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核查
烏克蘭戰火中,事實核查如何追尋真相?
戰爭從來都不止於槍彈與炮火。社交媒體本身易滋生和傳播謠言的屬性,以及參戰方多種多樣的信息投放策略,讓輿論的戰場愈發硝煙瀰漫。在眼下正在經歷的這場戰爭中,有哪些事實核查的機構在行動?
戰爭從來都不止於槍彈與炮火。社交媒體本身易滋生和傳播謠言的屬性,以及參戰方多種多樣的信息投放策略,讓輿論的戰場愈發硝煙瀰漫。在眼下正在經歷的這場戰爭中,有哪些事實核查的機構在行動?
“調查性深度報道的最後一個句號,有時候是采編認知的最遠處,有時候是你的腳帶你抵達的最遠處。”在這篇文章中,《冰點周刊》負責人從玉華分享了深度調查報道的突破技巧。
“全世界都在說‘我們與烏克蘭同行’,但這並不是真的,只是一些陳詞濫調漂亮話。我們被拋棄了,我們現在只能祈求上帝不會拋下我們,並一直等到戰爭結束。”2022年2月,全球焦點落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人們迫切希望了解局勢的最新變化,但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篩選出真實、有效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尼曼新聞實驗室整理了一份了解烏克蘭最新局勢的可靠信源清單,內容包括了推特關注列表、新聞媒體、Telegram 頻道、事實核查頻道、互動地圖等等。
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面對俄羅斯軍隊的三面包圍,身處烏克蘭的記者隨時都可能面臨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脅。對於可能面臨的風險,記者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在這篇文章中,全球深度報道網整理了記者需要提前準備的關鍵文件清單和必要時可以聯繫的國際組織。
在過去一年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據記者們用數字、圖表,甚至音符來呈現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新聞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精選了過去一年中最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
你有沒有遇到過報道發布後引起巨大爭議的事件?要使你的報道無懈可擊,需要從一開始就對每個關鍵事實進行核查。瑞典新聞調查欄目《調查》多年來調查過多起醜聞,但極少引發爭議,這些都得益於他們在刊出前的核查功夫。這篇文章中,他們就分享了在報道刊出前,三個必須要做的核查功課。
2015年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北京和環京縣城都出現了變化。如今冬奧會開幕在即,那些環京縣城發展如何?哪些在環京買房的人們,有沾光了嗎?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月份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帶大家走一趟北京。
近年來,隨着數字訂閱用戶爭奪的戰況愈演愈烈,不少媒體都成立了新部門,致力於吸引更廣泛的訂閱群體,並推動機構內部的改革。在BBC、衛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的數字化轉型經驗中,有不少值得國內媒體借鑒和參考的舉措。
任何在數字領域實施的犯罪活動,都可以歸入網絡犯罪的範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黑客行為,還包括販賣兒童色情製品、盜竊源代碼等等。如何對這類犯罪活動進行調查,CNBC 記者 Kate Fazzini 撰寫了這份指南。
年尾,處處都在斷舍離。安媛和丈夫鬧離婚,趕上了“離婚冷靜期”,攸關利益的爭奪,最終會以怎樣的方式落幕?北京一座老危樓,到底應該加固整修還是清拆重建,登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我們為你精選5篇上個月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在這篇文章中,來自《紐約時報》視覺調查團隊的三名記者,通過調查美國國會騷亂和非裔女性布倫娜·泰勒之死等案例,分享了他們是如何利用開源工具進行視覺調查的,同時,也分享了9點視覺調查的小貼士。
新聞簡報是可以繞開平台算法,直接觸達受眾最有效的方式。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用這一形式來分發內容和獲取受眾,這篇文章分享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六間傳統媒體是如何運營新聞簡報產品的。
要如何對線上的虛假信息進行調查?兩位資深事實核查專家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三個好用的工具——WeVerify、Twitonomy、Tgstat,分別幫你調查圖像/視頻、Twitter、Telegram;除此之外,他們還分享了一個調查聊天群組裡虛假信息的方法——眾包。
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通過播客來呈現調查故事。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列出了2021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值得一聽的調查播客,內容涵蓋了跨國數字貨幣騙局、性暴力受害者的故事和針對農村老人的連環謀殺案等等。
距離新冠疫情爆發已經快兩年時間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都接種了疫苗,人們的生活也開始慢慢恢復常態。在這個後疫情時代,數據新聞可以哪些角度呢?馬來西亞知名數據記者郭史光慶在篇文章中總結了追蹤不平等、衡量疫情對弱勢群體影響等五個角度。
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今年決定將和平獎授予兩名記者,在社交媒體傳播上大量虛假信息泛濫的當下,這一決定可以激勵記者們回歸本質——更加專註於尋求新聞事實。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創始人、資深記者陳婉瑩在這篇文章中反思了新聞業的現狀,並討論了雷薩(Maria Ressa)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獲獎的意義。
新冠疫情之下,記者要往往面臨著城市封鎖、感染風險、工作量增加、社交孤立以及屏幕疲勞等諸多挑戰,很容易導致職業倦怠和心理創傷。在2021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上,兩位專家就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提出了許多實用建議。
野生動物販運沒有得到執法部門和記者應有的關注,他們往往只聚焦於犀牛、大象等瀕危或受保護動物,卻忽略了其他許多受剝削的動植物種。只有新聞報道才能迫使司法系統切實地制裁這些罪犯,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啟動野生動物罪行調查呢?
全球各地記者和信息來源人士正面臨愈來愈大的威脅,而這些威脅來自報道對象、犯罪組織、政府,以至專制者和寡頭的代理人。有鑒於此,我們推出了《新聞行業安保評估工具》(JSAT),從各個層面為媒體診斷出安保漏洞,並且提出解決方案。
如何製作出一檔引人入勝的新聞播客?台灣《報導者》副總編劉致昕和其他幾位製作人給出了8個有用的小貼士,包括:尋找跟聽眾有關的故事、認清焦點和目標、虛心接受聽眾反饋、有結構的呈現故事等。
2021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剛於11月1日開幕。在首天舉行的全體會議上,由五位編輯組成的明星講者陣容,為我們勾勒出當前民主理想和獨立媒體生存的前線抗爭景象。
當你在報道中使用數據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了解這些數據是如何獲取的。但同樣重要的是正確解讀你的發現。如果你計算正確,但沒有正確解讀數據呈現的結果,最終可能會誤導你的受眾。例如,因為一些人收入過高,平均數就無法反應大多數人的真實收入,使用它就可能產生誤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