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報道技巧
《紐約時報》團隊如何調查戰爭中的平民傷亡?
今年普利策獎國際報道獎得主是《紐約時報》關於美軍空襲造成敘利亞平民傷亡的報道,在這篇文章中,這組報道的參與者分享了他們是如何想到這個選題,以及如何利用開源工具、數據庫和公開信息申索而最終完成了這篇重磅調查的。
今年普利策獎國際報道獎得主是《紐約時報》關於美軍空襲造成敘利亞平民傷亡的報道,在這篇文章中,這組報道的參與者分享了他們是如何想到這個選題,以及如何利用開源工具、數據庫和公開信息申索而最終完成了這篇重磅調查的。
作為世界上最有趣的數據新聞團隊之一,《南華早報》的數據新聞作品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在這篇訪談中,《南華早報》創意總監、設計師分享了他們在設計理念、團隊協調和跨部門合作等方面的經驗。
碩博生離開大城市、湧入縣城成為了新趨勢,他們過上想要的生活了嗎?與此同時,上海封控兩個多月後逐漸鬆動,許多人動身離開這座城市。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這個月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在進行深度報道時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採訪對象不願接受採訪,找不到合適的數據進行分析,不知道如何拿捏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華盛頓郵報》報道團隊以真實報道案例,分享了他們攻克這些難題的技巧。
報道性騷擾/性侵案件面臨很多困難,由於當事人的證言往往缺乏其他證據佐證,被指控人常常會採取法律行動進行回擊。同時,採訪倖存者時技巧也尤其重要。如何獲得她們的信任,同時讓出街後的報道無懈可擊?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記者分享了她們的報道經驗。
最近頗受歡迎的 Netflix 紀錄片《Tinder 詐騙王》是根據挪威媒體 VG 的一篇調查報道改編而成。我們對話了兩位參與調查的記者,聊了聊他們看到自己的報道出現在世界最大的流媒體平台上是什麼感覺,將調查報道改編為紀錄片的經驗,以及他們有沒有在這個改編中大賺一筆。
記者柳書琪以《中公教育巨額利潤消失之謎》為例,分享了如何在財報中發現商業調查選題、如何做採訪前案頭工作、如何突破採訪、在大量採訪素材中如何進行取捨、如何安排文章架構等問題。
在調查俄烏戰爭中,Telegram 是最常用的社交媒體之一,但上面的消息也經常面臨被刪除的風險,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對消息及時進行存檔。在這篇文章中,英國調查媒體 Bellingcat 分享了存檔 Telegram 的消息的相關技術。
當上海市被隔離柵欄割裂成一個個的封控、管控區域,醫護、團長、居委會成為了話題主角,慢性疾病病人、獨居老人等群體一方面被輿論熱議,卻又被某些人遺忘。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審視四月的上海。
Mediapart 是一間法國調查媒體,它沒有廣告,也不依賴政府補助,去年收入卻高達驚人的2130萬歐元,其中98%來自於訂戶。它十年前也曾處於瀕臨倒閉邊緣,卻透過獨家的深度報道、創新的經營模式成長成了法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GIJN 的法語編輯 Marthe Rubio 在這篇文章中探究了 Mediapart 成功的秘訣。
野生動植物的走私正在破壞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並傳播疾病。這是一個國際性的議題,幾乎每個國家都可以參與調查。GIJN 的近期出版的一份關於調查野生動植物走私的調查指南,這篇文章從中選取了一些重要內容,包括如何獲取有關偷獵者的線索和報道、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協助調查等。
在這篇文章中,穀雨實驗室編輯金赫分享了選題方法、文章結構、寫作技巧等要素。他說,寫作想要取得成功,需要有獨特的視角,獨特的細節,或者獨特的理解,去恢復人們對於具體事物的感覺。“哪怕僅僅是一刻鐘,我們知道了,生活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越來越多媒體都開始對在新聞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發生興趣。如果你也在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如何幫助到你的報道,那麼阿根廷的《國家報》的實驗或許會給到你不少啟發。他們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製作了很多有趣的報道,還在編輯部內部建立了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
