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一手故事》製作人陳莉雅:用普通人的生命經驗,探討東亞社會的“微趨勢”
播客《一手故事》以女性凍卵為主題節目入圍了今年台灣的卓越新聞獎。這個只有三個人參與的小團隊,是如何構思選題、撰寫腳本、進行採訪和運營節目的?播客新聞信“推播助欄”最近與節目製作人陳莉雅進行了深度對話。
播客《一手故事》以女性凍卵為主題節目入圍了今年台灣的卓越新聞獎。這個只有三個人參與的小團隊,是如何構思選題、撰寫腳本、進行採訪和運營節目的?播客新聞信“推播助欄”最近與節目製作人陳莉雅進行了深度對話。
全世界的記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安全威脅:不僅僅包括網絡上的騷擾、攻擊,也包括線下的人身安全威脅。而作為記者,保護自己、同事和消息源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全球深度報道網與消息源保護計劃、朱迪思·尼爾森研究所合作,設計了這套針對記者的安全培訓課程。
性暴力是一個複雜且充滿禁忌的話題,記者需要很好的技巧才能在不傷害受訪者的情況下對此進行報道。在 GIJN 最近的網絡研討會中,資深記者和專家分享了報道戰爭或衝突中性暴力的技巧,包括如何找到願意接受採訪的倖存者、避免倖存者在採訪中受到二次傷害等。
“環境報道聯盟”的跨境調查《海洋有限公司》獲得了2022年SOPA卓越環境報道獎,這組報道由14間新聞機構和來自13個國家的記者合作進行。他們是如何協調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記者?又有什麼調查經驗值得借鑒?全球深度報道網採訪了參與項目的記者和編輯。
深度報道的編輯希望年輕記者有哪些特質?如何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特質,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如何為新聞事件找到最合適的選題角度?在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編輯吳筱羽分享了她的見解。
新冠疫情以來,在義烏的航賓仿真花產業園區,40多家仿真花廠正在掙扎求存。有為仿真花染色的女工,在沒有訂單、沒活可乾的空閑,照樣做花當作存貨。在工廠一側的空地上,堆放着幾十袋仿真花半成品,何時能賣得出去,誰也不知道。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0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記者的工作常常面臨著情緒壓力的挑戰。報道有時很難推進,發表後也可能帶來安全風險,記者也常常成為網絡攻擊的對象……怎麼做才能紓解工作中的情緒壓力?新聞編輯室又能怎樣給予記者支持?肯尼亞記者納姆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的方法。
過去七年,艾米莉亞·塞爾坎撰寫了幾十份關於羅馬尼亞官員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學術欺詐的調查報道。她發現,羅馬尼亞現任總理以及國防部長、衛生部長和教育部長等高官的學術論文中都存在明顯的抄襲證據,而這些論文都曾幫助他們獲得升遷或獲得高薪。她是如何通過圖書館找到的公開資料,揭露這一系統性醜聞的?
9月本是採摘佛手柑的季節,去年就有新聞報道形容,佛手柑鼓起了瀘定縣村民的“錢袋子”。然而,5日發生的里氏6.8級地震,除了奪去至少93人的性命,也讓許多農民失去家園、土地和唯一的生計,打破他們對未來的想像。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9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調查報道和調查記者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電影和紀錄片的主題。在今年上映的電影中,我們找到了五部最值得觀看的調查電影,主題包括俄羅斯反對派納瓦爾尼、因揭開真相而被殺害記者們,韋恩斯坦醜聞曝光的幕後和在危險環境中工作的調查記者們。
搜索引擎是在開源調查中最常用的工具,了解它們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相關的搜索術語,對於快速找到想要的結果至關重要。這篇文章分享了三個提升搜索效率的小技巧,包括選擇合適的搜索引擎、使用限定符號和特定關鍵字進行搜索。
合適的新聞工具會讓記者事半功倍,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8名調查記者,分享了他們今年最喜歡的新聞工具,內容包括數據庫、寫作工具、開源調查工具、網頁監測工具等等。
