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主題

《紐約時報》如何揭露並可視化兒童網紅所面臨的危險?

其他語言

在美國,超過一半的 Z 世代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們會願意成為網紅,而許多人在成年之前就開始追求這些夢想。

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合作創造了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記錄兒童生活的內容被用來盈利。這些網紅中既有愛好跳舞、做模特和參加選美比賽的女孩,也有分享日常生活的嬰幼兒。由於 Instagram 不允許13歲以下的兒童開設賬號,因此許多賬號由她們的母親管理。

然而,這些兒童網紅不僅僅帶來名聲和財富。紐約時報的一篇多媒體調查報道《由母親管理並被男性追蹤的女孩網紅市場》揭示了一種趨勢:隨着這些年輕女孩的賬號粉絲增加,她們也吸引了更多男性關注。這些男性中有許多人會恭維、欺凌或勒索母女倆,要求她們提供更為露骨的內容。有些賬號甚至為這些男性粉絲提供獨家聊天會話和額外的付費內容。

在這篇報道中,《紐約時報》記者 Jennifer Valentino-DeVries 和 Michael H. Keller 分析了超過5000個由母親管理的年輕女孩的 Instagram 賬號的數據。通過使用谷歌和微軟的圖像分類軟件,《紐約時報》發現“暗示性”和“更露骨”的帖子更有可能收到男性粉絲的“贊”和評論,他們還對 Telegram 上的消息進行了數月的觀察,發現一些男性在群組中分享這些圖片並公開幻想性虐待他們所關注賬號中的女孩。

Storybench 採訪了 Jennifer Valentino-DeVries 和 Michael H. Keller,討論了這個故事的構思、報道時面臨的一些挑戰以及如何將數據可視化。

Placeholder graphics creat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to represent an actual photo on Instagram of a girl wearing a bikini. Image: Screenshot, 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製作的佔位圖(左)代表了 Instagram 上一個穿比基尼女孩的實際照片,右側則是真實的評論。圖:《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以下採訪內容經過編輯,以確保篇幅和清晰。

Storybench: 這篇報道的想法是從哪裡來的?

Jennifer Valentino-DeVries:Michael 曾參與過一個關於兒童性虐待材料及其在網上擴散的系列報道。我們在尋找新的方法來探討這些類型的危害。所以,我開始在不同的社交網絡平台上搜索“青少年網紅”或“少年網紅”,因為我之前甚至沒意識到這會是一個現象。結果發現了不少賬號,這些賬號的主人是穿着緊身衣或短裙、高跟鞋的年輕女孩,明顯模仿成年網紅的姿勢。她們有亞馬遜願望清單和收取現金的應用等,都可以用來賺取收入。她們聲稱這些賬號由父母管理。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這是在疫情爆發前不久的發現,之後被擱置了幾年,但去年我們重新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Storybench: 你們是如何決定在這篇報道中的配圖和圖表的?

Michael H. Keller:這是一個關於圖像的故事,但它非常有挑戰性,因為我們不想展示任何圖片,儘管它們已經公開發布在 Instagram 上,就像我們決定不使用任何家長的名字或提及任何孩子的名字一樣。我們認為仍然需要保持這種級別的隱私,特別涉及到未成年的時候。

報道頂部的圖表是一張照片,但實際上展示的是照片和評論之間的互動。這些兒童照片和評論留言是這篇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Aliza Aufrichtig(《紐約時報》圖形和多媒體編輯)和Rumsey Taylor(《紐約時報》助理編輯)負責其他圖形,這是一種解釋我們過程的方法。我們下載了大約300萬張圖片,來自大約210萬篇帖子,然後通過谷歌和微軟的分類器對這些圖片進行了評級,判斷它們是否“露骨”或“暗示性”。我們查看了兩個分類器一致的地方,以便給出一個保守的估計。然後我們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的點贊和評論數量之間存在相關性。

