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閉幕:理想延續 交流永固 | GIJC17
四天時間、1,200多名記者、130個國家、280多名講者、100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分享——規模空前的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11月19日於南非金山大學順利閉幕。讓我們通過參會記者的鏡頭與社交網絡狀態,來回顧大會的盛況。
四天時間、1,200多名記者、130個國家、280多名講者、100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分享——規模空前的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11月19日於南非金山大學順利閉幕。讓我們通過參會記者的鏡頭與社交網絡狀態,來回顧大會的盛況。
11月18日,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公布了第七屆全球亮光獎得獎名單,頭獎由伊拉克和尼日利亞的調查記者摘得,前者突擊調查了伊拉克境內失蹤的教育資金,後者曝光了尼日利亞的不公正殺戮。
BBC網絡搜索專家Paul Myers再度現身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其“網絡‘人肉’搜索”研討會同往年一樣座無虛席。他強調,找到人、找對人的關鍵,在於尋找“特殊標記”(Unique Identifier)。
調查記者時常遊走於職業道德的邊緣,比如置提供線索的線人於危局之中。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的“調查記者的新聞倫理”研討會邀請了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創辦人陳婉瑩教授,以及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調查記者Thanduxolo Jika探討相關議題。
“每個故事都能找到與科學相關的角度。” 11月16日的“多媒體敘事:科學新聞報道和數據可視化”研討會上,ScienceLink網站記者分享了如何報道科學新聞及如何使用視覺化工具。
“Fixers”指的是在幕後協助駐外記者的本地人,做着我們看不見的工作,在最後發表的新聞中也沒有署名。記者總是居功甚偉,但往往fixer才可能是影響了國際新聞報道的人。
跨境調查報道資料研究專家Margot Williams收集了大量美國和全球數據庫,為進行調查報道儲備了豐富的資源,並建議記者在為調查着手收集資料之前核對搜索清單
教學有方,學生調查也能比肩主流媒體報道,產生影響力。11月16日上午,在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數據與調查報道教學方法”研討會上,記者Paulette Desormeaux的分享提供了調查報道教學的一個成功範本。
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於11月16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正式開幕。菲律賓媒體Rappler的多媒體經理Patricia Evangelista在開幕論壇上講述調查記者如何把人性注入數據。
明日(11月17日)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從”曝光人口販賣和奴役勞工”開始。全球深度報道網資源中心提前發布了報道人口販賣議題的資源庫,供與會的全球130個國家的調查記者預熱。
2014年7月底,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因嚴重違法違紀被中央開除黨籍,多名部下和親屬被帶走調查。消息一出,中國新聞機構紛紛發表相關調查報道。其中財新傳媒數據可視化實驗室出品的《周永康的人與財》以互動頁面的形式清晰展現事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網,點擊量超過400萬。
也許很少有人會知道,每四天,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就有一名記者被殺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調查數據,2006至2016年間,全球有930名記者被殺害。除了令人心驚的死亡人數之外,這個調查還發現,過去11年里,針對記者的每十起犯罪中,只有一起被定罪。
2004年10月18日,泰瑟國際公司領導人史密斯宣布,美國軍方對泰瑟槍進行的研究表明,這種武器整體效果較好,不會產生致命後果,沒有實質性風險。隨後,它因其“非致命性”而作為警用自衛武器在美國以及全世界廣泛使用。然而,路透社從8月開始發布的系列調查報道卻揭示了不一樣的結論。
兩年一屆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通常將集中在不到五天的時間裡,通過100多場研討會、工作坊等環節,給予深度報道記者快速“充電”的機會。而自16年前於歐洲誕生以來,在每屆的五天以外,我們逐漸看到,全球大會的影響正從一個個受益的記者個體擴展到更多元的組織和更廣闊的地區,給各地的深度報道實踐、新聞素養水平帶來積極改變。
媒體推出的可視化新聞良莠不齊,水準忽上忽下,卻少有懂行的同行或讀者給予反饋。本周的數據新聞給讀者介紹由Perceptual Edge網站創始人、信息視覺化專家Stephen Few提出的一個標準化衡量規則,評價可視化是否達到了必要的效果。
當編輯部迎來“產品經理”這一新角色,新聞可以有怎樣的改變?傳統的采編團隊應如何理解前者並與其展開新型合作?全球深度報道網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Cindy Royal教授對這些問題作了探討。
拉斯維加斯的槍擊案造成58人死亡,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人犯案槍擊案。本期#數據新聞精選#將介紹過去兩年里美國與槍擊案有關的各種類型數據庫、可視化和新聞互動項目。
正在尋找提升專業技能或拓寬視野的機會嗎?是否厭倦了編輯部繁雜的日常工作呢?你可以考慮通過申請獎學金進修或進行研究,為未來充電。我們搜集了適合深度報道記者的國際性獎學金和訪問學者項目。
相信你也有長時間邊聽錄音邊碼字、眼花手酸頸椎痛的經歷。此外,這個機械勞動還會佔用大量寶貴的時間,使記者無法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報道上。為此,深度網結合多方資料,實測市面上推薦的所有音頻轉錄工具,整理出這份清單。
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的Paul Bradshaw即將出版新書《下一波數據新聞浪潮》(The next wave of data journalism)。他認為下一波數據新聞浪潮的關鍵是計算機式思維,而記者的工作是創造性地將信息置於適當語境,賦予其意義。
隨着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式微,盈利的需求逐漸消磨了專攻報道的精力。大方向的頹勢不可逆轉,歐洲的許多記者與編輯仍紛紛創辦獨立機構,在會員制媒體的道路上摸索出了心得。他們用實際案例告訴同行,通過會員眾籌的不僅僅是資金,還可以是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