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河南省平頂山市洪庄楊鎮一輛廂式冷藏車違規搭載8位農婦,導致她們窒息昏迷,最終死亡。這些農婦都是牛肉廠小工,雖然來自周邊的不同村莊,卻經歷着差不多的命運,老人、孩子和丈夫是她們的牽絆,好不容易一份日均百元的生計,卻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難。
連鎖咖啡品牌 Manner 的門店,先後發生數起店員跟顧客的衝突,引起網絡輿論的關注。有網民注意到,店員跟顧客衝突後迅速收拾心情、拿起抹布清潔操作台,其“打工人”精神狀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Manner 事後快速與涉事店員切割的態度,也惹來網絡輿論的抨擊。中國4億藍領勞動者,到底處於怎樣的處境當中?
“你是爸媽不要的孩子。” 別人的一句話,勾起了張夢婷的夢魘。她在小時候被家人送養,長大後才因為書讀得不錯,而被父親決定接回家裡撫養。跟張夢婷一樣,為給家裡生男孩騰出名額,一些女嬰剛出生就被家人送養;機緣巧合之下,她們中的一些人被重新接回那個陌生的“家”中,但曾被丟棄的親情卻已經無法找回。
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6月份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10名農婦,搭上致命冷藏車
出品:澎湃人物

昊銳牛肉廠的店面。圖:袁璐
50多歲的王梅(化名)在河南省平頂山市洪庄楊鎮給一家名為“昊銳”的牛肉廠打零工,斷斷續續工作了幾年。上班時,她早上6點多從村裡出發,7點趕到鎮上的中石化第二加油站,跟其他女工一起坐上廠車到10多公里外工作,直到黃昏6點下班,依舊坐廠車回到加油站,如此一天可以賺到100元,加班超過一個小時還能多賺20元。
最初,接送女工們的廠車是一輛七座位的昌河麵包車。女工們也想不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廠車變成了一部空載的冷藏車。6月15日晚上,依舊酷暑難耐,王梅跟平常一樣和另外9位女工搭上了這一輛廠車。那天冷藏車裡裝了貨物,於是有兩名女工擠在了副駕駛,其他人則進入開了冷氣的後車廂,悲劇由此發生。
據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融媒官微消息,6月15日晚上10點左右,一輛輕型廂式冷藏貨車違規乘人,行駛至葉縣洪庄楊鎮境內的一個加油站時,司機發現車廂內8人窒息昏迷,迅速撥打120進行緊急搶救。截至16日凌晨3時,8人不幸遇難。
遇難的8名農婦和擠在副駕駛而活了下來的2名農婦,都是“昊銳”牛肉廠的小工,分別來自周圍的洪庄楊鎮、曹李村、白庄村、石王村等。這些年齡在40到50多歲的農婦經歷着差不多的命運,生活被錨定在村莊,老人、孩子、丈夫都可能是她們的牽絆。她們在種地之餘,好不容易在家附近的工廠覓得一份日均百元、車接車送、只用出力的生計,最後卻在即將抵達村口的冷藏車廂中不幸離去。
村民們回憶,遇難女工們的遺體是在6月17日晚上10點多陸續從縣裡的醫院拉回村的。他們提到,王梅有一個20多歲的兒子,他有心智障礙,未必知道發生了什麼事。6月18日中午,王梅的兒子搬着一張摺疊桌晃晃蕩盪從巷子里走出來,一群人坐在他家門口,準備着他母親的葬禮。
脫下長衫,仍是牛馬
出品:正面連接

