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功能設置

文字大小

色彩設置

單色 柔和色 dark

閱讀工具

底部遮蓋 標尺

烏克蘭記者的戰爭報道分享。(圖:李易安)

文章

主題

#GIJC23 側記: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你可以獲得什麼?

拖了許久,終於把2023年9月去瑞典哥特堡參加“全球深度報道大會”(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ference, GIJC)的經驗整理成文章,希望對同樣在中文世界從事調查報道的同行有些幫助。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記者年會之一,由“全球深度報道網”(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 , GIJN)主辦,每隔兩年都會在全球不同城市舉辦。根據主辦方統計,2023年的年會一共有來自130多個國家的2100名記者參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總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加的記者盛會。別的先不說,在這個媒體經營日漸困難、大環境對記者越來越不利的年代裡,光是看到這麼多調查記者仍堅守在崗位上,就已經足夠振奮人心了。

會議開幕時主持人也特別提及,有些俄羅斯記者本來想參加會議,卻在出發前收到死亡威脅,而韓國的調查媒體《Newstapa》則是在年會開幕的一個星期之前,因為“誹謗尹錫悅總統”而遭到韓國檢查官的搜查。

整體來說,我感覺這個年會對於入行兩、三年,已經有些調查經驗的記者來說特別實用──有了一些工作經驗之後,你會更清楚自己關注的主題是什麼,從而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坊;而工作坊里的調查技巧,對於剛脫離入門階段的記者而言,或許也比對入行五年以上的資深記者來說更為有用。

會議首日,排隊等待入場的人龍綿延數百米。年會開幕前一晚有迎賓酒會,一千多人的陣仗十分壯觀。(圖:李易安)

年會開幕前一晚有迎賓酒會,一千多人的陣仗十分壯觀。(圖:李易安)

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你可以獲得什麼?

整體來說,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分享調查工具和技巧的工作坊:這類工作坊大致可分為調查報道數據新聞兩種面向。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主講人討論的報道工具、技巧不見得適用中文語境,但仍然能提供記者的調查思路和經驗。

(2)主題導向的記者經驗分享:今年最特別的,應該是流亡俄羅斯記者和戰地報道的經驗;我自己則很喜歡“六分鐘快講”(Lightening Talk),可以聽到不同地區的記者輪番上台談自己做過的報道,也是認識世界各地優秀報道的好機會,很開眼界。

今年講座的主題,除了常見的跨國組織犯罪、環境議題之外,AI、數位監控、地緣政治變化、戰爭等議題也是顯學,反映了當下的時勢變化。此外,主辦方也邀請了很多拉美、非洲、中亞地區的記者,看得出主辦單位顧及全球南方視野的用心。

(3)根據語種進行的記者交流活動(Networking Sessions):這次年會一共有九個語種的交流活動。中文語種的交流活動當然是認識其他中、港、台記者,尋找跨境合作對象的好機會;由於中國是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所以交流活動中也可以看到許多不諳中文的記者參加。

除了中文的交流活動之外,也推薦大家根據自己的關注地區和興趣,參與其他語種的交流活動──我這次就參與了阿拉伯語種和俄語種的交流活動,結識了一些在阿拉伯世界、前蘇聯地區工作的同行,為未來的跨境報道建立人脈。

烏克蘭記者的戰爭報道分享。(圖:李易安)

值得慶幸的是,GIJC每屆都會提供名額不定的獎學金(Fellowship),提供機票、地面交通、住宿和部分膳食,同時免除受獎者的報名費,對於無法負擔交通食宿和年會報名費(今年的報名費是300美元左右)的小型媒體、以及資源有限的獨立記者來說是個福音。

會議供應免費午餐。每到中午,會場里就會變成大型 Canteen,是和同桌記者攀談、拓展人脈的好機會。除了充實的工作坊和講座之外,精彩的餘興節目和晚會也是 GIJC 的一大特色。

幾個讓我特別有收穫的工作坊

以下想跟大家分享我覺得很有收穫的幾個工作坊。

一、如何追蹤飛機航班和船隻(Tracking flights and ships)

  • 調查船隻(點擊鏈接查看工作坊投影片)

關於環境議題(比如漏油)、經濟議題(走私貿易、規避制裁)、人權議題(海巡攻擊海上難民)的調查報道,有時會需要調查船隻的背景、所有權或航行紀錄,這時追蹤船隻的工具就能派上用場。 (註:若想更詳細查詢貿易紀錄:可以搭配查詢 NBD、ImportGenius 的貨品報關資料。)

關於船籍紀錄和航跡,常見的數據庫包括:Marine TrafficVessel FinderFleetMon,這些平台可以追蹤某艘特定船隻的歷史路線,但通常要付費,而且價格不低。如果資源有限、難以付費取得資料的話,講者也建議嘗試寫信給平台管理團隊,提及你正在調查的報道,詢問平台能否免費提供相關資訊,也可以提議在報道中露出平台名稱、鏈接,作為交換。

