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深度報道方法
如何將調查報道和美食與生活方式相結合?
美食是社交媒體上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但這些內容和調查報道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在這篇文章中,幾位記者探討了如何將調查報道和美食與生活方式內容相結合,讓數億對美食感興趣的人也開始關注食品系統中的問題。

GIJC25
GIJC25 全球亮光獎現正接受報名
2025年全球閃亮獎現在正在接受申請,這個新聞獎項由全球深度報道網主辦,旨在表彰在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國家所做的調查報道,對在恐嚇、威脅等困難條件下進行報道的記者、新聞團隊或媒體機構作出肯定。

深度報道方法
對話 IStories 創始人羅曼·阿寧:即使流亡,也要讓普京承擔責任
因為對普京家族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調查報道,獨立媒體 IStories 總編輯羅曼·阿寧和整個編輯部都不得不流亡海外。“作為記者,有時我們相信我們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當這些沒有發生時,是令人沮喪的,但我們的工作也在於保存歷史。”

成員特寫
《當今大馬》 的故事:一磚一瓦,拓寬獨立報道的邊界
25年來,馬來西亞獨立媒體《當今大馬》以無畏的調查報道推動社會變革,也一步一步拓寬了該國獨立報道的邊界。這是一個關於獨立媒體如何在威權社會中生存,進而改變它的故事。

深度報道精選
深度報道精選:“張成功案”及其背後的政法“黑傘”
“張成功案”及其背後的政法“黑傘”、一名25歲大學生之死、把孩子送進特訓學校的家長們……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0月份幾篇值得一讀的深度報道。

GIJC25
2025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獎學金延長申請時間至2月14日
2025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11月20日至24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在這場大會上,你將有機會接觸到全球最出色的調查記者、數據科學家、傳媒學者等。同時,我們也提供獎學金名額給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媒體人,非常歡迎你來申請。

報道工具和技巧
數據記者萊昂納多·尼科萊蒂:我用什麼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
萊昂納多·尼科萊蒂是彭博社數據記者,他對社交媒體上的極端主義、生成式 AI 中的種族和性別刻板印象等都有深入報道,他是用什麼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的?

深度報道方法
想要開始調查報道?我們準備了一份來自頂尖記者的經驗清單
對許多人而言,調查記者是一份夢想的職業,但沒有人能一夜之間成為調查記者。我們採訪了幾位行業內的資深記者/老師,為你準備了這份成為調查記者的經驗清單。


深度報道方法
將民族志和調查報道相結合,這兩名記者是如何做到的?
人類學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和調查報道可以相結合嗎?兩名薩爾瓦多的調查記者在對中美洲一塊被毒品貿易影響巨大的地區進行了這種嘗試,詳盡地呈現了一個被毒品貿易蹂躪、被主流世界遺忘地區的人們的日常生活。

GIJN 十問
GIJN 十問:一位加沙調查記者的工作與生活
加沙戰爭從去年10月爆發以來,加沙地帶230萬人口中約有80%流離失所,許多人依然生活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我們採訪了一位居住在加沙的調查記者,討論了他如何在令人恐懼、生命受到威脅的環境下,是如何生存和工作的。


深度報道技巧
BBC 記者是如何用開源方法調查以哈戰爭的?
2023年10月7日開戰以來,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導致1200人遇難,數百人被綁架。BBC 記者運用開源方法,分析了哈馬斯自2020年以來的訓練視頻,發現這次襲擊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並且與其他武裝組織進行了協調。


深度報道技巧
如何使用 ChatGPT 助力深度報道?
ChatGPT 無疑讓報道時的研究工作變得容易很多,但它提供的答案和分析結果也常常出現錯誤,或受到偏見的影響。記者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ChatGPT 助力報道?這篇文章中一位資深調查記者分享了他的經驗。


貼士清單
謝海濤:淺談調查記者的“道”與“術”
謝海濤是中國知名的調查報道記者,他的“谷俊山腐敗”系列報道曾入圍全球亮光獎。在這篇文章中,他分享了調查記者的“道”與“術”,以及如何在調查中進行突破等內容。


事實核查 報道工具和技巧
研究選題、核查事實、保護隱私,今年最流行的調查工具有哪些?
在今年的 NICAR 數據新聞峰會上,與會者們介紹了大量前沿調查工具和報道資源。GIJN 從中精選了6個可供全球記者使用的免費工具,可以協助你進行選題研究、事實核查、保護隱私等。



深度報道技巧
鳳凰周刊王煥熔:後方操作災難報道的“快”與“限”
2023年底,甘肅蘭州發生地震,“冷杉RECORD”發布報道《零下12度,困於甘肅震中的20個小時》。這篇災難報道由記者團隊全程在後方操作,通過對受災群眾個體的採訪,詳細呈現了震區情況和受災群眾的狀態。編輯王煥熔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這篇稿件誕生的過程和災難報道的經驗。

GIJC 側記 GIJC23
#GIJC23 側記:在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你可以獲得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加的記者盛會。別的先不說,在這個媒體經營日漸困難、大環境對記者越來越不利的年代裡,光是看到這麼多調查記者仍堅守在崗位上,就已經足夠振奮人心了。

深度報道方法
《紐約時報》如何揭露並可視化兒童網紅所面臨的危險?
社交媒體上的青少年網紅獲得的不只有是名聲和財富,在這些賬戶的男性粉絲中,有不少人會恭維、欺凌或勒索賬號的所有者。紐約時報的一篇多媒體調查報道揭示了這一現象,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GIJC 側記 GIJC23
#GIJC23 側記:危險者的聚會
“如果把這兩千多個人都消滅了,全世界的獨裁者應該會睡個好覺。”在 GIJC23 現場,我們一直開這樣的“地獄玩笑”,卻又如同另類的集體心理診療。自由作者鄒思聰在這篇側記中講述了三位俄羅斯流亡記者的故事——他們雖然再也無法回國,卻在異鄉堅持報道、建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