插畫:陳禹
中國有4億藍領勞動者。最近一次看到他們的處境,是上海的兩家 Manner 咖啡門店發生店員與顧客的衝突——一位店員將咖啡粉潑灑在顧客臉上,另一位店員與顧客爭吵、甚至毆打了顧客。較早前,瑞幸咖啡師“爛手”的消息也登上了熱搜。咖啡師這份工作的浪漫色彩,似乎正逐漸褪去。
事實上,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入藍領行業。智聯招聘《2024藍領人才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25歲以下群體投遞藍領職業的人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165%。
咖啡師屬於藍領中的服務行業工作,也可以用另一個更受到年輕人關注的概念——“輕體力勞動”——來形容。除了咖啡師,輕體力勞動還包括花店店員、書店店員、寵物美容師、游泳池收銀員、電影院場務、園丁、叉車司機、景區導遊等。這些工作不需要枯坐在電腦前,也沒有重體力消耗,而且大多數沒有什麼門檻,當天面試,第二天就能入職。
近年來,不少年輕人脫離了“正常”的軌道,他們希望能“解放自己的大腦、使用自己身體”,逃離內卷的壓力,為自己另闢一條不一樣的道路。2023年上半年,“脫下孔乙己的長衫”話題風靡一時,輕體力勞動也可以被看作一種“脫下長衫”的嘗試。然而,像瑞幸、Manner 這類快銷式咖啡店,是年輕人選擇輕體力勞動工作時最先排除的選項,因為在這些店裡,“每個人都會被使用到極限”。
聚焦到個人身上,這種對輕體力活的講述更像是一種對生活的再創造。一些人可能靠一種“新的理解”重構了自己的生活,從而獲得了微弱的慰藉。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最快速地開始做事、擺脫空心病的方式,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逃避。
事實上,這批年輕人並不是輕體力勞動行業的大多數;真正從事這個行業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批人。《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2022)》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有超過4億藍領勞動者,在7.47億就業人口中佔比超過53%。他們是我們的目光並不會投向的更大多數。沒有這份“新的理解”的武裝,生活在他們面前更赤裸地鋪展開來。
在 Manner,如何“逼瘋”一個打工人?
出品:每日人物

圖:每日人物
連鎖咖啡品牌 Manner 因為接連發生咖啡師和顧客衝突的事件,掀起了一場網絡輿論風暴。
在一起衝突中,店員和催單顧客爭執,聽到顧客宣稱要投訴自己之後情緒失控,拿起咖啡粉直接潑向顧客。事後,Manner 按照常見的公關策略,迅速跟涉事員工切割,公開聲明已經開除該名員工。沒想到,這樣的回應進一步激發了網友的憤怒——許多人看過視頻後發現,這位店員向顧客潑咖啡粉後,迅速收拾情緒,下一秒就拿起抹布清理操作台,這種“打工人”處境引起了網友的共鳴。
在 Manner 官方微博的評論區,一下子湧入了大量網友,號召 Manner“把員工當人”。有網友在評論區提到,即便是在上海淮海路、成都太古里、重慶解放碑等核心商圈的 Manner 門店內,從來都只有一個店員忙前忙後——處理大量訂單、清潔操作台和店門、應對顧客和外賣騎手等。
《每日人物》的這一篇報道,訪問了 Manner 的多位全職和兼職員工,同時回顧了 Manner 的品牌歷史、經營理念、企業跟員工的關係、行業競爭等,從多個角度分析 Manner 員工的處境,探討 Manner 的“慢”如何成為了激發近期多場衝突的主要原因。
送養的女孩被接回家後
出品:真實故事計劃

圖:真實故事計劃
“你是爸媽不要的孩子。” 同學喊出的這句話,如利箭一般將張夢婷的童年射了個粉碎。那一年,張夢婷只有8歲,還不姓張,而是跟着姥爺家姓李。
張夢婷由姥姥一手帶大,從小稱呼姥姥為“奶奶”。不過,奶奶曾告訴張夢婷,說她是從街邊檢來的;每當惹奶奶生氣時,奶奶卻又有另外一種說法,撂下一句:滾回你大姑那邊去。張夢婷跟這位“大姑”並不親近,就是一位普通的親戚。至於為何要讓她回大姑那邊去,又讓張夢婷感到困惑。
直到那天,同學的一嗓子叫醒了張夢婷,把她一些散落的幼時記憶碎片突然串成了一條線。張夢婷不得不在內心直面殘酷的直相——很有可能自己不是被檢來的,生母一直就在身邊,奶奶也不是奶奶、而是姥姥。此後,她反覆做同一個噩夢,自己被姥姥“再度”拋棄,只得流落街頭。
2005年,這個噩夢成了現實。結束小升初考試的那個下午,姥姥告訴張夢婷:因為她學習成績好,等上了初中,她的父親想把她接回家撫養。張夢婷不願意,除了有被姥姥放棄的委屈,也有因為要“回”到那個陌生的家庭而感到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姥姥冷着臉,只拋下一句:“我也做不了主。”
於是,這是第二次大人們通過合謀,私自決定了張夢婷的人生。她還記得,“回家”的第二天,她紅腫着雙眼,最後一個出現在餐廳。母親白了她一眼,對她的遲到表達不滿。飯桌上,父親、母親、妹妹和弟弟一家四口自顧自地用餐,沒有人關心她的處境。許多年後,她仍然痛恨大人們把她接“回家”的這個決定,對她而言“家”從此不復存在。
為給家裡生男孩騰出名額,一些女嬰剛出生就被家人送養。機緣巧合之下,她們中的一些人被重新接回家中,但曾被丟棄的親情卻已經無法找回。
父母遇害四年後,告贏那些網暴者
出品:極晝工作室

