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vo Burum:一機在手,頭條我有 | 深度報道錦囊
過去,記者要在新聞事件現場做多媒體報道,需要一整車廂的設備。現在有了數字技術,僅僅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以及一些配套裝備,記者就能夠製作精良的音頻和視頻作品。
過去,記者要在新聞事件現場做多媒體報道,需要一整車廂的設備。現在有了數字技術,僅僅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以及一些配套裝備,記者就能夠製作精良的音頻和視頻作品。
“新聞自由如同任何一種自由,永遠不會一勞永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在今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日致辭中提到。從許多調研數據來看,全球範圍內,新聞自由正面臨空前威脅,而記者捍衛自由的努力也從未停止。
調查人口販賣需要專門的調查技巧。人口販賣犯罪,或以強制性勞役為目的的人口交易,性奴役或商業性剝削等犯罪行為,能產生數十億的非法利潤。這些隱秘的犯罪活動,不僅會在一國國界內發生,還正快速地跨國蔓延。
既然命運的輪盤難以抵擋,就總要有人去做那個“壞消息先生”,記者就是其中的一群。災難報道是記者的成長課,作為社會應對機制中傳播環節最專業的一環,記者的報道能平衡信息差,協助社會肌體協作和資源調度,並為歷史留下註腳。
本系列是全球深度報道網中文網的《深度報道錦囊》視頻,一周一更,共十集,每集一個主題,邀請普利策獎得主、哥大新聞學教授、數據報道先驅機構的資深記者等,分享個人在數據新聞、事實核查、網絡搜索、移動報道等方面的經驗與技巧。本周的主題是:巧用網絡搜索和數據庫。
如何能幫助中國調查記者更有效、更方便地搜索公開資料?馮欣為此苦惱了很久。現在,她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這個問題帶去了斯坦福大學。她找到答案了嗎?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她有什麼意外收穫?本文是全球深度報道網獨家學者對話系列的第二期——對話馮欣,探訪調查記者的搜索難題。正如馮欣所說,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發達程度不同,問題也不盡相同,但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我們希望討論的,不僅是中國傳媒的問題,也是全球新聞業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上周,前北京大學教師瀋陽20年前的“涉性侵事件”引起公眾強烈關注,包括《新京報》、《中國新聞周刊》、財新、自媒體公號“火星試驗室”、《現代快報》、澎湃在內等多家媒體機構和平台做了數日追蹤報道,尋得大量當事人發聲,促成相關文件公開,持續推動公眾對高校乃至職場中性侵問題的廣泛討論。
全球深度報道網將於本周起推出中文版簡報,在此邀你訂閱!全球各地的優質深度報道、數據新聞、報道技法分享、公開數據平台等等資源——深度君每周都會進行搜羅精選,整理打包送達你的郵箱。
Nils Hanson是瑞典電視節目Mission Investigate的主編。該電視調查節目每周更新,每期一小時。在本視頻中,Hanson講解了如何通過事實核查以及儘早與調查對象接觸,來保證報道準確無誤,聽聽他提出的五個建議。
4月2日,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公布了年度IRE大獎的獲獎名單。IRE於1979年設立,嘉獎最出色的調查性報道。6月16日,2018年IRE大會將於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開幕,頒獎典禮也將同時舉辦。
“報道亞洲”——第三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將於今年10月5日至7日在韓國首爾舉行。深度報道網及其合作機構將為來自發展中與轉型國家的記者提供75份參會獎學金。趕快來申請吧!
調查新聞究竟是什麼?雖然定義各不相同,但是專業的記者們對於調查報道的主要特徵早已形成了共識。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深度報道錦囊》系列視頻第一集《如何定義“調查新聞”?》,由執行主管David Kaplan為你講解調查新聞從業者對此行業的定義。
過去的幾個星期里的情況大家有目共睹,某些國家在關鍵的選舉時期可以干預社會爭論,利用社交媒體機器人和精心設計的偽造文件攪亂輿論的潭水。他們的目的也很明顯,就是加劇社會的分裂,蠶食人們對民主的信念。
2016年秋季,《亞利桑那共和報》的主編Nicole Carrol去往現場,報道特朗普在亞利桑那州的總統競選造勢活動,一個不同尋常的口號吸引了她以及所有媒體的注意:“Build the Wall!”
