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需要怎样的“辟谣”?
辟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具体操作上看,在信息纷繁复杂又传播极快的环境中,辟谣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步骤和原则,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从更深层次看,辟谣关乎的是定义真相的权力,它需要依赖具备独立性和公信力的机构,以及尊重事实的社会文化和开放的社会心态才能更好地运转。
辟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具体操作上看,在信息纷繁复杂又传播极快的环境中,辟谣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步骤和原则,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从更深层次看,辟谣关乎的是定义真相的权力,它需要依赖具备独立性和公信力的机构,以及尊重事实的社会文化和开放的社会心态才能更好地运转。
十年前,amaBhungane 调查报道中心脱离大型媒体,探索以非营利的方式经营。他们找准了自己定位——滥权与腐败相关的新闻,曝光了前总统祖玛政府与古普塔家族(Gupta)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祖玛下台。现在,他们想要以自己的成功经营协助其他专注于调查报道的新创团队。
在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我看见一种严肃的、基于专业调查的性侵/性骚扰报道的力量是可以很大的,而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同行、尤其是女性同行,正在为此努力。
之前在中国做国际新闻,我总有种感觉——在媒体上看到的故事往往和短暂空降到现场的观察形成鲜明反差。而这一次,当我带着中国对欧投资的大课题来到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的现场时,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反差,打动我的不是报告中的大词或眼花缭乱的数据,而是背后许许多多「人的故事」。
从讲述重磅调查故事幕后的 The Tip Off、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故事集,到重回调查现场的 In the Dark、White Lies,2019年全球都有哪些不可错过的调查类播客?
马来西亚媒体“当今大马”从2004年开始启用订阅制。15个年过去,会员收入已占到了总收入的70%以上,但付费墙并没有削弱影响力,它目前仍是马来西亚仍然是最受欢迎和信任的新闻网站之一。在全球新闻业并不景气的今天,“当今大马”是如何平衡新闻公共性和媒体经营的?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韩国非牟利调查机构“打破新闻”在成立之初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甚至连一台相机也没有。但经过七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三万多月捐会员的新闻机构,并且融合了报道、广播、纪录片等多种媒体形式,在韩国新闻业最不景气的几年时间里,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
新闻是一种不断追逐事实的过程,而记者是主动并且享受于这个信息追逐过程的人。这当然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训练。但记者本就不是喜欢容易问题的人。在不同国家,用不同语言,我们身上有一种跨越了国别和语言的共通性,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追逐最根本的事实。毕竟,这是一群就算坐一趟观光船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越来越多人将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从 Facebook、Twitter 转移到了 IG(Instagram)。但 IG 的搜索功能非常难用,如果不知道一点搜索技巧,可能费了半天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内容。为此,开源调查组织 OSINTCurio.us 的搜索专家特别撰写此文,教你成为一个 IG 搜索大师。
资深媒体人、界面·正午的主编郭玉洁经历了过去20多年来媒体行业的变化,当她面对内容媒介的转移、作者和读者关系的变化、写作和经营的冲突,是如何思考、又如何应对的呢?
对任何写作者来说,文章的开头是不容易写的,对于深度报道作者来说尤其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资深新闻人 Paul Bradshaw 总结了七种文章开头的写作方法。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写开头而苦恼,不妨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自由撰稿作为自己的职业。与在机构工作相比,自由撰稿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但它同时也有些弊端——收入并不稳定,或是采访完一圈之后发现收集到的材料完全用不上。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资深的自由职业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在今天,以一人之力恐怕难以跨过那些无形的壁垒,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训练成更熟练的搭桥者,透过跨境合作来共同发掘和报道有意义的选题。身在会场的哪个角落,你都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们三五成群地交流心得,全球深度报道大会无疑为跨境合作提供了开花结果的土壤。
在为期四天的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正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背后有人在持续地追踪和记录。且不论在大会上能学到多少调查报道经验或新闻呈现技术,单是交流本身,就足够有意义。因为这是打破刻板印象的开始,是相互理解与协同合作的起点。
小型媒体通常资源都是很有限的,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在新闻业取得成就,对小型媒体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小型媒体从业者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用小成本做出重磅报道的经验。
找数据在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公开的数据可能要么缺失、要么格式混乱。记者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我学习到了不少数据众包的经验和技巧。
在深度报道中,如何搜集、整合和使用用户生成内容?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三位资深记者/学者结合自己在调查苏丹抗议示威、罗兴亚难民危机时的经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一个虚假信息泛滥、严肃新闻被边缘化、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要如何处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的分享与交流,给我提供了许多启发。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现场,我见到了三十年前在我的家乡寻访偷渡故事的陈婉莹老师,和她有了许多交流,并相约一起重访福建长乐。这种跨越时空的风云激荡,让我更确定了自己对家乡的叙事和书写的路径。
为什么在深度调查报道中运用 AI 技术这么困难?近期内,深度报道的哪些环节最适合使用 AI 技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哥伦比亚大学老师 Jonathan Stray 做了一些研究。
针对性骚扰/性侵的报道并不算「新」,但在2017年 #MeToo 运动席卷全球后,针对这类事件的调查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当事人的心理创伤和社会文化的压力,报道这类案件并不容易。如何为故事找到扎实的证据?如何在采访过程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如何突破社会文化的限制,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讲故事的形式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从播客到互动页面,从新闻游戏到虚拟现实,吸引听众沉浸到报道之中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多样。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来自挪威、德国和美国的新闻人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经验。
“新闻业寒冬”和“后真相时代”是近年人们说到新闻媒体时最常提起的词汇。但在这次大会上,我见到的记者和他们不知用多少力气跟细胞做出来的故事,却把我对未来的期待撑得有血、有泪、有光。
9月26日到29日,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在德国汉堡举行,在这四天时间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新闻人齐聚一堂,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与心得,共同探索调查报道和数据新闻的未来。
身为记者,你是否曾因要阅读上千份文件报告或是整理数百万条资料而感到心力交瘁?现在,你可以将这些机械的工作慢慢交给人工智能了,它可以模仿人类进行学习、推理,并进行自我修正。对于如何在报道中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BBC 的数据记者 Paul Bradshaw 在第11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分享了他的心得。
今天,假新闻泛滥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事实核查和调查虚假信息已成为新闻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BuzzFeed 媒体编辑、事实核查专家 Craig Silverman 分享了他在对抗假新闻方面的经验。
如何进行好的采访?来自 NPR 和 CNBC 的资深调查记者给出了13条建议,包括:建立采访策略、提前准备好问题、保持礼貌与尊重、问开放性问题、装傻、让你的采访对象把话说完、及时整理采访录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