講者也提到,除了仰賴數據平台之外,也可以自己建立情報網絡,結識海關人員、海運業者、船公司職員等,但需要長期培養人脈;也可以嘗試和收貨者索取海運提單(Bill of Landing),提單上可以更清楚看到船隻載運貨物的內容。

運氣好的話,有時 Google Earth 上可能也看得到想追蹤的船隻,但要謹慎查核。搜尋社媒平台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講者建議,可以在臉書、推特、LinkedIn 等平台上,搜尋在港口、碼頭工作的用戶,或者用港口地點的tag來搜尋照片,藉此尋找蛛絲馬跡。

若想參考使用船隻追蹤工具製作的調查報道,這篇關於敘利亞磷肥出口歐洲的報道是個不錯的案例:A ‘Bloody’ Trade: Inside The Murky Supply Chain Bringing Syrian Phosphates Into Europe

  • 調查飛機(點擊鏈接查看工作坊投影片)

最常見的資料庫,當屬 Flightradar24。

長期關注航線的記者或航空迷,可以記住幾個常用資訊:航班呼號(Squawk,航管人員臨時指定給某航班的四碼代號)、飛機在國際民航組織的註冊編號(ICAO registration/hex code )、GPS定位位置、該航班的無線電呼號(Call sign,比如航空公司代號,華航是dynasty)等;若想查詢私人飛機的擁有者,則可以使用 Gainjet(除了講者提到的這些資料庫之外,我自己也很常用 Airfleets,可以用飛機的註冊編號查詢飛機型號、出廠年份和轉手紀錄。)

同樣地,除了數據平台之外,講者也推薦記者加入航空迷社群(比如臉書的台灣航空飛航情報分享高雄機場航空器資訊交流),或結識塔台人員、機師,培養自己的情報網絡。

若想參考使用航班追蹤工具製作的報道,這篇從私人飛機航線看烏克蘭戰爭後地緣政治變化、以及用數據庫調查出盧旺達總統將流亡反對派載回國的調查報道,都是不錯的案例。

二、如何使用衛星空照圖來進行調查報道(可點選鏈接查看工作坊的Tip Sheets簡報

我是地圖的愛好者,所以一直都很喜歡使用空照圖來進行調查、或者使用地圖作為呈現媒材的報道,之前也做過一些嘗試

這場工作坊的兩位講者,花了不少時間,討論如何識別用 Midjourney 製作的“假空照圖”,並提醒記者比對不同平台的地圖資料,因為某些國家可能會出於國安因素,而對空照圖進行後制、變造。

使用Midjourney生成的“衛星空照圖”。

有些官方提供的衛星圖會出於國安理由進行人為變造,韓國 Naver 地圖的龍山基地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另一個讓我覺很有啟發的,則是用烏克蘭空照圖中俄軍佔領區的墓園變化,來估算死亡人數。

講者也特別提及了幾個新的衛星圖工具,特別適合環境議題的報道──不過這些圖資多半是小比例尺地圖,比較適合看趨勢、某區域變化,不見得適合微觀的個案調查(比如某個廠商違規排污):

(1)Earth Surface Mineral Dust Source Investigation (EMIT):美國NASA用高解析度的衛星圖看甲烷(全球暖化成因之一)的排放熱點。

(2)SPECTRA:用衛星圖查看甲烷集中分布範圍(可免費建立帳號)。

(3)SRON:可以看一氧化碳、甲烷濃度(但demo版只有過去個別災害事件),以及更新較頻繁的甲烷排放地圖

(4)SATALERT:同樣是監測甲烷濃度的資料平台。

(5)Chasing Methane:印度組織建立的平台,每五個月為紀錄周期,免費使用。

推薦大家點擊工作坊 Tip Sheets 鏈接,了解更多衛星圖資源。

三、進行和美國相關的調查報道時,有哪些資料庫可以用?

Martha Mendoza  這場工作坊,雖然和充滿生動故事的講座相比看似有些枯燥,卻是我這次在年會上,覺得最有收穫的工作坊之一。

Mendoza 整理了二十多個美國的政府資料平台和民間資料庫,涵蓋政治遊說、政府預算、議員出訪、制裁實體清單、軍事訓練、對美貿易、跨國投資、司法裁判和刑事紀錄等,對於和美國相關的報道十分有用──我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調查報道,就使用了很多在這場工作坊認識的資料庫。

以下和大家介紹幾個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資料庫;你可以點擊 Tip Sheets 鏈接、玩玩看各個資料庫,說不定也能找到有趣的調查主題。

  1. 美國政府花了多少錢在你的國家?採購案由誰得標?
    usaspending.gov → Search award data → Location

    Fpds.gov → Search: COUNTRY → Date Signed

由於台灣和美國並沒有正式的邦交關係,因此很多非官方的援助或採購頗為低調──若想探看這些資金上的活動,USAspending 就是個很好的資料庫。

比方說,你可以在資料庫裡面查到,今年5-9月間,美國“民用後備航空隊”曾執行過幾趟包機運輸任務,來往於台美之間。

又比方說,資料庫里也查詢得到美國國防部給台大的“嵌段共聚物合成物”研發經費,似乎和軍事有些關聯。

聯邦採購資料系統(FPDS)的搜尋引擎則比較陽春,但也能找到很多有趣的紀錄:

