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文章

992 篇文章

阿拉伯新聞的困境:報道在哪裡?

阿拉伯媒體的主體——無論紙媒還是網媒——大多依靠國家或國際通訊社生產的新聞。阿拉伯語報紙頭版唯一的原創內容是標題,他們總是迷戀數字而非人的故事。如果這些媒體只發表獨家報道,還會有幾家存活?

數據新聞

全球開放數據指數:關鍵數據庫僅11%開放

開放知識基金會剛剛發布了最新版的全球開放數據指數。從3年前僅有少數幾個國家開放政府數據到如今的將近400家,該指數顯示出開放趨勢正走向井噴。但依據該指數的標準,只有11%的數據庫被認定為“開放”。

數據新聞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12.1-9)

一起來看12月1日至9日的數據新聞精選。連一向高冷的《經濟學人》都忍不住來談數據可視化了。

報道工具和技巧

那些大牛說過的話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落幕,大牛們在會上分享的“痛並快樂”的經驗和“閃瞎眼”的金句也散落在時間的塵埃里。深度君不辭辛勞,採擷從塵埃中開出的一朵朵花,供諸位欣賞。

新透明度指數:世界深陷腐敗泥潭

透明國際本周發布了新的腐敗指數排名。土耳其、安哥拉、中國、馬拉維、盧旺達這五個國家跌幅最大。“公眾能夠對領導人問責的開放政府會在國家得分上獲益,”透明國際報告說,“低分則表明一個國家腐敗盛行、缺乏對腐敗的懲罰且公共部門對民眾的需求不聞不問。”

報道工具和技巧

一分鐘搜出“水分文憑”

在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上,人氣爆高的BBC互聯網研究專家Paul Myers介紹了一招社交媒體搜索小技巧,幫你迅速找出用“野雞大學”文憑闖蕩江湖的人。

報道工具和技巧

為了忘卻的紀念

五千披索,約合690元,在菲律賓,這是殺死一個記者的市價。2009年,至少34名記者在報道一次競選的途中遇害。

報道工具和技巧

亞洲調查新聞的未來

我們正在和很多問題進行較量。迪克西特說,比如過度商業化,再比如,儘管媒體人手中握有政府不當行為的證據,但他們都不願做第一個丟出石頭的人。

報道工具和技巧

從PDF中提取數據表

你一定有過類似經歷:試圖從PDF中提取數據表,發現command C 加command V 只帶來一堆胡亂排列、不知所云的數據和心中飛馳而過的千萬隻草泥馬。Kaas & Mulvad推薦下列工具,用來從PDF中提取數據表。

報道工具和技巧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Day2精選放送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第二天,菲律賓調查記者中心分享調查經驗:不要怕調整、改變故事方向,也不要怕放棄站不住腳的新聞。

報道工具和技巧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數據安全診所

我們都知道回收站有多不靠譜,它只做回收,壓根兒不懂清除。Smari McCarthy和 Bobby Soriano推薦刪除文件的神器:GNU shred和CCleaner。另一位在場極客推薦Freeraser,只需要把文件拽進Freeraser,它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報道工具和技巧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如何尋找和使用亞洲數據

由於數據新聞的新聞點埋藏在浩瀚的數據中,問問題的能力與技巧也變得更為重要。因為數據新聞展現的事實並不會以清晰的邏輯呈現,這增加了記者提取要點和問准問題的難度。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Day1精選放送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彙集了來自33個國家共300多名參會者。兩天的會議,第一天就緊鑼密鼓,共舉行了13場會議、小組討論和工作坊。具體到介紹報道災害的酷炫工具、宏觀到如何搭建亞洲深度報道的基礎。全球深度報道網奉上大會首日的精彩內容集錦。

歡迎酒會慶祝開幕

亞洲深度報道網總幹事大衛·卡普蘭致辭慶祝大會開幕,同時慶祝菲律賓調查記者中心成立25周年,。中心發言人說:“25年前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今天,是在場的你們,讓我們不那麼孤單。”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大會:看點劇透

