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技巧
纳瓦尼的调查团队如何揭秘普京的行宫?
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尼所成立的“反贪腐基金会”(FBK)的调查团队在上个月发布了一份有关黑海之滨一处奢华物业的调查报告,同时也在 YouTube 上传了一部约2小时的调查纪录片,截止目前,该视频已吸引了超过 1.1 亿次观看。在这篇文章中,FBK 调查部门的负责人向 GIJN 介绍了他们的调查方法。
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尼所成立的“反贪腐基金会”(FBK)的调查团队在上个月发布了一份有关黑海之滨一处奢华物业的调查报告,同时也在 YouTube 上传了一部约2小时的调查纪录片,截止目前,该视频已吸引了超过 1.1 亿次观看。在这篇文章中,FBK 调查部门的负责人向 GIJN 介绍了他们的调查方法。
我们可能很熟悉搜索引擎的搜索术语,但还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开源调查专家范埃斯分享道,记者们常精于概念思维,但将一次搜索分解到最基本要素时,「可视化思维」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要求记者像搜索引擎一样思考关键词,而不是一个人类。
2019年初,新人道主义新闻社的记者在前往刚果的埃博拉疫区途中听说了一些援助人员对当地女性实施性侵或“以性换薪”的丑闻。他们之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搜集证据,并与汤森路透基金会就此发起了联合调查。这篇文章中,参与项目的编辑讲述了这篇报道的幕后故事。
2021年的第一个月,由于人口密集的北半球处于冬季,不少国家迎来新一波确诊数高峰,全球新冠累计确诊人数也突破一亿;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相继开始第一批次的疫苗接种;而在美国,总统权力交接的过程并不顺利,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闯入国会,所引发的骚乱引发全球关注。在反复不定的疫情下,我们究竟有否从前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而随着拜登于1月20日进行就职宣誓演讲,人们又将如何评价特朗普过去的四年任期?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1月值得一看的数据新闻。
历届 TED 大会上,不乏跟调查报道相关且有趣的演讲。我们为你精选了以下七个演讲值得关注的演讲,讲者不仅包括新闻工作者,也有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主题也涵盖从揭露贪污腐败到调查秘密监狱,从应用隐密摄像镜头到追查失踪人口。
社交媒体信息是调查中常见的信息来源之一,但因为信息量巨大,社交媒体本身的搜索引擎功能又十分有限,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往往非常困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详细介绍如何使用第三方工具查找、分析社交媒体信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每天阅读大量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但这些信息不仅来源多样,所在的平台也非常分散。有没有一款应用,可以让我在一个地方阅读完所有的需要的资讯?Mailbrew 就是这样一款应用,它可以让你在一封自定义新闻信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多个消息源,并支持以天、周、月等周期定时投递。
新冠疫情让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也不得不在线上举行,透明电影节(F4T)就是其中一例。这是一个关注全球腐败问题的电影节,我们从此次影展片单中精选了五部值得一看的调查纪录片。内容涉及医疗腐败、官商勾结而导致环境灾难等议题。
在伊朗被关禁闭一段时间后,莎拉·舒尔德开始探索禁闭意味着什么,并围绕这个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疫情期间,她将自己关于禁闭的剧作《盒子》搬上了 Zoom,将这个戏剧带给正在经历孤独的全球观众,在线上空间营造出「集体见证」。
全世界翘首以待的新冠疫苗终于在多国完成了临床三期试验,并陆续获得批准上市。当各国接连进入首轮疫苗接种的同时,关于疫苗的各种讨论仍旧激烈地进行着;而于瞬间席卷中文互联网的「丁真现象」也引发了数据记者的关注。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过去一个月里值得一读的数据新闻。
新冠病毒大流行制造了人类史上前所未见的公共卫生危机,今年一年,新冠疫情对公众健康、社会福利及全球经济的冲击持续占据头版。为此,GIJN 编写了一份关于如何进行医疗保健调查报道的指南。这篇文章总结了十个来自指南的小贴士。
2020年,「工具箱」栏目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2位调查/数据记者,询问他们最常用的工具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他们最为推荐的工具放到了一块,看看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最喜欢的工具有哪些吧!