這是一段相當冗長且棘手的過程描述。每當我們在報道中遇到這種障礙時,我們就會想,“好吧,也許通過一個視覺效果來解釋會更好,因為這涉及到Instagram和圖像,這樣可以一步一步地展示。”

Aliza Aufrichtig(《紐約時報》圖形和多媒體編輯)和 Rumsey Taylor(《紐約時報》助理編輯)負責其他圖形的製作。我們下載了來自大約210萬篇帖子的大約300萬張圖片,然後通過谷歌和微軟的分類器對這些圖片進行了評級,判斷它們是否存在“露骨”或“暗示性”內容。我們查看了兩個分類器一致的地方,以便給出一個相對保守的估計。然後我們進行了分析,以發現它們的點贊和評論數量之間的相關性。

這個過程相當複雜和棘手。每當我們在報道中遇到這種障礙時,就會想也許通過視覺效果更容易解釋將故事解釋清楚。因為這篇報道是關於 Instagram 和圖片的內容,所以用視覺效果可能更容易向讀者解釋清楚。

Storybench:在報道過程中,有什麼讓你感到意外的嗎?

Michael H. Keller:我們最初看到的賬戶樣本似乎是在想,“好吧,這是關於年輕孩子在網上被性化的問題。讓我們看看是否真的是這樣。”但我認為我們發現的情況實際上比這要黑暗得多。我沒有預料到會有男性聯繫家長,試圖勒索他們,並指責他們製作淫穢圖像。

報道和寫作過程中也是一個挑戰。我們調查了一系列真實的賬戶和家長,他們的經歷各不相同:當有這麼多內容和這麼深層次的問題時,我們如何才能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Storybench: 這個故事的反響如何?

Michael H. Keller:在閱讀報道的評論和其他聯繫到我們的人時,我聽到很多家長——那些我們沒有採訪過的人——說:“我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這一直是我們報道時的目標:揭示那些人們不願意談論的事情,尤其是面對這些網絡犯罪者時。當沒有人談論它們時,這些犯罪者就會得逞。在暗處活動的人會從這種沉默中獲得某種庇護。

如果我們的報道能夠引發這些討論,讓更多人意識到危險,並為那些感覺無法向朋友傾訴的人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說:“是的,這確實發生過,這裡有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那麼,這就是從所有糟糕的事情中產生的一個積極結果。

Jennifer Valentino-DeVries:我認為,探討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以及那些可能你認為並不那麼糟糕的追隨者——或者只是你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壞追隨者——仍然可能帶來極大的危險,但這非常有價值,這能讓人們開始採取更多防範措施,意識到事情遠比想象的要更危險。

本文最初發表於東北大學新聞學院的 Storybench 發表。全球深度報道網許可翻譯轉載。


Isabel Meyers, StorybenchIsabel (Isa) Meyers 是東北大學專業新聞學項目的研究生。她擁有康奈爾大學英語和女性、性別與性研究雙學士學位。伊薩來自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她最近是《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實習記者。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深度報道方法

報道新冠疫情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我們採訪了全球13位知名記者

在這場迅速蔓延的疫情中,調查記者應該從哪裡入手?哪些工具和技術能夠大大助力你的報道?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對話了全球13位知名記者——其中包括了調查虛假信息、供應鏈和開源工具等領域的專家,聽聽看他們都有哪些建議。

深度報道方法

如何避開流行病報道中的「雷區」?

從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疫情,新聞媒體在每一次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從最初的預警,到疫情發生時的狀況、人們的反應,再到對疫情何以發生的追問,每一環新聞媒體都無法缺席。記者應如何客觀準確報道流行病,流行病報道中又存在着哪些可以避免的“雷區”?

深度報道方法

GQ特稿記者劉敏:如何成為細節捕手

進入GQ以後,劉敏發現工作的最大變化在於,特稿更要求記者在解釋新聞事件前因後果的基礎上,尋找能讓人共情的故事性,充分運用細節來講故事。要尋找哪些細節,如何物色採訪對象,如何觀察與獲取,採訪有何技巧,劉敏與《南都周刊》深度訓練營作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