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公開信息 KRIK打造數據庫引發全民討論
2016年12月,一個關於政客資產的數據庫,使其創建者、塞爾維亞調查新聞網絡KRIK屢登當地媒體頭條。這個數據庫具體披露了哪些信息?對塞爾維亞民眾意味着什麼?GIJN會員故事系列第三期,為你介紹KRIK監督其國內政客的最新嘗試。
2016年12月,一個關於政客資產的數據庫,使其創建者、塞爾維亞調查新聞網絡KRIK屢登當地媒體頭條。這個數據庫具體披露了哪些信息?對塞爾維亞民眾意味着什麼?GIJN會員故事系列第三期,為你介紹KRIK監督其國內政客的最新嘗試。
2016年12月,《南方都市報》的“700元買行蹤”調查曝光了互聯網非法販賣個人信息產業鏈,發表當日即迅速刷爆網絡。這次調查因何而起,暗訪如何操作,最終的報道如何傳播並形成席捲網絡之勢?南都編委虞偉應《中國記者》之邀,分享了他們的調查經驗。
2016年,全球調查記者挖掘事實和真相的方式有何改變?調查性報道呈現出怎樣的趨勢?本文擷取去年全球範圍內一些出彩的報道案例,簡析全球深度報道的現狀。
歐洲的調查記者面臨著哪些風險,小型機構如何維持獨立性並爭取到報道的資源,新聞業的變化、以及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在與亞美尼亞Hetq Online網站的對談中,前《衛報》調查編輯David Leigh分享了他的看法。
Atlatszo,匈牙利語,意為“透明”。這家名為Atlatszo.hu的調查性新聞網站不僅深耕調查報道,還致力於推動匈牙利的透明度和信息自由。GIJN會員故事系列第二期,由Atlatszo.hu的編輯Tamás Bodoky為你分享他們的調查經驗。
從2003年成立至今,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已成為扶持全球調查報道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擁有遍及62個國家的145個會員組織。這些組織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如何從事與推動深度報道的發展?GIJN會員組織故事系列第一期,帶你看西班牙的Civio爭取透明度的努力。
1月23日,2016年菲利普·邁耶獎(Philip Meyer Award)公布結果,關於醫生性侵事件、野外火災可視化、職業網球假球案的報道分獲前三名獎項。
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將分享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得到的最熱門#ddj話題推文。本周精選集合多個創意交互圖案例,並為讀者介紹用於推特數據分析的新工具。
2016年,中國內地有哪些深度報道讓你印象深刻?經與業內人士探討,深度網挑選出以下調查故事。它們或關注個體命運的巨大轉變,拷問制度弊端;或抽絲剝繭探尋權力與資本運作真相,解剖荒謬現實。深度君挑選的報道或掛一漏萬,但這些故事都是對過去一年社會變化的重要記錄,也是對深度報道之監督作用的清晰見證。
天津獨流鎮,如今更為人所知的另一個“身份”是“北方調料造假中心”。1月16日,《新京報》的調查揭露了當地聚集40餘個家庭造假作坊,利用回收的食材、不可食用的工業用鹽製作假冒名牌調料,通過各種渠道銷往全國各地。記者如何對此地展開調查?報道目前帶來了哪些改變?