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了严重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约3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非核爆炸。全球深度报道网采访了三间媒体,他们的通过跨境协作、开源调查等方式,深挖爆炸原因,以及为什么如此大量的危险品能在港口停留这么长时间。
全球深度报道网成员、秘鲁调查媒体 Convoca 一直在调查重金属污染问题。那些血液含铅量超标的受害者到底经历怎样的厄运?他们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又有怎样的遭遇?在最新发表的系列报道中,Convoca 选择以互动漫画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这期「工具箱」栏目中,我们采访了俄罗斯非营利调查新闻网站 IStories 的总编辑罗曼·阿宁。2009年,他就加入了「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告项目」,多年来参与了多宗腐败案件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需要高度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对海量数据进行批处理,哪些工具帮助他实现了这些目标?
来自中国、法国和印度的三位在调查性暴力案件方面颇具经验记者,分享了她们的调查技巧:与受害者(幸存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同时,又要保持客观性,对信息进行多方求证;不要忽略男性目击者的意见;谨慎选择采访和报道时的措辞;直到最后一刻,受访者的同意都至关重要……以及「性侵与性无关,它只与权力有关」。
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在这次选举中,各家媒体是如何用可视化即时呈现选情的?身处美国之外的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样的角度观察这次选举?北半球进入冬季,许多国家的疫情又开始出现反复,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真的有效吗?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全球深度报道网精选了11月值得一看的数据新闻。
对于数据记者来说,在报道中公开重要信息和保护信息背后的个人隐私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当今这个无处不在收集数据的时代,这种挑战尤其突出。记者如何在不影响报道的前提下保护隐私数据?数据科学家 Vojtech Sedlak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几点可操作的建议。
写作和文字编辑工具,是新闻人最常使用的工具。现在市面上的文字编辑工具也层出不穷,从最经典的 Word、WPS,到新派的 Bear、Ulysses,再到网页端的 Evernote、石墨笔记等等,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字编辑工具,我们要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今年夏天,瑞典检察官宣布,由于已有“合理的证据”可确定凶手身份,对瑞典总理帕尔梅被杀案长达30年的调查将被终止。而凶案的身份,是早两年前由自由调查记者托马斯·彼得森确认了,在12年时间里,彼得森是如何调查出杀害了帕尔梅的凶手的?
美国总统大选终于尘埃落定。选举之前,《纽约时报》刊登了重磅的数据调查新闻,揭示这四年来特朗普的公职为他的私人业务带来了多大利益;随着人口密集的北半球进入秋冬季,各国对新冠疫情冬季爆发的警惕也开始逐渐提高……数据记者们如何用不同方法将这些热门议题可视化、供公众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Paul McNally 制作了南非第一个关于冤案的调查播客《不在场证明》,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了在写作、制作和编辑播客《不在场证明》(Alibi)时的一些经验,以及一些关于如何避免犯同样错误的建议。
地理空间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遏制疾病爆发、帮助政府和医疗专家应对疫情,也有助于预防大规模流行病的爆发。地理空间技术是如何在非典、疟疾、到 H1N1、寨卡等流行病爆发中发挥作用的?
最近,为表彰优秀的调查纪录片而设立的 DIG 奖公布了今年的获奖名单,获奖作品包括了由400多段公民记者拍摄的直播视频剪辑而成的《直播苏丹大屠杀》,调查性侵案件的播客节目《已验证》等。除了获奖作品外,本届入围作品中还有哪些不可错过的佳作?
日本报纸的发行量位居全球之最,但因为「太讲礼貌」的文化,而不太喜欢曝光丑闻,让政客下台的报道,大多出自八卦小报而不是主流媒体。资深调查记者泽康臣正在透过申请信息公开、发起新闻从业人员论坛和新闻教育,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路透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英国、德国、南非及巴西的一百间新闻机构合共88位高级编辑当中只有18%是非白人,调查新闻业难以留住有多元背景的记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新闻编辑室应该如何回应多元性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采访了五个国家的资深新闻人,与他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都有四分之一的人支持对另一党有害的政策,即便这些政策也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当这种极化情绪愈演愈烈时,记者应该如何报道美国大选?通过采访记者以及研究受众参与的编辑,全球深度报道网找出十几种记者可以使用的技术,来增加不同观点受众「接触」事实的机会。
从南非到突尼斯,从法国到澳大利亚,播客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列出了2020年迄今为止全球最好的调查播客,内容涵盖了南非和马耳他的真实犯罪故事,对法国顶级情报人员的调查和中东人口贩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