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982 篇文章

數據新聞

數據揭示少數族裔境遇 |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本期精選關注各國少數族裔生存狀況。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發現少數族裔在租房過程中備受歧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警察在截查車輛時偏好攔住黑人司機;《瑞士資訊》則推出一組描述該國外籍人士比例和移民趨勢的信息圖。

安保

電子文檔或暴露隱私 專家教你如何自我保護

提供文檔解決方案的民間組織DocumentCloud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出使用電子文檔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指導大家識別出文檔中的隱藏信息,其中不少都可能在無形中泄露你的個人隱私。

獎項

貼近傳媒生態演變 SOPA新增獎項折冠佳作逐個數

亞洲出版業協會“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SOPA Awards)上月在香港揭曉。今年特別新增了兩個獎項:“新聞報導創新獎”和“卓越視頻報導獎”,旨在“反映不斷演變的傳媒生態,鼓勵善用數碼工具及製作優秀短片的報導”。

數據新聞

“無據可依”性侵案背後 空穴來風還是執法漏洞?

性侵,於大多數受害者而言,都是不敢公開言說的夢魘。而在加拿大,當一部分性侵受害者鼓起勇氣向警察報案,她們所發出的聲音卻被忽視與懷疑,甚至最終被認為是“口說無憑”。

數據新聞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 被數據改變的新聞視圖

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盤點全球數據新聞的趨勢、成果、創意和趣味。本期分享數據專家Alberto Cairo關於新聞視圖的最新研究以及若干可視化報道案例。

《紐約時報》記者:數據新聞不存在半真實

“數據新聞不能止步於‘半真實’,只要哪怕一丁點失實都是不可承受之錯。” 《紐約時報》數據記者Robert Gebeloff如是說。當數據與新聞結合,有哪些陷阱可能會導致報道失實,記者又該如何避免?Gebeloff在歐洲調查新聞與數據報道大會上分享了經驗。

清單 | 十個地圖可視化工具 從易到難總有一款適合你

地圖可以說是當下最常用的數據可視化表現形式。好的地圖將信息融入地理語境,高信息量與美感兼備。南非數據新聞記者Alastair Otter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體驗了數十款地圖工具和地理資料庫。他在此將自己最常用的幾款列出,供有需要的讀者參考。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 | 全球難民流向何處

本周數據新聞精選將分享三個數據可視化項目,分別描繪了全球難民移動的真實情況,美國家庭普遍面臨的收入不穩定狀況,以及美國個稅等級數量一百年來的變化。另外還會介紹2017版增加了數據新聞一章的美聯社記者手冊。

報道工具和技巧 法律援助和緊急協助

新書速遞 | 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所面臨的挑戰

本期推薦兩本新聞業的新書,集結了全球新聞人對互聯網時代中業界所面臨挑戰的思考,涵蓋了法律、政治、科技及社會等角度。

百分比與相關性:解讀統計數據需留心的若干概念(二)

目前,越來越多媒體會報道正規科研機構發布的生命健康相關研究成果,這有利於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值得讚賞。但是,誤讀研究結果,尤其是其中統計數據的情況仍不時出現,甚至連國際主流媒體都會犯一些讓專業人士哭笑不得的錯誤。

誤差範圍與抽樣方式:解讀統計數據需留心的若干概念(一)

現代新聞報道總少不了各種數據,比如民意測驗、統計調查,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GDP等經濟指標,各種百分比和變化幅度等更是反覆出現。提高統計素養,學會正確解讀數據,不僅是對記者專業的要求,也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數據背後的客觀事實。

數據新聞

案例分析 | 四萬條監聽錄音 揭秘檢察官之死背後的利益網絡

2017年數據新聞獎近日揭曉入圍名單。阿根廷《民族報》報道《檢察官之死》聚焦前檢察官阿爾貝托·尼斯曼因調查阿根廷與伊朗政府高層而神秘死亡的案件,調動120多人的志願者團隊聽取四萬多條電話監聽錄音,從中抽絲剝繭還原涉案權貴的攻守同盟,入圍競逐“最佳數據調查獎”。這個涉及龐大數據的調查項目如何展開?其中的挑戰和亮點又在何處?

媒體追蹤於歡案,如何利用網上法院判決書揭露真相? 

兩個月來引發社會關注的山東聊城“辱母傷人案“以及對當事人於歡的司法程序近日又有最新進展,媒體的窮追不捨功不可沒,而不斷完善的司法公開制度也有助於公眾了解事實真相。本文為你介紹媒體如何善用公開的法庭判決信息來做深度報道。

案例分析 | 公開數據+多媒體:環境報道突破之道

儘管這份報道對於推動當局治污的影響尚有待觀察,但它與越來越多類似的環境故事一道——見於印度媒體IndiaSpend、第三極項目等——揭示了公開數據以及運用多媒體記錄與展示環境實況在此類報道中愈發重要的作用。

深度網清單 | 全球媒體迎擊虛假新聞:項目、資源與創新方法

假新聞的泛濫,一方面嚴重打擊了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卻也促使媒體反躬自省,更加嚴把報道的準確、客觀與專業,並積極求新,開拓事實核查的技術疆土。以下來自全球各地的相關新項目便是最好證明。在這份項目清單里,你還可以找到實用的事實核查資源,收穫有關媒體轉型的創新想法,或發掘新的合作機會。

專訪墨西哥女記者:如果不去調查,那你就不是在做新聞

Marcela Turati是一名屢獲殊榮的墨西哥調查記者。她關注墨西哥的毒品戰爭、移民、童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問題,對新聞業進步充滿希望,也會對媒體集團的弊端直言不諱。以下Media Power Monitor對Turati的專訪,帶你走近這位能力與膽識兼備的女記者。

移動新聞時代你最需要的工具清單都在這

全球深度報道網現榮譽奉上新專欄“移動報道”(“Mojo Workin’”),由資深移動報道專家Ivo Burum介紹最新的技術、貼士和工具。這個專欄將會助你輕鬆應對移動報道。

WSJ調查記者:用樂觀、堅韌與創造性思維撬開真相之門

5月4日,《華爾街日報》亞洲經濟版編輯Tom Wright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作調查報道講座。Wright以他主導的馬來西亞“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基金盜用”系列調查為例,講解調查方法,分享成功調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