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992 篇文章

數據新聞

全球高風險城市房價為何居高不下?| 數據新聞精選

2017年12月4日,南加州洛杉磯北部遭遇大火肆虐,約62,726公頃土地被燒焦。火災在加州頻繁爆發,但並沒有燒滅近年來移民加州的熱度、快速走高的房價。本周數據新聞將詳解自然災害與國際化大都市房價的關係,並介紹一個數據可視化的“簡易百科”,順便聽聽技術流怎麼理解數據新聞。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支持調查報道的五種方式 明白自己的價值最重要 | GIJC17

調查報道耗時動輒幾個月,對新聞媒體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消耗。在媒體普遍遇上“寒冬”之時,要如何用真金白銀、可持續地支持調查報道呢?此次南非深度報道大會的“調查報道的可持續性”研討會,邀請眾多成功存活下來的媒體,介紹他們的經驗。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BuzzFeed調查報道主管:90%成功的調查報道源於選好故事 | GIJC17

十年前由娛樂新聞起家,2013年始建調查團隊的網絡媒體Buzzfeed,如今已成美國調查新聞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Buzzfeed內部,娛樂與嚴肅新聞內容兩者如何平衡?Buzzfeed的調查報道理念與操作跟傳統媒體相比有何不同?

解密“世越號”沉沒真相 韓調查記者挑戰官方報告 | GIJC17

韓國官方發布了“世越號”沉沒的報告後,事故起因仍不明朗。坊間開始流傳真假莫辨的猜測,比如客運船是與潛水艇相撞而傾覆的;還有人猜測船員在航程中故意拋錨……然而真相呢?金成秀想,他一定要還原船體傾覆的全部經過,再現場景,把真實呈現與大眾。

時隔六年 最新普查剖析內地調查記者行業變化

在技術、市場、輿論環境等正快速改變着新聞生態的當下,中國國內的調查性報道現狀如何?調查記者分布於何處、待遇和處境有何變化?12月4日,一份題為《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正式發布,通過分析全國性普查所得數據,探討當前國內調查記者的總體特徵、職業觀念和生存狀態。

與《金融時報》調查記者Tom Burgis 對談:如何寫一篇媽媽愛看的調查報道?| GIJC17

有一回,他執著於呈現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剖析複雜的關係圖,結果跟編輯來來回回磨了十次。後來,他的編輯要求他,把那改了十次的草稿丟了吧!“想一想,寫一篇你母親也能看懂、有興趣的故事。”他真的打了電話給母親,從敘事到談人,故事結構整個調整。新稿一次過關。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2017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閉幕:理想延續 交流永固 | GIJC17

四天時間、1,200多名記者、130個國家、280多名講者、100多場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分享——規模空前的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11月19日於南非金山大學順利閉幕。讓我們通過參會記者的鏡頭與社交網絡狀態,來回顧大會的盛況。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獎項

2017全球亮光獎揭曉 伊拉克與尼日利亞記者摘冠 | GIJC17

11月18日,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公布了第七屆全球亮光獎得獎名單,頭獎由伊拉克和尼日利亞的調查記者摘得,前者突擊調查了伊拉克境內失蹤的教育資金,後者曝光了尼日利亞的不公正殺戮。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網絡“人肉”搜索關鍵:找出“特殊痕迹” | GIJC17

BBC網絡搜索專家Paul  Myers再度現身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其“網絡‘人肉’搜索”研討會同往年一樣座無虛席。他強調,找到人、找對人的關鍵,在於尋找“特殊標記”(Unique Identifier)。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新聞調查職業倫理:何處底線?如何自省? | GIJC17

調查記者時常遊走於職業道德的邊緣,比如置提供線索的線人於危局之中。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的“調查記者的新聞倫理”研討會邀請了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創辦人陳婉瑩教授,以及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調查記者Thanduxolo Jika探討相關議題。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駐外記者與本地Fixer的“愛恨情仇” | GIJC17

 “Fixers”指的是在幕後協助駐外記者的本地人,做着我們看不見的工作,在最後發表的新聞中也沒有署名。記者總是居功甚偉,但往往fixer才可能是影響了國際新聞報道的人。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跨境調查從何入手?全球數據庫為你引路 | GIJC17

跨境調查報道資料研究專家Margot Williams收集了大量美國和全球數據庫,為進行調查報道儲備了豐富的資源,並建議記者在為調查着手收集資料之前核對搜索清單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學生調查登上主流媒體?十條教學黃金準則是關鍵 | GIJC17

教學有方,學生調查也能比肩主流媒體報道,產生影響力。11月16日上午,在第十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數據與調查報道教學方法”研討會上,記者Paulette Desormeaux的分享提供了調查報道教學的一個成功範本。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報道工具和技巧

報道資源指南:如何報道人口販賣和現代奴役?

明日(11月17日)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從”曝光人口販賣和奴役勞工”開始。全球深度報道網資源中心提前發布了報道人口販賣議題的資源庫,供與會的全球130個國家的調查記者預熱。

深度報道方法

ProPublica:“用戶參與”即新聞

用戶參與在調查新聞里的分量與日俱增。新聞編輯部收集信息的方式從傳統模式走向眾包,後者已成時下熱門,它讓更多讀者的人生故事為大眾所知。

超400萬點擊量的數據可視化新聞是怎樣煉成的

2014年7月底,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因嚴重違法違紀被中央開除黨籍,多名部下和親屬被帶走調查。消息一出,中國新聞機構紛紛發表相關調查報道。其中財新傳媒數據可視化實驗室出品的《周永康的人與財》以互動頁面的形式清晰展現事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網,點擊量超過400萬。

銘記今日:終止針對記者犯罪不受懲罰現象國際日

也許很少有人會知道,每四天,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就有一名記者被殺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調查數據,2006至2016年間,全球有930名記者被殺害。除了令人心驚的死亡人數之外,這個調查還發現,過去11年里,針對記者的每十起犯罪中,只有一起被定罪。

泰瑟槍殺人?一個非致命武器的致命案數據庫

2004年10月18日,泰瑟國際公司領導人史密斯宣布,美國軍方對泰瑟槍進行的研究表明,這種武器整體效果較好,不會產生致命後果,沒有實質性風險。隨後,它因其“非致命性”而作為警用自衛武器在美國以及全世界廣泛使用。然而,路透社從8月開始發布的系列調查報道卻揭示了不一樣的結論。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讓調查新聞更專業:解析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亞洲影響力

兩年一屆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通常將集中在不到五天的時間裡,通過100多場研討會、工作坊等環節,給予深度報道記者快速“充電”的機會。而自16年前於歐洲誕生以來,在每屆的五天以外,我們逐漸看到,全球大會的影響正從一個個受益的記者個體擴展到更多元的組織和更廣闊的地區,給各地的深度報道實踐、新聞素養水平帶來積極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