  1. 台灣花了多少錢遊說美國政府?Opensecrets.org → Lobbying → Foreign Lobby Watch →Countries Opensecret的資料庫可以快速找到各單的花費,但找到的登記代理人,除了台灣駐美貿易辦公室、貿協,還有民進黨、國民黨之外,基本上都是華盛頓的政治遊說公關公司,資訊也不夠詳細。

如果要更具體,可以在司法部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案”(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專區查詢:https://www.justice.gov/nsd-fara → Browse Filings → Active Registrants by Country or Location Represented → Country/Location

資料庫中有兩種角色比較關鍵:

  • Foreign Principle:被代表的外國法人,亦即出錢進行遊說的單位。
  • Registrant:在美國執行遊說工作的單位或代理人,有時是台灣政府機構、政黨駐美辦公室,但大多時候是政治公關公司。

點擊第一欄的「view」,就可以瀏覽代理人的附件資料:有些會像國民黨的這個代理人登記文件一樣,雖然沒什麼內容,但看得到申請人、日期;有些則像民進黨的,附錄資料很豐富,比如批評侯友宜核能主張邀請彭博社專訪賴清德)。

很有意思的是,資料庫里有個遊說出資方(foreign principle)名為 Tech Island Limited,點進去看就能發現是郭台銘的遊說代理人,搜尋後發現,是個近期剛成立的公司,每個月花費五萬美元請公關公司在美國進行媒體公關,還有新聞提及這個公司,和白宮前國安會官員、奧巴馬時代的中國事務官員有牽連。

  1. 美國為台灣提供多少軍事訓練、資產?
    若要整理近年美國對台提供的軍事訓練,美國國務院的這個資料庫就相當方便:www.state.gov → Bureaus & Offices → Arms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Bureau of Political-Military Affairs → Reports → Foreign Military Training and DoD Engagement Activities of Interest + Section 655
  1. 美國對台進行多少軍售?
    除了軍事訓練之外,美國國防部的這兩個資料庫,則可以查到美國對外軍售的紀錄,對於需要整理軍售紀錄的記者來說非常好用。
    https://www.dsca.mil/resources/publication

    www.defense.gov → DoD Military Websites → Military departments → full list by category → 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 (DSCA) → Resources → Publications → DSCA Historical Sales book and Fiscal Year Series
  2. 每年有多少外國人申請綠卡和 H1B 工作簽人數?僱主擔保方是誰?申請工作簽的平均薪資是多少?https://www.myvisajobs.com/Reports/2023-Green-Card.aspx?T=CT

你可以在這個資料庫里查詢各國籍人士申請美國綠卡的人數、分別申請哪些種類的永居簽證

很有意思的是,你甚至可以查到為申請者申請永居的贊助方(僱主),藉此看出各國移民的組成,比如比如台灣綠卡申請者的贊助方,基本上就是 FAANG 這些科技巨頭,而菲律賓申請者的贊助方,則以旅宿業和人力公司為主。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台積電北美分公司也是綠卡贊助方之一。

  1. 美國哪些上市公司在投資台灣?
    https://www.sec.gov/edgar/search/#/q=taiwan
  2. 哪些台灣人在美國被起訴?
    https://search.justice.gov/search?utf8=%E2%9C%93&affiliate=justice&query=Taiwan

除了上面簡短分享的工具之外,大家也可以在本屆GIJC的網站上,找到所有工作坊/講座的資源,歡迎大家點擊鏈接尋寶;如果你是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領域的記者,也推薦關注下一屆GIJC的獎助訊息。

您可以根據知識共享協議條款免費轉載這篇文章

轉載


閱讀更多

GIJC 側記 GIJC23

#GIJC23 側記:危險者的聚會

“如果把這兩千多個人都消滅了,全世界的獨裁者應該會睡個好覺。”在 GIJC23 現場,我們一直開這樣的“地獄玩笑”,卻又如同另類的集體心理診療。自由作者鄒思聰在這篇側記中講述了三位俄羅斯流亡記者的故事——他們雖然再也無法回國,卻在異鄉堅持報道、建立生活。

GIJC 側記 GIJC23

#GIJC23 側記:哪怕空間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在參會之前,於月想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哪些同行和我們一樣處境艱難,又是怎樣克服?在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後,她覺得哪怕空間再小,也不要停止做事。

GIJC 側記 GIJC23 全球深度報道大會

GIJC 側記:殘缺的數據,模糊的面孔,天秤傾斜的判決——從女性殺戮報道說起

如今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報道?在影響力如此受限的當下,我們究竟如何定義和看待“impact”?在報道殺戮女性的分享中,獨立記者易小艾找到了部分答案:有些記錄,若沒有留下,真的會丟,若還有一些力氣,就一起守住每一個留下記錄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