憑藉他長年為新聞事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華盛頓郵報》執行編輯Marty Baron獲得了2016年的Hitchens獎。面對即將來臨的特朗普時代,在頒獎晚宴上,Baron與在場媒體人分享了他的擔憂與思考,並鼓勵媒體人堅守信念,堅定前行,為公眾挖掘真相。
美國網絡媒體BuzzFeed,早前通過特朗普兩萬多條推特內容,分析特朗普的“信息食譜”。被揶揄實行“推特治國”的特朗普,未來又會發出哪些驚人之語?如何能更好地解讀他的推文?BuzzFeed記者手把手教你用Python挖掘總統的推特數據。
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org)的“每周數據新聞精選”(Top Ten #ddj)集合每周最熱門的話題#ddj(數據新聞)推文,由社交網絡程序NodeXL統計完成。本文整理分享過去一年中,最吸引數據新聞“推友”們的故事。
倫敦希思羅機場第三跑道修建計劃啟動在即,周邊居民卻表示噪音難忍,提出抗議。噪音問題究竟有多嚴重?BBC數據記者運用爬蟲,挖出了機場收到的噪音投訴數據。他有何發現?該調查的爬蟲如何編寫?對這些問題,他在第一屆英國數據新聞大會上作了詳細分享。
女性記者在前線和職場上面臨著多重挑戰——報道時個人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如何獲得足夠指導與支持,決策能力受到質疑與考驗……在與東南亞新聞聯盟的訪談中,美聯社記者Esther Htusan從個人報道經驗出發,分享了記者應踐行的一些安全準則,並倡導新聞機構中的性別平等。
2016年末,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大家庭迎來了七名新成員。我們很高興地歡迎來自愛爾蘭和馬拉維的首位成員組織加盟。其他新成員則分別來自印度、烏克蘭、斯洛文尼亞和美國。迄今,我們GIJN的全球成員網絡增至145個組織,遍及62個國家。
回顧即將過去的2016年,我們發現,數據新聞與數字化調查已漸成主流。通過整理今年深度網上最受歡迎的文章,我們看到了讀者——相信大多數是新聞從業者和新聞學生,對數據新聞內容的極大需求,對不斷探索、學習掌握最新的數據工具、調查技巧,從而做出優質報道的願望。在此,我們與各位再度分享一年來的好文,溫故而知新。
嚴峻的經濟與社會現實下,如何在壓力中繼續推進調查性報道?除了記者對理想的固守,公眾支持更是必不可少。《波士頓環球報》的前“聚焦”記者Matt Carroll在TedX演講中,講述了報道波士頓神父性侵兒童案的幕後故事,討論調查性報道如何產生影響、促成社會改變,並呼籲現場觀眾以實際行動支持優質調查報道的發展。
數據可視化有助於更好地敘事,但前提是要選對合適的可視化形式。為追求更好的可視化效果,平面設計師Severino Ribecca深入研究了各種數據可視化圖表,並整理創建了一個“數據可視化目錄”。
在如今硝煙不斷、動蕩加劇的阿拉伯世界,調查性報道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在阿拉伯調查新聞記者協會十周年紀念之際,其執行總監Rana Sabbagh回顧了協會的初創經過,其為推動阿拉伯地區的自由言論、獨立報道和問責制度發展所作出的努力,以及阿拉伯記者們如何在種種困難前頑強求生,無畏地追求與捍衛真相。
社會動蕩加劇、媒體壓力增大的一年,阿拉伯地區的記者們仍在突破一個個禁區,做出了不少優秀的調查報道。揭露公權濫用、醫院遺體堆積、部隊虐兵等故事獲得本年度阿拉伯調查報道獎。
第十四屆拉丁美洲調查新聞獎於上周在巴拿馬頒布。墨西哥法外處決調查、巴西非法佔地與伐木的犯罪鏈報道,以及跨國文物走私調查的三個故事成為本年度贏家。
今年9月的第二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來自亞洲及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300多名記者齊聚一堂,交流經驗,共商調查報道的未來。這樣大型的交流給台灣記者彭筱婷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大會上了解到哪些前沿調查技術?她對調查報道、對台灣的新聞業又有哪些新的思考?
倫敦時間12月6日晚,2016英國新聞獎評選委員會在倫敦出版業工會禮堂宣布了獲獎名單。該獎項的設立旨在重振英國新聞業,鼓勵與推廣能吸引公眾、又能對公共利益產生積極影響的新聞報道,並尤其關注報道的社會意義。今年有哪些面向英國受眾的報道獲得嘉獎呢?
開放數據的影響,正逐漸在全球顯現——更大的投資回報、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社會保障與醫療水平……英國開放數據研究所(ODI)的創業挑戰項目,激發了一系列的數據創新,並展示了開放數據的巨大潛力。
數字新聞倡議(DNI)是谷歌與歐洲新聞出版商之間的一個合作項目,目的是通過科技和創新來支持高質量的新聞報道。今年獲得谷歌倡議基金資助的名單中,第一次包括了數量可觀的調查項目。其中有七個來自全球深度報道網的成員組織。怎樣的項目能獲得谷歌青睞?這些項目如何體現數字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