去年9月,一家以“面對複雜”為信條的新媒體——“正面連接”上線了,除了追求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增量,他們還在試圖拓寬理解增量的邊界。在“正面連接”上線一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如何能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活下來,並展現這個世界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8月,川渝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和乾旱災害,水力發電能力不斷降低。於是,限電開始了。在戶外工作的裝卸工人、環衛工人面臨中暑、熱射病甚至死亡的威脅一般民眾則各施各法、四處奔波,應對突然其來的停電。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8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一篇好稿的誕生,除了前線記者的功勞,後方編輯的角色也是尤其重要的。從一開始對選題角度的把握,到採訪過程中與記者的溝通協作,再到拿到初稿時對方向、結構和內容的拿捏,編輯就像是稿件的“產品經理”,在記者和讀者之間扮演着“雙向翻譯”的角色。
隨着全球氣候暖化,全人類正在經歷着史無前例的酷熱天氣,而環境報道在此時的需求比以往都更加大。在最近一次研討會中,一個由記者、設計師和組成的小組,分享了他們用數據可視化和建立網絡賦能環境報道的案例。
播客《星期天晚上》關於“疫苗猶豫者”的節目獲得了今年 SOPA 最佳音頻報道獎(中文)。這個只有三個人參與的小團隊,是如何構思選題、撰寫腳本、進行採訪、運營節目的?播客新聞信“推播助欄”最近與節目製作人之一 Abby 進行了深度對話。
在俄烏衝突中,身處不同國家的用戶在 TikTok 中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當俄羅斯的用戶看到的是貓狗視頻時,烏克蘭用戶看到的則是戰爭的硝煙。社交媒體算法會在多大程度左右人們的認知?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挪威新聞團隊對俄烏衝突中的 TikTok 展開了調查。
7月,中國出現了爛尾樓盤業主“抱團停貸”現象,接二連三的“《停貸告知書》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傳播;斯里蘭卡也在這個月宣布國家已經破產,那裡的華人現在的生活狀況如何?我們精選了七月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對於數據記者來說,快速提取及整理數據尤為重要。但我們找到的原始文件往往並非格式化儲存的,它們可能散布在網頁各處或是以圖像、掃描件形式存在。但藉助這篇文章中所推薦的幾個工具和方法,不需要任何編程技巧,你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不可讀的數據進行提取和整理。
孫釗是紅星新聞的視頻記者,從業五年多,他總是在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介入新聞事件開始進行採訪突破,也在不斷探索如何用視頻更好地表達新聞選題。在這篇訪談中,他分享了自己思考選題、採訪突破和處理影像素材的方法。
法國知名調查媒體 Mediapart 的聯合調查主任 Fabrice Arfi 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調查記者,他只有中學學歷,卻在過去十五年間主導了多個重磅調查,包括前總統薩科齊的醜聞等。在這篇文章中,他分享了在記者自我成長、培養消息源、採訪突破、寫作等方面的經驗和技巧。
路透新聞研究院不久前發布了長達164頁的《2022數字新聞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整體新聞消費量在大幅下降,對新聞感興趣的人數也在急劇減少。但同時也出現了值得留意的新的發展趨勢,例如新聞短視頻、播客的風靡,虛假信息成為受人們關注的議題等。
找到自己的寫作風格、落筆之前給你的選題寫一段推銷語、用來自現場的聲音講述你的故事、隨時和編輯進行溝通……憑藉水資源調查而獲得普利策獎的調查記者/編輯 Henry 和 Fredrick 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九點給記者的寫作建議。
“唐山打人案”轟動中國網絡輿論。要求女性主動規避風險,肩負自我保護的特殊負擔,真的能為她們帶來安全?還是會將她們的生活和行動置於處處恐懼之中?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六月幾篇值得一讀的深度報道。
藉助衛星圖像、地理信息數據庫等工具,調查環境破壞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在這篇文章中,來自環境調查論壇的記者分享了他們最常用的工具和數據庫,包括監測全球天然氣燃燒的“燃燒地圖”、谷歌地球引擎和區域性的調查數據庫。
如何讓用戶願意付費並持續付費,仍舊是困擾新聞業的一大難題。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雜誌媒體訂閱數在疫情期間持續降溫,印刷報業更是下滑明顯,過去兩年內訂閱數總體下滑7%。這篇文章編譯了近期多份研究成果,挖掘新聞業“付費難”困境背後的潛在受眾心理並探索可行的出路。
對記者來說,保護消息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在雲時代,數據同步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潛藏泄露風險。在這篇文章中,數字安全培訓師 David Huerta 分享了如何透過簡單的設置,保護你的通訊錄信息不被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