功能和易用的互动编辑器,让制作新闻信和打字一样简单。
在社交网站上,骗子们可以随便编造个人信息,再加上以人工智能生成的头像,几乎可以打造出一份以假乱真的个人履历。旧的验证方法早已跟不上时代,那么在虚假身份泛滥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鉴别骗子?
《Bury me, my Love》用游戏的形式,让玩家在手机上体验了一个叙利亚难民的逃亡之路。和文字、图像报道相比,它有哪些创新之处?又带给了玩家怎样的启发?
如今一提到人肉搜索,人们想到的就是网络暴力、侵犯隐私之类,但人肉搜索真的有这么糟吗?前不久的“女孩半夜遭男子殴打”事件,却是依赖人肉搜索才多地推动警方排查和媒体报道。在后真相时代,我们更需要对人肉搜索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新的审视。
“剧情简介”、“背景音乐”、“剧集”、“氛围”……在 Les Jours 的办公室里,天天都能听到这些词。但别搞错了,他们并不是在拍片,而是在做新闻报道。这个法国新媒体正在用当下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呈现严肃的调查新闻。
即使你对技术一窍不通,也能够通过 Anchor 制作出一档专业的播客节目,并且分发到各个主流音频平台。它提供的功能不仅包括录制、多人在线同时录制、剪辑、一键分发,还可以让你的节目和广告商配对,最重要的——它完全免费。
新闻记者并非对每个自己报道的议题都了解,在不熟悉的领域中,找到长期关注这一议题的读者,让他们参与到报道之中是个好的解决办法。如何能做到这一切?看看这些媒体都是怎么做的。
付费墙是中外报业集团应对收入下滑、摆脱经营危机的自救尝试。通过与国外相对成熟的付费墙实践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报业囿于经验不足及体制性约束,在付费墙实践上更显坎坷。未来国内媒体的付费墙实践,应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以专业化生产、服务化运营、市场化运作连接受众。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在新媒体时代的逆势上扬。
所谓“新闻实验室”,究竟是什么?这个实验室里,没有化学公式,没有《绝命毒师》里那种经典的放毒防护衣,也没有测量湿度或者气压的工具。但在这里,创新在这里成为可能,有时甚至能推动文化变革。它被视为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机制”;也有不少人认为,通过它可以找到能立足于未来的商业模式。
用互动地图讲故事的方法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涉及跨地域的报道中。但因为制作需要一定门槛,令不少记者编辑望而却步。StoryMap 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便你没有任何编程和设计的基础,也能用它制作出丰富好看的互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