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JC 側記 GIJC23
#GIJC23 側記: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你可以獲得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加的記者盛會。別的先不說,在這個媒體經營日漸困難、大環境對記者越來越不利的年代裡,光是看到這麼多調查記者仍堅守在崗位上,就已經足夠振奮人心了。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加的記者盛會。別的先不說,在這個媒體經營日漸困難、大環境對記者越來越不利的年代裡,光是看到這麼多調查記者仍堅守在崗位上,就已經足夠振奮人心了。
社交媒體上的青少年網紅獲得的不只有是名聲和財富,在這些賬戶的男性粉絲中,有不少人會恭維、欺凌或勒索賬號的所有者。紐約時報的一篇多媒體調查報道揭示了這一現象,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把這兩千多個人都消滅了,全世界的獨裁者應該會睡個好覺。”在 GIJC23 現場,我們一直開這樣的“地獄玩笑”,卻又如同另類的集體心理診療。自由作者鄒思聰在這篇側記中講述了三位俄羅斯流亡記者的故事——他們雖然再也無法回國,卻在異鄉堅持報道、建立生活。
在參會之前,於月想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哪些同行和我們一樣處境艱難,又是怎樣克服?在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後,她覺得哪怕空間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如今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報道?在影響力如此受限的當下,我們究竟如何定義和看待“impact”?在報道殺戮女性的分享中,獨立記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記錄,若沒有留下,真的會丟,若還有一些力氣,就一起守住每一個留下記錄的可能吧。
學術不端行為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涉及新葯和外科手術程序的研究可能會直接影響公共衛生,而政府也會根據研究結果來制定相關政策。在這篇文章中,三位專家分享了他們在調查學術不端行為方面的經驗和技巧。
離開深度報道的樂園,我們都帶走了一點東西,一些視角,一些彼此確認、彼此支撐的瞬間。未來,當我們再次遇到棘手的選題,也能想起那兩句話:“採訪,是永不放棄的藝術”、“我們總會有辦法的,總是可以做到的。”
播客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為調查報道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通過製作多語言播客,觸及到更廣泛的受眾。在這篇文章中,資深音頻製作人分享了製作多語言播客的技巧。
林寶英的職業生涯從警察開始,在偶然的機會下轉行為調查記者,現在又成為了普利策中心人工智能問責網絡的負責人。她曾參與多個重磅調查,涉及韓國的學術造假、醫療設備監管等問題。在這篇訪談中,林寶英分享了她做調查報道的挑戰、技巧,喜歡的工具以及曾犯過的錯誤等。
在報道因性別原因蓄意殺害女性的事件時,媒體常常過分集中於驚悚和血腥的細節,或僅僅展示冷冰冰的數據。在 #GIJC23 上,五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分享了報道女性殺戮的技巧。
12月18日,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生里氏6.2級地震,造成超過140人遇難。在冰冷天氣之下,災民渴求臨時帳篷、摺疊床、感冒藥等物資,而救援隊伍則努力克服霜凍和塌方道路等惡劣環境,儘力將物資送予災民。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2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和不同地區的記者交流中,我還是不斷感慨世界的廣闊,我從他們那收穫了許多建議。那是一種互相取暖,也是為自己打氣。想起那些記者對我說過的“You look so young”,我也有了更多衝勁和底氣。是的,我還年輕,我還可以做很久。也許,也會迎來一個更好的時代吧。
在2023調查記者與編輯大會(NICAR23)、第13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GIJC23)等會議上取經,以及訪問無數的獲獎記者後,全球深度報道網(GIJN)為你介紹以下10款容易使用的調查工具和技術,或者你可以考慮在下一個調查項目中好好利用它們。
參會的過程中,我常常和朋友感慨,新聞工作(Journalism)和期刊論文(Journal)擁有共同的詞源,即“即時的記錄”(jour),而整場大會並不呈現為其樂融融的“思想盛宴”,也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會議(conference)的本意是不同處境和技巧的交換和碰撞。
“朱令案”是中國最引人關注的懸案之一,她在1990年代就讀清華大學期間被兩次投毒,身體受到了不可逆轉的傷害。警方早年一度鎖定她的同宿舍室友孫維為案中“唯一嫌疑人”,案件卻在“中央領導同志批示”之下結辦、不了了之。《鳳凰周刊》的這篇專訪,回顧了這一起案件,還了解了朱令及其父母的現況。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1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環境犯罪為犯罪份子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年收入,同時對社群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其中一些損害更加是不可逆轉的。在瑞典哥特堡舉行的第13屆全球深報報道大會 #GIJC23 的一場研討會上,普利策中心非洲議題編輯 Madeleine Ngeunga、The Public Source 創始編輯 Lara Bitar 與有組織犯罪和腐敗報道項目(OCCRP)環境編輯 Caroline Henshaw 分享了他們有關環境犯罪的報道和建議。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GIJC)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調查記者聚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我們現在在全球範圍內徵集 GIJC25 和 GIJC27 的提案。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編輯。”這是資深美聯社調查編輯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呼籲聽眾記住的口號。優秀的調查編輯能夠讓報道更加有力,保護並激勵記者。在這篇文章中,三位頂尖的調查編輯分享了8個調查編輯技巧。
網絡上充斥關於巴以衝突的誇張、虛假和未經驗證消息,媒體的客觀報道變得更加重要。《三聯生活周刊》整理了身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雙方平民的講述,試圖呈現他們在戰火、恐懼、傷亡之中的處境。《澎湃新聞》則利用數據、信息地圖等,重構本輪衝突爆發的頭12天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0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記者挖掘在過去發生的、從未披露的事實、事件、檔案或證詞,它們有時候極具分量,足以“重寫歷史”,或至少改變我們對某個事件或人物的了解及看法。在第13屆全球深度報道大的一場研討會上,三位記者分享了他們調查歷史事件的經驗。
調查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有賴於傳統調查技術和尖端科技工具的結合。擁有最好的技術和工具,可以幫助媒體和記者保持領先位置,並且講述具影響力的新聞故事。在第13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一場研討會上,專家討論了他們最近進行的調查,以及他們最喜愛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人臉識別服務、檔案分類工具等。
對於不少記者來說,加密貨幣是一個令人卻步的調查議題,甚至無從入手。然而,加密貨幣也是一個日益重要的調查新聞條線。在第13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巴塞爾治理研究所專家 Federico Paesano 分享了幫助記者理解加密貨幣的關鍵問題和貼士。
“決定我們關注哪些議題的那一群人,曾經都是男性,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在第13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一場關注女性新聞工作者處境的研討會上,一位講者如此說道。女性要加入調查新聞行業、從事深度報道,往往要面對跟男性不一樣的困難。研討會講者分享了她們的經驗,強調了建立支援網絡和創建互助社群之重要。
一份問卷調查若能設計得宜和分發準確,可以為你的調查報道建立起強大的數據庫。在第13屆全球深度報道大上,CORRECTIV.Lokal 記者 Miriam Lenz 主理了一個工作坊,分享以問卷調查來推動調查報道的一些入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