3月21日下午,一架飛機的墜落,打破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莫埌村的寧靜,也打破了中國已經保持十二年的零致死空難紀錄。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3月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了解這場驚動整個中國的空難,以及它的後續影響。
報道戰爭中的犯罪行為在以前是一項艱巨且會威脅生命的任務,但藉由開源調查技術,這項工作現在變得容易了很多。這篇文章分享了15個利用開源工具調查戰爭中的犯罪的方法,包括如何發現信息來源、如何進行核實工作、如何對戰爭中的軍事單位進行分析等方面。
“有據核查”是2020年成立的獨立事實核查平台,專註於對中文國際新聞進行事實核查。它主要依靠志願者運作,連接了大學、媒體和互聯網平台三方力量,也通過工作坊、訓練營等形式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在這篇文章中,主理人魏星分享了創辦這個項目的初衷和它的運營方式。
戰爭從來都不止於槍彈與炮火。社交媒體本身易滋生和傳播謠言的屬性,以及參戰方多種多樣的信息投放策略,讓輿論的戰場愈發硝煙瀰漫。在眼下正在經歷的這場戰爭中,有哪些事實核查的機構在行動?
“調查性深度報道的最後一個句號,有時候是采編認知的最遠處,有時候是你的腳帶你抵達的最遠處。”在這篇文章中,《冰點周刊》負責人從玉華分享了深度調查報道的突破技巧。
“全世界都在說‘我們與烏克蘭同行’,但這並不是真的,只是一些陳詞濫調漂亮話。我們被拋棄了,我們現在只能祈求上帝不會拋下我們,並一直等到戰爭結束。”2022年2月,全球焦點落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幾篇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人們迫切希望了解局勢的最新變化,但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篩選出真實、有效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尼曼新聞實驗室整理了一份了解烏克蘭最新局勢的可靠信源清單,內容包括了推特關注列表、新聞媒體、Telegram 頻道、事實核查頻道、互動地圖等等。
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面對俄羅斯軍隊的三面包圍,身處烏克蘭的記者隨時都可能面臨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脅。對於可能面臨的風險,記者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在這篇文章中,全球深度報道網整理了記者需要提前準備的關鍵文件清單和必要時可以聯繫的國際組織。
在過去一年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據記者們用數字、圖表,甚至音符來呈現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地區衝突等新聞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精選了過去一年中最值得一讀的數據新聞報道。
你有沒有遇到過報道發布後引起巨大爭議的事件?要使你的報道無懈可擊,需要從一開始就對每個關鍵事實進行核查。瑞典新聞調查欄目《調查》多年來調查過多起醜聞,但極少引發爭議,這些都得益於他們在刊出前的核查功夫。這篇文章中,他們就分享了在報道刊出前,三個必須要做的核查功課。
2015年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北京和環京縣城都出現了變化。如今冬奧會開幕在即,那些環京縣城發展如何?哪些在環京買房的人們,有沾光了嗎?全球深度報道網精選了1月份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帶大家走一趟北京。
近年來,隨着數字訂閱用戶爭奪的戰況愈演愈烈,不少媒體都成立了新部門,致力於吸引更廣泛的訂閱群體,並推動機構內部的改革。在BBC、衛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的數字化轉型經驗中,有不少值得國內媒體借鑒和參考的舉措。
任何在數字領域實施的犯罪活動,都可以歸入網絡犯罪的範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黑客行為,還包括販賣兒童色情製品、盜竊源代碼等等。如何對這類犯罪活動進行調查,CNBC 記者 Kate Fazzini 撰寫了這份指南。
年尾,處處都在斷舍離。安媛和丈夫鬧離婚,趕上了“離婚冷靜期”,攸關利益的爭奪,最終會以怎樣的方式落幕?北京一座老危樓,到底應該加固整修還是清拆重建,登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我們為你精選5篇上個月值得細味的深度報道。