隨着中國逐漸深入地參與到全球經濟中,更多的信息和數據得以披露。這場主題為“中國與深度報道”的討論將展示如何使用開源數據、政府文件和跨境記錄來確定身份並定位其旗下資產。

數據新聞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11.7-15)

Simon Rogers是數據新聞報道的一枚大牛,去年他跳槽到推特成為一名數據編輯,聽他講講自己為什麼跳槽——推特里有大數據和故事。

報道亞洲會議日程

報道亞洲:首屆亞洲深度報道新聞學大會於11月22日至24日舉行。大會聚集了來自亞洲和全世界的深度報道記者、數據新聞記者、媒體法和信息安全專家。
下列是這兩天的會議安排,共有30多場會議和特別活動,包括如何在網上挖掘隱秘的信息、如何追蹤黑錢、當下最好的數據可視化工具等等。
更多關於大會的新鮮消息,請關注我們的微博@全球深度報道網。

數據新聞 深度報道技巧

深度報道的力量

深度報道影響公共政策和問責機制的例子並不少見。從小鎮報紙到大城市媒體,充當監督角色的記者們不倦地追問:錢花到哪兒去了?權力是如何行使的?全球深度報道網盤點九大深具影響力的案例,向你展示深度報道的力量。

數據新聞

每周數據新聞精選(10.30-11.7)

為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萊布尼茲社會科學院(the Leibniz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s)收集了90年代初至2012年間東德人和西德人對15個問題的看法,涵蓋墮胎、教育、社會不平等、愛國主義等問題,繪製了德國人觀念的變遷和東西德人之間仍然不小的鴻溝。

數據新聞

下一波潮流是“民眾數據”

“民眾數據”是人類表達的一種集體敘述的新形式,世界任何地點的任何組織都可以自發地收集他們所在社區的信息並發布到雲端,帶來改變。

我們為什麼要來亞洲

在過去的20年間,深度報道機構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亞洲卻成為這一潮流中的“三無”地區:沒有調查網絡、沒有年度會議、沒有支持深度報道的基金。但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聰明的領導人知道,要實行反腐和政府問責,他們需要一個深度報道媒體。

我們身處在調查報道的黃金時代嗎?

近來,人們熱衷於討論新技術的湧現是否可能讓新聞業突破集權政府的管制而朝着更加民主方向前進。在10月上旬的一個研討會上,我又將這個話題拋向了和我在同一個研討小組的南非、拉美和中國記者們。聽聽他們有什麼看法。

什麼是調查性報道?

調查性報道到底應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暫時沒有統一而確切的答案。多家專業新聞機構都認為應該這樣去表述調查性報道的主要要素:系統化的、深入的、原汁原味的調查與報道,並且通常會帶來秘密的揭露。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新聞學大會的明星級演講嘉賓

首屆亞洲深度報道新聞學大會即將於11月22日-24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演講嘉賓均為新聞界翹楚,將和與會人士分享他們的經驗,已經關於行業前沿最具啟發性的觀點。

報道亞洲:首屆亞洲深度報道新聞學大會, 2014年11月22-24日

新聞報道已步入全球化和大數據的時代。在亞洲—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記者們應當如何掌握日新月異的技術,採用先進的工作方法向公眾呈現事實的原貌?首屆亞洲深度報道新聞學大會將於2014年 11月22-24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與您一同尋找答案。

這事兒跟泰晤士報真沒關係

近日很多網媒和微博轉載“北大清華進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前50”這則消息,源頭是新華網,報道原題為“北大清華進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五十”,其實跟《泰晤士報》一點關係都沒有,早在2006年就已被澄清。

數據新聞

埃博拉疫情:數據可視化報道的試驗場

2014年3月以來,爆發並蔓延於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經造成了超過5800人感染和超過2800人死亡。不斷變動的傷亡數據是埃博拉病毒報道中的關鍵要素,在“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已不再新鮮的今天,可視化(visualization)呈現成為各大媒體以及政府和社會機構對這場疫情進行報道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