不論規模大小,越來越多的新聞機構已意識到數據報道的重要性,及其背後蘊藏的技術、時間等各種成本。對於預算和人手都十分有限的小型媒體機構而言,數據新聞是否值得投入?若答案為肯定,又有哪些路徑可循?
Giuseppe Sollazzo是一名數據專家,致力於開設公開數據訓練營,分享關於數字媒體和數據新聞的趣事。由於讀者們有強烈願望獲得數據新聞閱讀清單,他便列出了一份自己經常閱讀的新聞簡報名錄,作者不乏在《華盛頓郵報》、Buzzfeed等出色媒體數據新聞項目工作過的資深記者和編輯。如果你是數據新聞愛好者,一定不要錯過。
調查報道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政策邊界以外,在新技術引爆多樣化媒介形態的市場中所面臨的價值回報與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成為當下機構縮減調查報道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有研究顯示,調查記者從業人數在近六年來大幅下降。針對現狀,全球優秀的傳媒機構認為,新媒體時代調查報道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
在過去一年,全球的調查新聞行業一直都不太平靜,各地調查記者面臨著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戰。除了要應對由技術和資本所帶來全球性行業變化,一些地區的記者還需與戰火、暴力及其他各種侵害作鬥爭。
2018年,全球頂尖體育賽事精彩不斷!平昌冬奧會剛在韓國閉幕,俄羅斯世界盃還會遠嗎?深度君今天為記者們整理一份體育類數據大禮包,由此可製作出別具一格的數據作品。另外,文內還為讀者列出一份開源數據測評工具清單,這些工具能幫助記者們衡量曾經使用的開源數據庫,擇優而用。
近日,被譽為新聞設計界的奧斯卡大獎——美國SND數字媒體設計大賽在其官網上公布了2017年全球數媒設計大賽的獲獎名單。全球共有60多家媒體獲獎,其中一半的獎項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包攬。中國參賽媒體中,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浙江新聞、澎湃新聞和《南華早報》的多個作品獲得優秀獎。
如果忍耐也有競賽的話,費德勒毫無疑問能稱冠。他不像納達爾那樣年僅十九就奪得法網冠軍,強勢贏得球迷的關注;也不像安德烈·阿加西,要歷經十年而磨一“冠”。費德勒帶有典型瑞士人的優點:忍耐、謙遜和努力。這篇文章“20 Years, 20 Titles”將用數據分析費天王職業生涯里,所有ATP世界巡迴賽的成績,告訴你為什麼他是這個時代的網壇之王。
以文學性強的敘事,講述關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問題,並最終抵達某層終極意義——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記者葉偉民看來,這是新聞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國有何特殊的歷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確立主題,如何採訪,是否有寫作技巧可循?本文中,從個人經驗出發,葉偉民分享了優秀的新聞特稿是如何寫成的。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本月發布《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研究報告。本篇將摘選編譯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報道團隊中的統籌編輯》,探討跨境合作報道項目中“統籌編輯”(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2016年12月,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啟動名為《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的研究,研究所主管Rasmus Kleis Nielsen和BBC前主管Richard Sambrook牽頭,邀請了6位資深媒體人共同撰寫這份報告。2018年初,報告終於面世。
在中國海洋大學王天定教授看來,如今的媒體行業,花果飄零,遍地瓦礫,調查性報道陷入低谷,調查記者風流雲散,一代人在中國重建新聞專業主義的努力功敗垂成。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調查記者的各種轉型嘗試,或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形態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