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全球媒體調查報道創新觀察與發展方向
調查報道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政策邊界以外,在新技術引爆多樣化媒介形態的市場中所面臨的價值回報與自身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成為當下機構縮減調查報道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還有研究顯示,調查記者從業人數在近六年來大幅下降。針對現狀,全球優秀的傳媒機構認為,新媒體時代調查報道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
深度報道技巧
全球調查記者的鬥爭:2017全球深度報道精選
在過去一年,全球的調查新聞行業一直都不太平靜,各地調查記者面臨著相似而又不同的挑戰。除了要應對由技術和資本所帶來全球性行業變化,一些地區的記者還需與戰火、暴力及其他各種侵害作鬥爭。
數據新聞
平昌冬奧會的數據 你集齊了嗎? | 乾貨搜索指南
2018年,全球頂尖體育賽事精彩不斷!平昌冬奧會剛在韓國閉幕,俄羅斯世界盃還會遠嗎?深度君今天為記者們整理一份體育類數據大禮包,由此可製作出別具一格的數據作品。另外,文內還為讀者列出一份開源數據測評工具清單,這些工具能幫助記者們衡量曾經使用的開源數據庫,擇優而用。
新聞設計界的奧斯卡!美國SND數媒大賽四家中國媒體獲獎
近日,被譽為新聞設計界的奧斯卡大獎——美國SND數字媒體設計大賽在其官網上公布了2017年全球數媒設計大賽的獲獎名單。全球共有60多家媒體獲獎,其中一半的獎項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包攬。中國參賽媒體中,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浙江新聞、澎湃新聞和《南華早報》的多個作品獲得優秀獎。
數據新聞
費德勒的20年和20個大滿貫 | 一周數據新聞精選
如果忍耐也有競賽的話,費德勒毫無疑問能稱冠。他不像納達爾那樣年僅十九就奪得法網冠軍,強勢贏得球迷的關注;也不像安德烈·阿加西,要歷經十年而磨一“冠”。費德勒帶有典型瑞士人的優點:忍耐、謙遜和努力。這篇文章“20 Years, 20 Titles”將用數據分析費天王職業生涯里,所有ATP世界巡迴賽的成績,告訴你為什麼他是這個時代的網壇之王。
深度報道技巧
特稿之旅:一個新聞故事的誕生
以文學性強的敘事,講述關乎公共利益的故事和問題,並最終抵達某層終極意義——在前《南方周末》特稿記者葉偉民看來,這是新聞特稿的三大核心指向。特稿在中國有何特殊的歷史背景?特稿如何取材、確立主題,如何採訪,是否有寫作技巧可循?本文中,從個人經驗出發,葉偉民分享了優秀的新聞特稿是如何寫成的。
解密跨境合作“統籌編輯”的角色 | 路透社研究報告(下)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本月發布《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研究報告。本篇將摘選編譯第三章《新方法、新技能、新位置?跨境合作報道團隊中的統籌編輯》,探討跨境合作報道項目中“統籌編輯”(Editorial Coordinator)的角色。
深度報道技巧
跨境合作調查報道的“前半生” | 路透社研究報告(上)
2016年12月,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啟動名為《全球性的團隊合作:調查新聞領域合作形式的興起》的研究,研究所主管Rasmus Kleis Nielsen和BBC前主管Richard Sambrook牽頭,邀請了6位資深媒體人共同撰寫這份報告。2018年初,報告終於面世。
深度報道技巧
專訪王天定:想象調查報道的未來形態 | GIJN獨家對話學者系列
在中國海洋大學王天定教授看來,如今的媒體行業,花果飄零,遍地瓦礫,調查性報道陷入低谷,調查記者風流雲散,一代人在中國重建新聞專業主義的努力功敗垂成。但同時,他也觀察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調查記者的各種轉型嘗試,或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形態與可能。
“每日人物”執行主編馮翔:新聞是社會的剛需
2016年2月22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上線。自此,從明星專訪到平凡者故事,從社會熱點事件當事人到不為人關注的普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每日人物”用事實豐富而深入的人物報道,呈現人性的多樣,傳遞人文關懷。在當下眾媒喧囂的時代,這種對深度報道的堅守價值與困境何在?騰訊全媒派與“每日人物”執行主編馮翔的專訪提供了答案。
培養設計師思維:數字時代對媒體人的挑戰
在數字時代,紙媒的秩序和規矩都被打破了。記者或多或少都得了解數字新聞生態,包括傳播的媒介、讀者、如何推廣他們的新聞——這在以前對於他們來說,都是與工作沾不上邊的。而這也是設計師能夠發揮技能,把方法技巧和思維方式代入的地方。像一個設計師一樣思考,能夠幫助媒體人探索這些複雜性。
唯有真相是終點:析財新保姆縱火案調查
1月28日,財新發表特別報道《逼近保姆縱火案真相》,回答了本事件中最關鍵、然在迄今為止媒體報道中尚未被理清的問題,即:“從女主人報警到母子四人屍體被發現,中間的兩小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一回答,是解開向誰問責、如何問責等後續問題的第一步。
融合社科研究方法的最佳調查報道——2017菲利普·邁耶獎揭曉
