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主題

支持調查報道的五種方式 明白自己的價值最重要 | GIJC17

調查報道耗時動輒幾個月,對新聞媒體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消耗。在媒體普遍遇上“寒冬”之時,要如何用真金白銀、可持續地支持調查報道呢?此次南非深度報道大會的“調查報道的可持續性”研討會,邀請眾多成功存活下來的媒體,介紹他們的經驗。

第一招:非盈利機構與基金會

創立非盈利機構,全力調查確定的一個議題,或集中於一個地區,是近年來備受歡迎的媒體模式。研討會請來11位講者,其中約二分之一來自非盈利機構,包括地方媒體如來自突尼斯的 Inkyfada、韓國的Newstapa,以及強調跨領域合作的調查記者聯盟無國界記者印度調查新聞中心等等。

通常來說,這樣的機構規模比較小。初始團隊成員往往只有幾人到十幾人,記者占多數,也會有一至兩名程序員師。

非盈利機構的另一特點是,啟動資金和後續很長一段時間的投資通常來自基金會。Nishant Lalwani是奧米迪亞網絡(Omidyar Network)慈善基金會政府與公民參與倡議部的主管,他在研討會上強調,從基金會的角度看,獨立媒體是構建開放、公平和多元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基金會願意支持

* 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調查新聞

* 獨立媒體機構的生存

* 一個更純粹的媒體環境

研討會上也提到這種模式面臨的挑戰,譬如應如何處理媒體和捐贈者之間的關係?如何讓調查記者采編獨立,不受基金會的影響?基金會又如何衡量調查新聞的影響力?

第二招:多元化利潤來源

突尼斯的網絡雜誌 Inkyfada成立於2014年,專註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由一幫記者、程序員和設計師,在突尼斯 NGO Al Khatt的幫助下創立。它堅持至今,靠的是多元化公司收入來源。

Inkyfada 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付費服務,主編 Monia Ben Hamadi 介紹其服務主要包括:

* 技術服務:依靠團隊里的工程師,為商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 付費培訓

* 與學校合作,開設課程

* 將調查影片、音頻賣給電視台

目前,雜誌資金 70% 來自商業服務,30% 來自基金會,已存活三年。

第三招:垂直化的內容衍生出專業服務

Syed Nazakat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印度調查記者,他創立了 DataLEADS,一家圍繞數據開展業務的媒體,同時也是數據服務公司。

一方面,DataLEADS會孵化出由數據驅動但議題更加專精的子項目,比如印度健康分析(Health Analytics India),就是專門報道印度醫療問題的媒體,營收方式是訂閱,價格為每年1,000印度盧比。印度健康分析的助理編輯 Nabeela Khan Inayati在其官方網站說道,“我們收集數據,調查數據背後的問題,並將其轉化為對人們重要的基於事實和數字的故事。我們的目標是使印度健康分析成為印度醫療數據和信息的單點來源。”

另一方面,Syed組織大量泛亞數據訓練營,通過為媒體、學校、政府、商業機構量身定製數據培訓營生。

韓國資深調查記者Kim Yongjin則認為,專註於揭露社會上非法、不正當行為的調查報道本身,也是一種垂直化。當他分享 Newstapa成功的經驗時,強調持之以恆地製作出優秀、獨家的調查報道是關鍵,“你要做別人做不到的新聞”

第四招:與讀者共生?

英國小鎮布里斯托爾的新媒體布里斯托爾有線(The Bristol Cable),創始之初發布大眾參與計劃,描繪出媒體與讀者共生的圖景。

年僅26歲的創始人之一Alon Aviram在研討會上展示了他們的計劃,“一個月只用1英鎊,成為本地媒體的主人。”付費會員可以持有公司股份;參與每月一次的全體會員會議,審議、投票決策媒體關鍵事務;免費參與媒體舉行的工作坊、電影放映會等活動。

“六家公司控制着將近80%的本地媒體,你知道嗎?”Aviram 希望以這種方式,完全擺脫大財團對媒體的影響,由本地居民持有媒體,完全獨立。

布里斯托爾有線目前擁有至少1,800名會員。官方網站披露的財務報表顯示,目前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餘。

第五招:以“合作”降低成本

最後一招來自深度報道大會上的其他研討會。全球深度報道網總幹事 David Kaplan 指出,此次會議與往期相比,最大的變化是關於跨地域合作調查報道的研討會大幅增加。已組織了16年大會的 Kaplan 深覺“跨地域合作”將成為調查報道的未來,“壞人們早就聯合在一起了,記者才剛剛開始追趕全球化的步伐。”

從調查報道的可持續性考慮,跨地域合作是不錯的選擇。覆蓋全球的數據庫,節省記者大量調研追查的時間。來自俄羅斯的調查記者Roman Anin從俄羅斯金融犯罪調查報道的經驗中觀察到,凡是金融犯罪,都是跨國的。要想追蹤俄羅斯政商洗錢的勾當,Anin需要在國外找突破,耗時耗力,但他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等組織合作,查詢他們獨家的全球數據庫,可以較方便地完成報道。

遍布各國的記者網絡,將解決媒體的人力難題。相較於派記者前往國外,與當地媒體或國際性調查組織合作,互相分享在地資源,會省去不少報道預算。

招數雖多,但到了實際應用時,了解自己最重要。媒體發展投資基金會(Media Development Investment Fund)的副總裁 Mohanmed Nanabhay 指出,基金會見證了不少媒體的成長之路,總結下來商業成功的秘訣不是模仿別人的成功做法,而是明白自己媒體的價值是什麼,然後在價值的引導下,做出一個好產品

 

編輯/Ivan Zhai

 

相關閱讀:

讓調查新聞更專業:解析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亞洲影響力

報道亞洲 | 解讀亞洲獨立網媒的商業模式

全球深度報道現狀透析:數據驅動與跨國協作的時代已經到來

 


本文作者徐小童,香港傳媒人,專註媒體觀察和增長策略。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GIJC 側記 GIJC23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GIJC 側記:殘缺的數據,模糊的面孔,天秤傾斜的判決——從女性殺戮報道說起

如今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報道?在影響力如此受限的當下,我們究竟如何定義和看待“impact”?在報道殺戮女性的分享中,獨立記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記錄,若沒有留下,真的會丟,若還有一些力氣,就一起守住每一個留下記錄的可能吧。

GIJC23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廢料、欺詐和濫權:如何調查環境犯罪?

環境犯罪為犯罪份子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年收入,同時對社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其中一些損害更加是不可逆轉的。在瑞典哥特堡舉行的第13屆全球深報報道大會 #GIJC23 的一場研討會上,普利策中心非洲議題編輯 Madeleine Ngeunga、The Public Source 創始編輯 Lara Bitar 與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道項目(OCCRP)環境編輯 Caroline Henshaw 分享了他們有關環境犯罪的報道和建議。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讓數據和技術更好地服務故事 | GIJC17

運用數據或技術能給調查報道帶來線索、提供思路、實現突破,但前提是,要真正做到讓兩者為故事服務。對此,“數據工場”的數據新聞編輯陳羽萱從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得到不少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