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報道技巧
過去一年,有哪些值得一看的調查紀錄片?
最近,為表彰優秀的調查紀錄片而設立的 DIG 獎公布了今年的獲獎名單。獲獎紀錄片的題材涵蓋西方石油公司對非洲環境的破壞,到孟加拉國政府高層和犯罪家族之間的勾結等等。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團隊亦堅韌的意志和創新的方法,完成了這些高難度的調查紀錄片。
最近,為表彰優秀的調查紀錄片而設立的 DIG 獎公布了今年的獲獎名單。獲獎紀錄片的題材涵蓋西方石油公司對非洲環境的破壞,到孟加拉國政府高層和犯罪家族之間的勾結等等。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團隊亦堅韌的意志和創新的方法,完成了這些高難度的調查紀錄片。
關於貧富差距的數據往往非常抽象,“基尼係數”的大小很難讓人對這種差距產生真實的認知。因此,需要用其他方法來呈現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現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採訪了世界各地的記者,看看他們怎麼用數據可視化、無人機拍照等方法來揭示不平等。
過去一個月,人們的目光都聚焦在搖搖欲墜的恆大集團,作為龍頭房企的恆大,是如何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月底,海航董事長陳峰及首席執行官譚向東被採取強制措施;隨着海航墜落,其高管家族的裙帶樞紐關係也逐漸浮上水面。
在這期“工具箱”欄目中,我們採訪了委內瑞拉調查記者利塞斯·布恩。她對當地的非法採礦、環境犯罪等行為進行過深入的調查,也參與多項跨國調查合作。在工作中,她不僅要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還要以美觀的設計呈現給讀者,哪些工具幫助她實現了這些目標?
突發新聞是記者最經常處理的新聞類型之一,但由於這類新聞需要快速反應,留給記者準備的時間非常有限。最近,深度訓練營邀請了任職九派新聞資深記者趙翔,分享了她是如何做突發新聞的採訪準備工作,以及如何在短時間內進行採訪突破的。
一個在線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印度30個邦的40名女記者,請她們講述在調查印度新冠疫情時遇到的故事。但當她們聚集在一起時,講述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這個網絡研討會變成了一個關於女性記者身份、疫情中女性的遭遇的更廣泛對話。
2021年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已經開放註冊,會議將於11月1日到5日進行,這是第一次完全在線上進行的全球深度報道大會。我們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人,分享最新的調查技術、數據新聞方法、跨境合作案例、新聞工具等,同時也會設立討論環節,方便世界各地的新聞人進行交流。
最近幾年,經過處理過的虛假圖片和將真實圖片混雜虛假信息以誤導受眾的情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介紹 Photo Sherlock、TinEye 等幾款免費工具,手把手教你追查網絡圖片的來源、驗證圖片的真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複雜的調查報道來說更是如此——不僅需要在線調查工具來搜集資料,數據保護工具來確保安全,還需要可視化工具來進行呈現,任務管理工具來進行統籌合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採訪了多為全球頂尖的調查記者,看看他們的必備工具清單中都有哪些工具。
“胳膊下的文件夾”、利用可視化思維進行在線調查、激將法、請外地同事代為提出採訪……面對棘手的調查,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們最常用的突破技巧。
短視頻迅猛的發展勢頭,讓許多傳統媒體也紛紛入局。但對於習慣陳述事實、藉助長視頻進行新聞敘事的傳統媒體來說,在像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台上進行內容創作,無疑充滿了挑戰,這篇文章總結了短視頻運營戰略的三個關鍵點和四個方法。
新聞信之所以變得越來越流行,是因為它提供的信息不會被社交巨頭通過算法過濾,並且還能透過它與讀者社區建立牢固、持久的聯繫。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推薦了五份值得一讀的調查報道新聞信。
很多記者沒有留意到,在瀏覽器的右鍵菜單的“複製”和“另存為”功能下面還有一個“檢查元素”的選項。但這個很少被記者使用的功能,卻可以從網站源代碼中挖掘出大量的隱藏信息。記者桑恩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如何使用“檢查元素”功能,來協助你進行在線調查。