美國當地時間1月22日,為嘉獎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報道而設立的菲利普·邁耶獎揭曉,《芝加哥論壇報》揭開藥品安全網缺口的報道斬獲2017年頭獎,ProPublica對破產保護政策中種族差異的揭露,以及巴伐利亞廣播公司與《明鏡周刊》合作的、有關德國房地產市場上歧視外國人的報道分列二三位。
企業謊報男女薪酬差異比 數據會說真話 | 數據新聞精選
前有BBC中國主編Carrie Gracie因男女薪酬不均辭去中國的職務,後有《金融時報》報道的一個怪象:Hugo Boss,Dana等六家企業在向英國政府提交男女薪酬差異數據後,在公開系統里反覆修改,把男性薪酬高於女性這一事實,改成女性薪酬更勝一籌,就連負責管理這個系統的政府衛生部門也是如此。
深度報道方法
頂尖調查記者的十條合作黃金法則
近年來,新聞機構之間的合作獲得了不錯的反響,為讀者呈現了許多更準確、更有影響力的報道,也讓只憑一己之力難以做成的報道得以面世。以下這十個小技巧,是我們從全球500多名記者的合作經驗中,總結出的精華。
深度報道技巧
鄭若驊僭建媒體報道有根有據 翻查政府多部門檔案還原真相
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僭建已是不爭事實,現在只看如何收場。滿城熱評中,有猜測背後是「政治力量」發功,但是詳細檢視媒體的報道的內容、方法、和消息來源, 可證這趟新聞事件是香港記者近年來在深度報道上最出色的表現。
數據新聞
國外調查記者常用的16個數據網站丨乾貨
對很多調查記者來說,政府網站是他們對一些關於公眾利益問題(比如地方規劃、發展和支出等)進行調查的起點和數據來源。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記者或者新聞機構建立的“民間數據庫”,也能幫你在調查時找到數據,比如本文這份清單。
十網站助你洞察全球新聞行業趨勢 提高報道“姿勢”水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全球或地區性新媒體、新聞學院和研究中心,開始通過運營網站、發布新聞簡報、開展網絡課程、組織記者培訓項目等方式,報道與傳播行業內的創新嘗試,提供行業趨勢觀察與分析,以激發更多能推動行業變革的想法,探求商業和內容生產模式的新出路。
報道工具和技巧 數據新聞
8個Poynter數字記者力薦必備工具 | 乾貨
好的新聞產品從無到有,都得經歷細細打磨。Poynter的數字工具記者Ren Laforme此次介紹的八個記者必備工具,都是他從網站的每月簡報中抓取出來、各地記者最愛用工具中的佼佼者。讓我們來看看,從創意構思,到多樣化呈現,這些工具是如何助媒體人一臂之力。
數據新聞
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 GIJC17
隨着科技不斷拓寬數據設計的邊界,數據可視化領域也在不斷改變,新設備、新技巧對可視化專家們提出了新的挑戰。Lena Groeger是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和可視化開發人員,攜手《金融時報》數據可視化記者Jane Pong,她們在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分享了數據可視化的七大趨勢。
深度報道技巧
困難時期能孕育出最好的新聞報道:2017全球獲獎深度報道回顧
如果你已厭倦了摸不着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無盡假新聞,那麼,希望以下這份精心整理的年度獲獎深度報道系列,能重燃你對新聞業的信念。不可否認,新聞業仍處於探求自身未來的過程之中。本文所介紹的深度報道案例,從今年全球及地區性共15個新聞獎項優勝作品中選出,從中你能看到具有啟發性的敘事手法、調查方法、合作模式以及記者對抗一切障礙的勇敢無畏。
深度報道技巧
2017中國內地調查報道精選:“後真相”時代值得記錄的深度故事
無論技術、平台如何進步,我們相信,專業調查報道的基本要求不會改變。感謝所有調查報道新聞人的努力,讓受眾得享了解真相的權利。
那些從未想過離開的媒體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職業選擇?
媒體行業劇烈變革時期,有人出走,也有人堅守。那些堅守的人,懷抱怎樣的價值與理想?騰訊媒體觀察微信公號全媒派帶來了三位傳媒人的堅守故事,他們對當下的新聞行業、記者和媒體人價值的理解,或能給處於迷茫期的同行一些方向上的啟發。
深度報道技巧
年度深度報道資源熱讀榜單——2017深度網回顧
2017年深度報道領域中,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是什麼?深度網在這裡總結了2017年最具熱度的議題和文章,回望深度報道發展的足跡,也揭示邁向前路的方向。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讓數據和技術更好地服務故事 | GIJC17
運用數據或技術能給調查報道帶來線索、提供思路、實現突破,但前提是,要真正做到讓兩者為故事服務。對此,“數據工場”的數據新聞編輯陳羽萱從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得到不少體會。
德國漢堡贏得2019全球深度報道大會舉辦權 | GIJC17
全球深度報道網是一家非盈利機構,致力於在全球範圍拓展深度報道的可能性。目前,它擁有來自68個國家的155個成員組織,每個組織都可獲得一票投票權。“大家對舉辦全球大會的熱情和宣傳力度都是史無前例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的執行總監David E. Kaplan說。“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健康的信號。大家積极參与,並且為共同拓展我們的全球聯繫網絡而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