康菲父母生前常在樹下和鄰居們聊天、打牌。圖:李曉芳
噩夢始於2020年8月8日,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當天發生了一起重大惡性連續殺人案件——兩度因盜竊罪入獄、當日出獄才三個月的曾春亮闖入康家,用一把尖刀和榔頭,殘忍殺害康菲(化名)的父母、重鎚康菲7歲的外甥腦袋致其重傷,逃亡期間又殺死一名57歲的駐村幹部。
早在案發之前,康家曾經兩次發現曾春亮非法潛入家中,更加受到曾春亮的威嚇:“如果敢報警,我就捅死你們!”康家兩次都有報警,但未有獲得警方重視。派出所民警告訴他們,由於沒有丟失財物,只能定性為非法入室,可處拘留15日。康家後來再往派出所詢問案件進展,卻一直沒有新的消息,直到慘案發生。
父母遇害後,康菲公開要求調查警方辦案過程中是否存在瀆職。一個月後,江西省公安廳組織成立的調查組給出了口頭回復——樂安縣警方工作中存在瑕疵和紕漏,但沒有瀆職情況。
沒過多久,康菲發現多個賬號在她的微博下面對其家人進行誹謗和網暴——有人自稱認識康家,說曾春亮曾替康家大哥頂罪入獄,因此伺機報復;有人稱康家已經收了政府的50多萬元一次性慰問金,但沒有拿去任何證據;有人以過去隱私攻擊康家,指康家有人“吸毒,追責,索賠,再吸毒”。有不少網民對這些網絡傳言作出反應,把“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套用到曾春亮殘殺康菲父母一事之上,甚至有人詛咒尚在醫院進行手術的康菲外甥,稱希望他終身殘廢。
在後來的案件審理中,曾春亮的供詞證實了他與康家此前並不認識,是聽說樂安縣警方四處找他,知道康家報了警,於是起了報復的念頭。至於殺死駐村幹部,曾春亮供稱是因為幹部沒有滿足他開採石場、住房等要求。
然而,針對康家的網暴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康菲決定訴諸法律,和律師經過艱難取證,確認了三個賬號的註冊者身份,並分別對他們提起民事訴訟。其中一名被告竟然是當地民警,案發時擔任撫州市公安局新聞發言人。
父母遇害後差不多四年、今年5月,康菲收到了法院寄來的判決書⋯⋯
沒有“邊界感”的中式社交,被年輕人瘋狂吐槽
出品:穀雨數據-騰訊新聞

圖:穀雨數據
近期在中國互聯網絡上,一段“老人吐槽年輕人在卧鋪下鋪掛帘子”的短視頻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火車卧鋪掛帘到底該不該# 的討論更加登上了微博熱搜。
“注重邊界感”似乎越來越是當代年輕人的社交潛規則——有人自稱“社恐”,出門必須戴上耳機、口罩,甚至在跟別人共處一個空間時掛起帘子,建立起物理意義上的社交邊界,隨時與陌生人保持距離。
除了這一些有形邊界,還有無形的心理邊界、語言邊界。為了逃避那些喜歡問東問西、沒有邊界感的親戚,有人甚至選擇“斷親”。
年輕人到底還有哪些社交邊界?他們為什麼如此在意“邊界感”?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穀雨數據》通過從豆瓣小組爬取上萬則帖文的標題,並且進行分詞統計,梳理出那些被吐槽最多的“越界者”,以及越界行為經常發生的場景,進而列出年輕人最在意的八大“社交雷區”。此外,《穀雨數據》整理了網絡投票的結果,了解網友對“火車卧鋪掛帘”、“斷親”這些跟邊界感相關的社會熱話、概念和現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