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經驗談:事實核查如何從零起步打擊假新聞
“後真相”時代,假新聞泛濫,事實核查(fackcheck)相應如火如荼,阿根廷、烏拉圭和哥倫比亞三國的事實核查網站負責人受邀分享創立、運營事實網站,對抗假新聞的經驗。
“後真相”時代,假新聞泛濫,事實核查(fackcheck)相應如火如荼,阿根廷、烏拉圭和哥倫比亞三國的事實核查網站負責人受邀分享創立、運營事實網站,對抗假新聞的經驗。
全球數據新聞調查(Global Data Journalism Survey)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數據新聞從業者是一支年輕、專業背景以新聞學為主的隊伍,他們普遍認為數據增強了新聞的嚴謹性。
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11月16-19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至少六名普利策獎得主將在大會上分享觀點與經驗,內容涵蓋商業調查、數據新聞等。
大學生李文星溺亡案令天津靜海區的傳銷活動成為輿論熱點。率先報道此事的教育類新媒體“芥末堆”和發表多篇調查報道的財經新聞客戶端“AI財經社”表現尤其亮眼。
每當出現突發事件,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現場抓拍”視頻在網上流傳,而核實網絡視頻已經成為嚴肅媒體工作者及研究人員的常規工作。本文手把手教你如何對網絡視頻做事實核查。
本文分享來自拉美的八個優秀交互式深度報道。這些故事都力求通過對不同敘事元素的組合,既深入故事內核,又展現故事的不同切面,緊緊抓住讀者眼球,帶動參與,並誘發他們思考。
本期數據新聞精選將介紹免費網絡教材《適合所有人的數據可視化》,以及若干用於繪製互動式信息圖的R語言工具包,還會看看德國《明鏡》周刊如何呈現醫生和醫藥企業的特殊利益關係。
每兩年一屆的全球亮光獎再度回歸,今年有12篇調查報道佳作從67個國家遞交的211份申請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入圍作品。最終獲獎作品將於11月在南非舉辦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揭曉。
你一定有過類似經歷:試圖從PDF中提取數據表,發現command C加command V只帶來一堆胡亂排列、不知所云的的數據。南非資深數據記者Laura Grant根據多年的經驗推薦了一組簡單好用的工具,以及使用PDF文檔的小技巧,幫你解決難題。
本期精選帶你看第一份“全球數據新聞調查”所反映的行業現狀與趨勢,了解英國《泰晤士報》如何迅速而有成效地策劃並完成大選專題報道,以及學習更高級的網絡搜索調查技巧。
炙熱的自媒體圈最近頻遇新政,這迫使人們不得不尋找其它渠道以分散風險,比如自建App或網站。當然,傳統互聯網渠道風險也不少,其中包括如何防止黑客攻擊這類網絡安全問題。除了使用付費的安全軟件或服務,本文將介紹一些免費的保護方式和支援渠道,供自建網站人士參考。
公務員編製或者非編製政府僱員及其薪酬待遇,事關公共財政,能很好地說明政府是如何使用納稅人的錢,也間接體現公共服務水平。本文中,資深信息自由政策研究專家Toby McIntosh將帶來多國報道案例,介紹媒體如何利用信息自由法案取得公務員編製和薪酬數據並從中發現新聞。
在6月舉行的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協會年度大會上,美國奧斯卡獎電影《聚焦》主角之一的原型、《波士頓環球報》記者Michael Rezendes介紹了13條與“線人”打交道的訣竅。全球深度報道網獨家發表中文版與讀者分享。
本期精選關注各國少數族裔生存狀況。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發現少數族裔在租房過程中備受歧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警察在截查車輛時偏好攔住黑人司機;《瑞士資訊》則推出一組描述該國外籍人士比例和移民趨勢的信息圖。
提供文檔解決方案的民間組織DocumentCloud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出使用電子文檔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指導大家識別出文檔中的隱藏信息,其中不少都可能在無形中泄露你的個人隱私。
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Awards)上月在香港揭曉。今年特別新增了兩個獎項:“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旨在“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的報導”。
性侵,於大多數受害者而言,都是不敢公開言說的夢魘。而在加拿大,當一部分性侵受害者鼓起勇氣向警察報案,她們所發出的聲音卻被忽視與懷疑,甚至最終被認為是“口說無憑”。
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盤點全球數據新聞的趨勢、成果、創意和趣味。本期分享數據專家Alberto Cairo關於新聞視圖的最新研究以及若干可視化報道案例。
一場名為“洗車行動”的反腐風暴正在攪動拉美政壇,多國政要涉案。分別來自不同國家的11家媒體機構自發組建了網絡協作平台深入調查,成為跨境協作報道的又一範例。
近年來“大數據”概念興盛,“開放數據”隨之受到各國政府重視並紛紛納入工作計劃。那麼現在全球落實情況如何呢?今年5月發布的“開放數據晴雨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數據新聞不能止步於‘半真實’,只要哪怕一丁點失實都是不可承受之錯。” 《紐約時報》數據記者Robert Gebeloff如是說。當數據與新聞結合,有哪些陷阱可能會導致報道失實,記者又該如何避免?Gebeloff在歐洲調查新聞與數據報道大會上分享了經驗。
本周數據新聞精選分享三個數據可視化項目,看《衛報》如何拆解執政保守黨大選失利因素,隨《印度斯坦時報》揭開德里女生讀重點高中難的真相,再通過《巴黎競賽畫報》了解法國就業機會外遷的狀況。
如何通過某IP地址或電話號碼追蹤持有者的確切位置?如何尋找一篇虛假故事的初始來源?如何找回被刪除的推文?又或者,如何找出一個匿名臉書主頁背後的真實身份呢?這些問題,對BBC記者和網絡搜索專家Paul Myers來說都是小菜一碟。
地圖可以說是當下最常用的數據可視化表現形式。好的地圖將信息融入地理語境,高信息量與美感兼備。南非數據新聞記者Alastair Otter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體驗了數十款地圖工具和地理資料庫。他在此將自己最常用的幾款列出,供有需要的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