記者和學者的工作有許多相似之處——都要鑽研文件、處理數據和進行訪談。然而,在工作節奏,以及對於輸出成果的標準方面又大相徑庭。如果記者和研究相關議題的學者一起合作,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長期跑某個條線的記者,可能比專職調查記者在調查特定領域的選題時更具優勢——因為他們非常了解這個領域,並且有許多這個領域內的信息源。所以,一邊做日常新聞,一邊做深度報道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兩種工作節奏截然不同,如何才能平衡好呢?在這篇文章中,幾名記者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墨西哥“毒品戰爭”於2006年拉開帷幕,至今造成超過六萬人失蹤。2006年至2019年間,全國共發現超過3600個懷疑與此有關的無名墳墓。在這篇文章中,三名墨西哥調查記者分享了她們如何利用公共信息申索,揭開這場戰爭背後黑幕的。
播客在全球都變得越來越流行,成為文字和視頻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新聞載體。對編輯部來說,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將播客與新聞報道無縫結合?這篇文章分享了9個技巧,包括用播客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將長報道轉化成播客、用新形式重現舊聞等等。
第12屆全球深度報道大會將於11月1日到5日在線上舉行,我們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人,分享最新的調查技術、數據新聞方法、跨境合作案例、新聞工具等,同時也會設立討論環節,方便世界各地的新聞人進行交流。大會獎學金現在正在接受申請。
1999年,被視為“三流記者”的清水潔靠自己的努力追查到了殺死女大學生的兇手,揭發了埼玉縣警的醜聞,並最終推動了日本《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的出台。在調查這宗案件時,他是如何找到突破角度,又怎樣取得受害人遺屬信任的呢?
2019年初,新人道主義新聞社和湯森路透基金會就國際救援團體在剛果期間實施性侵或“以性換薪”的醜聞進行了聯合調查。此後,有調查委員會向他們索取受害女性的資料,但遭到了拒絕。報道性暴力案件後,如何在保護當事人隱私和促成案件解決之間進行權衡?新人道主義新聞社調查編輯分享了他們的技巧。
雖然現在自動轉寫工具很方便,但有時出於隱私保護、節約成本等原因,一些採訪錄音還是需要記者來親自整理,這個時候有什麼好用的工具可以用呢?oTranscribe 就是一款既能滿足記者使用需求,又可以充分保護了隱私的手動轉寫工具。
《紐約時報》記者凱文·羅斯追蹤報道了一名在哈佛大學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是如何成為一個熱衷於分享陰謀論的“表情包女王”的。表情包是激進主義者最常用的傳播工具之一,而羅斯的報道準確地展現了這一信息媒介是如何發揮效用,並讓我們知道這一工具背後的使用者面貌極其多元。在這篇文章中,凱文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找到這個選題以及如何操作的。
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問題,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更多的衝突事件。報道這類事件,記者往往很難去到現場,但透過現場流出的視頻資料和一些輔助工具,卻一樣可以獲得頗有價值的信息。在這篇文章中,全球深度報道網訪問了業內專家,請他們分享了12個視頻調查技術及12款工具。
全球各地的深度報道記者正在面臨著不同方面的挑戰,包括但又不限於法律風險、網絡安全和媒體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等等。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協助世界各地的深度報道記者和數據新聞從業者,我們在今天推出了“GIJN 諮詢”(GIJN Advisory)服務——這是一項深度諮詢服務,會由相關的行業專家根據媒體的具體需求,提供經營策略建議、網絡安全培訓、工具使用指導、甚至法律支援等服務。
今年是《衛報》成立的第200周年。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媒體,它的經典性不言而喻,而更吸引人的則是它在時代變遷、技術變革中倖存並保持“年輕”的原因。這篇文章回顧了《衛報》所經歷的技術變遷、衝擊與挑戰,其在時代浪潮中抓住機遇成功實現數字化的過程,或許也能為國內一些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參考。
法國獨立記者古克爾特長期報道極右翼團體和武裝衝突,去年,他揭露了一家法國慈善機構是如何秘密支持親阿薩德武裝力量的。在這篇文章中,他分享了自己在追蹤極右翼團體中常用的工具。
“網站時光機”是深受調查記者們喜愛的一個在線調查工具,它可以保存不同時間段的網頁內容,即使後來原始網頁被刪除或是被改動,你仍然可以查閱曾經的網頁快照。在這篇文章中,“網站時光機”的負責人向我們介紹了它的使用技巧,包括如何批量抓取、比較網頁不同版本的差異、查閱網頁處境信息和使用 API 等。
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對一般人來講都很枯燥,作為記者,要如何從這些枯燥的數據中發掘新聞選題,並運用這些數據解讀背後的經濟現象?經濟記者魯毅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她的經驗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